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侏罗纪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经历了两期不同盆地性质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性质的转变期。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南北向伸展构造环境下的断陷型盆地,主要表现为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分布在祁连山南侧和阿尔金南缘断裂带附近;晚侏罗世(至白垩纪)为南北向挤压构造环境下的挤压型坳陷盆地,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其沉积范围明显变大。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普遍认为吐-哈盆地为板块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压(扭)性盆地。本文研究发现,吐-哈盆地在沉积演化、构造变形、盆地结构、地球物理场及其所反映的壳幔结构等方面都与中国东部张性伸展盆地具有相似的特征;盆地自晚二叠世发育起,经历了两次(P2—J,K—R)持续稳定而漫长的伸(扩)展演化,其间在侏罗纪末期和第四纪早期,盆地伸展与沉积受到两次短暂挤压作用的遏制而中断,同时改造了盆地长期形成的伸展构造。盆地伸展是由于“地幔底辟”作用,而两次挤压作用(火焰山运动和西域运动)则是由于盆地伸展,使其南、北邻区遭受挤压变形而长期积累应力,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发生断裂作用并释放应力而反作用于盆地的结果。从而本文提出吐-哈盆地为张性伸展盆地这一新的观点;结合有关模拟实验结果,同时提出“地幔底辟—盆地伸展—两侧挤压变形与应力积累—应力释放—伸展与沉积中断”的大陆板内地球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盆地—山脉构造形成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侏罗纪,特提斯海洋壳沿班公错-怒江一带向昆仑山俯冲,使新疆广大地区处于弧后展构造环境,形成若干个巨大的原型伸展盆地,以准平原地貌为特征。A型俯冲导致盆地的消亡和山系的形成,其动力除了直接源于两板块的碰撞挤压外,还与盆地深部地幔流向造山带下的蠕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陶明信 《沉积学报》1994,12(4):40-50
学术界普遍认为吐-哈盆地为板块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压(扭)性盆地。本文研究发现,吐-哈盆地在沉积演化、构造变形、盆地结构、地球物理场及其所反映的壳幔结构等方面都与中国东部张性伸展盆地具有相似的特征;盆地自晚二叠世发育起,经历了两次(P-J,K-R)持续稳定而漫长的伸(扩)展演化,其间在侏罗纪末期和第四纪早期,盆地伸展与沉积受到两次短暂挤压作用的遏制而中断,同时改造了盆地长期形成的伸展构造。盆地伸展是由于“地幔底辟”作用,而两次挤压作用(火焰山运动和西域运动)则是由于盆地伸展,使其南、北邻区遭受挤压变形而长期积累应力,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发生断裂作用并释放应力而反作用于盆地的结果。从而本文提出吐-哈盆地为张性伸展盆地这一新的观点;结合有关模拟实验结果,同时提出“地幔底辟-盆地伸展-两侧挤压变形与应力积累-应力释放-伸展与沉积中断”的大陆板内地球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早一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发景  汪新文 《地学前缘》2000,7(4):459-469
文中进行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原型分析,着重阐述3点:(1)根据盆地构造特征,将中国西北地区早一中侏罗世盆地划分为:缓断面伸展断陷盆地、陡断面伸展断陶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和克拉通周边盆地4种类型。(2)这4类盆地分布于不同的前侏罗纪构造背景之上,第I类和第II类伸展断陷盆地位于印支晚期造山带和印支晚期复活的古生代造山带,它们系造山带伸展埯塌作用的产物,第III类克拉通内盆地分布于在拉通块的临界值,第IV类克拉通边盆地位于克拉通和造山褶皱带之间,这类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刚达到形成伸展断陷盆地临界值,在应变速率低的情况下造成不对称的守阔凸陷。(3)由于这4类盆地的地温梯度,演化和改造程度不同,它们的含油气远景差别很大,其中以克拉通周边盆地最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侏罗纪含煤盆地的构造性质与构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盆地基底性质,地层层序结构,沉积组合特征,盆地性质等,将西北地区残余侏罗纪含煤盆地划分为9个盆地类型区,通过对侏罗系火山岩,早燕山期碱性花岗岩类,侏罗纪盆地的伸展构造及正反转构造和侏罗纪的古地温梯度的系统研究,对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的构造性质进行了讨论,明确提出早中侏罗世西北地区整体处于一种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最后讨论了西北地区侏罗纪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并提出西北地区侏罗纪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中国西部侏罗纪特提斯洋盆的张开与闭合。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8.
闫义  林舸 《地层学杂志》2002,26(2):151-155
陆相盆地地层充填序列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古气候和沉积物的供给速度,而构造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根据北票盆地的演化特点,充分考虑火山作用的影响,界定了3个级别火山-沉积旋回的涵义,并将北票盆地侏罗系充填列划分为2个一级旋回,5个二级旋回及若干个三级旋回。盆地的地层充填序列特征是对构造演化的良好指示剂,各级火山-沉积旋回的交替反映了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北票盆地在侏罗纪整体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之下,中间又包含有多次挤压-伸展-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临清坳陷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清坳陷东部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早三叠世该区为一台坳,晚三叠世褶皱抬升,侏罗纪一早白垩世为NW走向的拉分盆地,晚白垩世的左旋挤压其再次褶皱,抬升。早第三纪的裂陷作用使其拉张伸展,断块通过水平伸展。差异升降和掀斜运动形成了伸展构造系统,使坳陷最终形成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和5种结构形式,晚第三纪以后,该区则以整体拗陷为特征。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旋回或阶段,即三叠纪的台拗旋回,侏罗-白垩  相似文献   

10.
关于湘东南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盆地性质存在挤压相关类前陆盆地及断陷盆地等不同认识。沉积物分布及岩相特征研究表明:湘东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 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晚三叠世盆地为分布于茶陵-郴州大断裂东侧(上盘)的北北东-近南北向狭长海湾, 早侏罗世开始盆地向东、西两侧扩展; 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横向上覆于相对较老的地层之上, 表明湘东南晚三叠世-侏罗纪盆地不是南北向挤压形成的类前陆拗陷盆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提出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区域南北向挤压下先期北北东向断裂产生东西方向伸展有关, 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印支运动构造线为北北东向。海相至陆相的演化过程暗示研究区以南在早侏罗世晚期开始因区域南北向挤压形成了东西向隆起, 说明盆地发育后期伸展活动的同时却处于区域挤压拗陷构造背景之中, 反映出晚三叠世-侏罗纪盆地演化期间华南地区伸展/挤压构造体制具复杂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进行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原型分析 ,着重阐述 3点 :( 1)根据盆地构造特征 ,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划分为 :缓断面伸展断陷盆地、陡断面伸展断陷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和克拉通周边盆地 4种类型。 ( 2 )这 4类盆地分布于不同的前侏罗纪构造背景之上。第Ⅰ类和第Ⅱ类伸展断陷盆地位于印支晚期造山带和印支晚期复活的古生代造山带 ,它们系造山带伸展垮塌作用的产物。第Ⅲ类克拉通内盆地分布于克拉通块体内部 ,它们具有冷的刚性岩石圈 ,其古地温梯度达不到使岩石圈弱化和产生伸展断陷盆地的临界值。第Ⅳ类克拉通周边盆地位于克拉通和造山褶皱带之间 ,这类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刚达到形成伸展断陷盆地临界值 ,在应变速率低的情况下造成不对称的宽阔凹陷。 ( 3)由于这 4类盆地的地温梯度、演化和改造程度不同 ,它们的含油气远景差别很大 ,其中以克拉通周边盆地最有希望。  相似文献   

12.
陈发景  汪新文 《现代地质》1997,11(4):411-424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盆地特征与成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造山带结合,动态、系统地探讨伸展盆地的成盆机制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本文以后碰撞环境下的伸展盆地为对象,与其它类型伸展盆地相区别,尝试探讨其大陆构造属性和成盆机制。后碰撞伸展盆地一般平行于造山带展布,受相邻活动造山带控制,形成于造山带后碰撞构造环境。盆地的转换、叠合过程与相邻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表现为动态的耦合关系,即由前陆盆地与主碰撞造山带相耦合,发展为伸展盆地与后碰撞造山带相耦合。其成盆机制实质是地壳缩短增厚后的去"山根"作用,拆沉作用造成加厚地壳减薄,并诱发基性岩浆活动,在地表形成裂谷或断陷,接受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进行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原型分析,着重阐述3点:(1)根据盆地构造特征,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划分为:缓断面伸展断陷盆地、陡断面伸展断陷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和克拉通周边盆地4种类型。(2)这4类盆地分布于不同的前侏罗纪构造背景之上。第Ⅰ类和第Ⅱ类伸展断陷盆地位于印支晚期造山带和印支晚期复活的古生代造山带,它们系造山带伸展垮塌作用的产物。第Ⅲ类克拉通内盆地分布于克拉通块体内部,它们具有冷的刚性岩石圈,其古地温梯度达不到使岩石圈弱化和产生伸展断陷盆地的临界值。第Ⅳ类克拉通周边盆地位于克拉通和造山褶皱带之间,这类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刚达到形成伸展断陷盆地临界值,在应变速率低的情况下造成不对称的宽阔凹陷。(3)由于这4类盆地的地温梯度、演化和改造程度不同,它们的含油气远景差别很大,其中以克拉通周边盆地最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是典型的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的克拉通盆地,在其多套沉积层序中富含天然气,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连续发现了普光、龙岗、合川、新场、九龙山和元坝等多个大气田.揭示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仅为探讨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奠立重要基础,而且为探索强烈构造活动环境之下油气有效聚集与保存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利用...  相似文献   

16.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 and Its Control over Oil Basi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is a brief review of the tectonic frame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China and their control over the oil basins. China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by the Hercynian Ertix-Almantai(EACZ) and Hegenshan (HGCZ) convergent zones in the north, and the Indusinian Muztagh-Maqen(MMCZ) and the Fengxiang-Shucheng (FSCZ) convergent zones in the south. The northern region represents the southern marginal trac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 The middle region comprises the SinoKorea (SKP), Tarim (TAP) platforms and surrounding Paleozoic orogenic belts. The southern region includes the Yangtze platform (YZP), the Cathaysia (CTA) paleocontinent and the Caledonides between them in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mposed of themassifs and Meso-and Cenozoic orogenic belts in the western part. The tectonic evolutions of China are described in three stages: Jinningian and pre-Jinningian, Caledonian to Indusinian, and post-Indosinian. Profound changes occurred at the end of Jinningian (ca. 830 Ma) and the Indusinian (ca. 210 Ma) tectonic epochs, which had exerte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sins. The oil basins distribute in four belts in China, the large superimposed basins ranging from Paleozoic to Cenozoic(Tarim and Junggar) in the western belt, the large superimposed basins ranging from Paleozoic to Mesozoic (Ordos and Sichuan) in the central belt, the extensional rift basins including the Cretaceous rift basins (Songliao) and the Cenozoic basin (Bohaiwan) in the eastern belt, and the Cenozoic marginal basins in the easternmost belt in offshore region. The tectonic control over the oil basins consist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the nature of the basin basement, the coupling processes of basin and orogen due to the plates interaction, and the mantle dynamics, notably the mantle upwelling resulting in crustal and lithuspheric thinning beneath the oil basins.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进展。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指导盆地构造研究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上地幔结构,地壳结构、基底结构与盖层构造的关系。中国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十分复杂,伸展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构造样式分析是盆地构造分析的重要方面,直接与寻找油气圈闭有关,可以划分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反转构造和潜山-披覆构造等。断裂和不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构造要素,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叠合盆地多期成盆、多期改造造成的复杂构成图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展望21世纪 中国油气盆地构造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叠合盆地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山耦合过程的深部-浅部耦全过程分析;盆地三维构造精细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盐构造和天然气构造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刘和甫 《地球科学》2001,26(6):581-596
盆山耦合分析应该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 根据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提出的: 伸展构造体系、挤压构造体系、走滑构造体系和克拉通构造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依照板块运动学序列所划分的主要旋回: 裂解阶段、俯冲阶段、碰撞阶段和后造山阶段进行定位与定时分析.伸展构造体系在离散期为陆内裂陷盆地及伸展造山带; 在聚合期为弧后裂陷盆地及张性岩浆弧造山带; 在后造山期为后继裂陷盆地及晚期伸展造山带.挤压构造体系在俯冲期为弧后前陆盆地及俯冲造山带; 在碰撞期为周缘前陆盆地及碰撞造山带; 在再活动期为再生前陆盆地及再生造山带.走滑构造体系在伸展期为走滑拉分盆地及剪张山岭; 在挤压期为走滑挠曲盆地及剪压造山带.克拉通构造体系在裂解期为克拉通内部盆地; 在拼合期为克拉通边缘盆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贾承造 《地学前缘》2007,14(4):96-10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油气勘探中不断积累的地质资料和地质认识,提出了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受控于小型克拉通板块拼贴的基底结构和印/欧碰撞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所主导的双重控制因素;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种动力学机制: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与造山带体制和东部拉张活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变形分布规律集中体现为4个构造域:青藏高原隆升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稳定区和环西太平洋裂谷活动区。我国沉积盆地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的构造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东部渤海湾、松辽等盆地受拉张构造环境控制的裂谷沉降;(2)中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盆缘冲断、盆内抬升剥蚀;(3)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受青藏高原的向北推挤、冲断挠曲沉降,表现为克拉通单边或双边的压缩挠曲沉降与克拉通内部的冲断隆升沉降等多种盆山耦合形式。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控制着中国油气晚期定位与富集成藏,主要体现在:盆地的沉积与成藏,形成新生界自生自储的含油气盆地和油气藏;圈闭形成与油气运聚成藏;早期油气藏的调整和再分配;油气藏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沉积盆地是在勉-略洋盆南侧发展起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在泥盆纪-中二叠世以稳定沉降为主, 向北以碳酸盐岩缓坡与台地向勉略洋盆过渡; 中二叠世末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形成隆坳相间的格局; 早-中三叠世构造体制由伸展变为挤压, 沉积建造由开阔海碳酸盐岩台地逐渐向半局限台地、半封闭海湾膏盐湖相以及陆相碎屑岩含煤岩系过渡.该陆缘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川西、川北前陆盆地, 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残留盆地的改造.其中, 晚三叠世须三-须六期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大致沿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分布.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 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的上二叠统烃源岩在早中生代始终处于埋藏增温状态, 只是自晚白垩世才进入抬升降温阶段, 呈"同代"烃源岩的特征; 而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北的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山前冲断地区, 上二叠统烃源岩则围绕生烃窗经历了多次增温和降温过程, 热演化历史复杂, 呈"隔代"烃源岩的特征.因此, 对于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陆缘盆地的勘探, 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比其北侧更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