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城市道路交通事件检测是道路交通智慧应急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当前难以自动检测交通事件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路况数据发现造成交通拥堵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首先,分析空间维和时间维下的路况异常模式,并利用交通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提取交通事件点;进一步计算交通事件的持续时间,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交通事件划分预警等级,为交通管理部门的应急部署提供决策支持。运用郑州市252个拥堵路段的路况数据进行实验分析,检测交通事件点的完整率为84.85%。经验证,在检测高峰期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的交通事件点时,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对高峰期和平峰期城市快速路的交通事件误报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该文采用聚类方法将广州市112个街镇按人口变动情况分为人口增长型、人口基本稳定型和人口减少型。并对广州市的地域结构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广州大都市批发市场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为例,对大都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大都市批发市场的集聚分布是一种常见现象;广州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类型可大致分为老城区传统型、交通枢纽导向型、城市内部交通主干道沿线型和城市外围快速干线沿线及交叉口型4种;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区位、交通、集聚度、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批发市场的功能、分布与其所面向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空中廊道划设与时空拥堵识别及其航线流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雅晴  路紫  刘媛  张秋娈 《地理学报》2018,73(10):2001-2013
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使空中交通流增加,空中廊道因能容纳高密度交通流而成为支持空域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一种新技术,空中廊道拥堵时段和拥堵区段的识别是廊道上车道分配和开合操作的基础。在回顾空中廊道与交通拥堵相关研究后,构建了由空中廊道划设、拥堵状态识别、航线流量影响组成的研究方法。依据高流量航线确定空中廊道位置、依据距离约束条件确定航线参与者,合并划设出全国14条空中廊道;进而通过时空数据计算、时空图编绘、网格频数筛选及划分阈值设定等步骤,遵照重叠次数及热格频数的指示规则,对拥堵时段和拥堵区段进行识别;并通过规模值和汇聚值两个指标分析高流量航线的拥堵影响。研究发现:拥堵时段呈现为全天多峰“波浪型”分散分布及高峰后端集聚的结构特征;拥堵区段整体呈现为不平衡覆盖和交汇节点集中分布的结构特征,其中高拥堵程度的空中廊道呈现为一个斜体“N”字型框架,框架上为小区段集中的不完全贯通;时空交互上,拥堵区段存在单一时段和多时段重叠两种类型,多个廊道的不同拥堵区段存有共同拥堵时段。高流量航线在空中廊道拥堵中起相对决定性作用,且在抵港和离港两个方向上的影响不均衡。空中交通拥堵识别可为中国未来空域资源时空动态评估和空中廊道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移动对象聚类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系统中移动对象的动态聚类模式挖掘,然而,当前对于现有移动对象聚类算法在城市交通中的实际效果尚缺乏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为此,该文选取4种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对象聚类算法(Swarm模式、Convoy模式、Platoon模式、Moving Cluster模式),针对北京市出租车移动数据中的拥堵现象挖掘进行实验分析与比较:1)定义模式数量、模式生存期及模式运动距离等指标定量评价和比较现有算法挖掘拥堵现象的能力;2)采用不同的对象数目阈值和时间阈值等参数阈值进行测试,分析算法阈值对移动对象聚类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种模式中的Convoy模式挖掘虚假拥堵现象的概率最低,挖掘拥堵现象的能力最强。4种移动对象聚类方法对阈值的设置均比较敏感,时间连续性约束对聚类结果有着显著影响。最后,对现有算法在城市交通应用中的适用性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兴趣点数据和城市路网数据构建了一套基于街区尺度的城市商业区空间识别及类型划分的方法,即通过基本单元的划分、商业活动量的计算和街区的合并三个基本步骤完成城市商业区的空间识别,并通过K-means聚类和自然断裂点分类法对商业区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以北京市六环内为例,共识别出1063个商业区,平均面积0.065 km2,并将其分为饮食文化型商业区、专营型商业区、购物中心型商业区、便利型商业区、综合型商业区五种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市六环内商业区空间格局的特征,发现高等级商业区呈向心型分布,中等级的商业区主要沿着离心、沿着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集结分布,服务等级较低的商业区分布较为分散;同时,不同功能类型的商业区也有各自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目前,中国区域空间治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行政区分割管理开始转向类型区空间治理。本文基于城市群的重要外延特征,采用"先分等、后划类"的综合分类思想对中国23个城市群进行定量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异分析,为中国城市群实施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分类管理的规划引导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参考世界成熟城市群的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中国城市群分为国家级、区域级、次区域级和地区级4个等级,呈现"3-5-6-9"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其次,基于城市群的五大特征,构建由10个因子和22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Q型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城市群定量划分为成熟外向型、双核赶超型、环境友好型、单核辐射型和内陆粗放型等5种类型;最后,综合等级划分与定量聚类结果,进一步细分为国家级成熟外向型、国家级双核赶超型、区域级双核赶超型、次区域级环境友好型、地区级环境友好型、区域级单核辐射型、地区级单核辐射型、区域级内陆粗放型和地区级内陆粗放型共9个亚类。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新越  伍烨轩 《地理科学》2018,38(7):1139-1147
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密切,以中国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国内旅游消费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协整检验、TOPSIS评价法和协调度模型测度中国东部地区2000~2014年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和协调程度,并进行动态时空演化分析,最后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划分出4种发展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的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明显;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存在4种协调类型,即优良协调型(北京、天津)、城镇化滞后型(江苏、浙江、广东)、国内旅游消费滞后型(上海)、双滞后型(河北、山东、福建和海南),并针对不同类型省市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多元统计中的主成份分析为主要方法对全国30个省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了估算和排序,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比较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一地投资环境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增长能力,并据此进行了简单的聚类,将全国30个省区的投资环境划分为实力型,增长型、均衡型、薄弱型,滞后型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旅游通道类型和特征的分析,从通道的技术装备水平、运输能力和交通服务水平3个维度考虑,将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划定3个阶段,即滞后型、发展型、完备型旅游运输通道;从分析旅游运输通道演化机制的视角,从旅游景点出现率、旅游线路空间模式、旅游线路选择集中度、旅游线路重复系数、集散中心等5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旅游线路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区域旅游空间模式对旅游运输通道演化的响应机理。结果显示:① 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景点的选择率随着旅游运输通道技术装备水平和交通服务水平的改善会相应增高。② 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会随旅游交通网络完善而发生移动,通常从核心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移动到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旅游运输通道的改善会促使相应旅游线路的选择集中度逐渐增大,而区域内其它通道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增长幅度。③ 旅游线路重复系数变化与旅游运输通道的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④ 旅游空间模式对运输通道中的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响应显著,而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又受旅游运输通道内交通方式完备度的影响。⑤ 旅游运输通道一旦连通两核心景点品质互异的景区,该旅游线路的客流量会迅速增大,甚至在节日出现“井喷”现象。  相似文献   

11.
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开放数据,并借助K-means聚类等空间计量方法,解析广州租赁住房空间的格局特征,结果发现:1)租赁住房空间与商品住房空间在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分离的分布特征,同时租赁住房空间沿交通线分布的趋势更为明显,并在中心城区外围形成几处集中分布的地区;2)广州租赁住房空间分为核心租赁地区、核心自住地区、次级租赁地区、外围租赁地区、低容量自住地区和其他地区6种类型;3)投资性购房热潮、城市发展战略导向与轨道交通建设、郊区化与同城化的共同影响促成了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市海珠区连锁超市便利店物流配送为例,根据2012年广州市道路网络数据集,结合VRPTW模型(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s)和ArcGIS网络分析模块进行路面顺畅和交通拥堵情况下的配送与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路面顺畅的情况下,3个配送中心只需用到5辆车,花费时间为29 h 10 min,行驶47 834.1 m,即可完成对26个配送点共4 450件货物的配送。而交通拥堵对物流的准时配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拥堵时间的增加,整个物流配送过程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选择避开拥堵路段,重新优化配送路线,路线优化后的整个配送过程所行使的总距离比路面通畅时多走了5 182 m,时间上多花了28 min。然而选择优化路线后所花的时间相对于在道路路段拥挤所花费的时间和在每个拥堵路口的等待时间而言,显然优化后的路线更加可取。通过优化路径可以节省费用,节约资源以及减少流通环节中的时间损耗,获得最佳的行驶路线,能有效提高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暴雨内涝频繁发生,常引发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利用自主开发的宏观交通模拟工具,模拟了上海市中心城区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暴雨强度情景下每条路段的小时交通量,通过计算道路饱和度,研究了不同强度暴雨内涝对中心城区高架出入口和重要道路拥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00年一遇暴雨内涝对上海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服务能力影响显著,可导致7个高架道路出入口关闭,部分出入口严重拥堵;②暴雨内涝对道路拥堵状况影响的差异性明显,变拥挤路段占道路总里程的13.35%,其中一级道路的拥挤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如:大连路、武宁路,周家嘴路和长寿路等主要路段服务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4.
黎雅悦  戈大专  牛博  李杰 《热带地理》2022,42(10):1701-1712
基于休闲旅游资源POI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栅格分析等方法,探讨广州市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并解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中心城区密集、边缘区稀疏”的分布特征,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空间集聚度不断下降。2)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文化类集聚程度最高,康娱类呈单核集聚,自然类呈板块式集聚,专项类最接近随机分布。3)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向外渐降,至从化区北部达到最低的特点。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整体可达性最高的是康娱类,可达性最低的是专项类。5)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格局在“资源-交通-人口-行政”体系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年中国已经开通地铁的六个城市的统计数据,选取影响城市内部地铁建设的因素,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中国城市地铁建设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分析六个城市地铁建设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影响因素可归为三个主要因子,即城市建成区规模、政策支持和灵活、便捷的交通因子;城市现有的交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公路客运交通状况。②六个城市地铁建设的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按其驱动因子的个数,又可分为单因子驱动型,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多因子驱动型,如天津和南京。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急救服务的敏感因素,急救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时空差异对于评估急救设施的选址及急救服务调度的效率,解决公众急救医疗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辅助政府部门的决策都至关重要。交通拥堵是常见的城市问题,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域更为明显,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时间滞后对急救服务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浮动车GPS大数据,分析交通拥堵对广州市中心城区急救医疗设施时空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考虑道路实际通行状况的情况下,在交通高峰期,社区的急救医疗服务平均可达时间和最长可达时间分别比采用设计时速计算增加20%和25%。②可达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急救医疗服务可达性以急救医院为中心,沿着路网向四周呈现衰减趋势。急救医院布局较多、路网密集区域的可达性高,反之则低。交通拥堵对路网密集、行车规则设计复杂以及存在通过性交通流的地区影响显著。③对不同阻抗系数下可达性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阻抗系数的增大,可达性变化的趋势有所放缓,紧急医疗服务可达性的分异变小;这一变化趋势在交通平峰期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研究城市中心区域急救医疗服务时,考虑交通拥堵对可达性的影响,需要构建基于实时交通状况的可达性评估模型,合理选择模型参数,优化实时急救医疗服务调度,提升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China has experienced and is experiencing expeditious urban expansion in the recent decades, especially in the coastal areas and big cities. Rapid urban expansion and dramatic changes of landscape have caused great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consequently.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urban temporal, spatial expansion patterns and their related effects. In this paper, urban expansion of Guangzhou, a rapid growing city in south‐east China, from 1979 to 2003 is studi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Four time ranges including 1979–1990, 1990–1995, 1995–2000 and 2000–2003 are designed and the urban expansion area, expansion rate and the spatial expansion pattern are discussed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ol. Two transects are designed along two axes of Guangzhou expansion and the structural of urban expansion patches at different orientations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quantitively understand the urban expansion of Guangzhou during the past 24 years. The gradient analysis integrating multi‐temporal data 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urban expansion. Two indices of compactness and fractal dimensional index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urban developing pattern in the study time dur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traffic roads to urban expansion is evaluated using the buffer analysis of 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emporally, urban area of Guangzhou increase 296.54 km2 from 141.15 km2 in 1979 to 437.70 km2 in 2003 and the increasing rate is up to 210.08%; (2) spatially, Guangzhou has different urban expanding direction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general expanding directions are towards northeast, north, southeast and north in four studied time ranges; (3) transportation lin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expansion of Guangzhou, but different types of road have different impacts. National roads and highways exhibit stronger control to urban expansion than provincial roads; and (4) expansion of Guangzhou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a compact pattern to leapfrogging and disordering patterns.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有效刻画有利于国土资源空间优化,提升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水平。由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范畴尚不明晰,目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对形状、斑块分布和结构等方面关注较少,缺乏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同时,格局指标繁多且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如何建立指标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对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在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内涵的基础上,将面积、形状和斑块分布总结为土地利用几何特征,将结构和多样性总结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建立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指标体系,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明确了指标与空间格局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利用几何特征可以划分为简单大斑块型、复杂大斑块型、复杂小斑块型、简单小斑块型和散布型五种,不同的几何特征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形状和斑块分布的特点,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关系。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共存在61种不同的结构,但主要的结构类型仅有14种,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性。中国土地利用多样性以3~5类为主,占比达66.69%,其特征总体上呈现“东北、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该研究丰富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国土地利用整体空间格局刻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及GIS空间自相关技术,探讨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公平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呈核心-边缘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乡村旅游主要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广州市周边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对广州市乡村旅游的供给主体(已开发的118个乡村旅游设施点)的资料统计前提下,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运用回转半径、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存在着乡村旅游地呈现中心递减趋势、沿交通干线集聚寄生的状态、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各异但差别不显著、空间离散程度呈现产品指向性等多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