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日常值班中 ,有时会遇到雾处在保持或消散的过程中 ,而某一高度上却往往出现一团团犹如Fs随风飘悠 ,这实际上是雾层随风移动而造成的。这种现象记雾还是记Fs,笔者认为要取决于雾层有无脱离地面。Fs与雾的区别@谢国庆$固始县气象局!河南固始465200  相似文献   

2.
吴福才 《气象》1975,1(4):32-32
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里,说蒸汽雾是发生在寒冷季节里,当水温比气温高得很多的时候,在海上、湖上或河上出现的一种雾。出现时一团团从水面升起,不连续成层,也不高。在稍上层有逆温层的情况下,蒸气雾也可以变得很浓。 我站处在吉林西北部的霍林河大草原上,1973年5月2日我们却观测到了陆地上产生的蒸汽雾。可见,只要具备合适的温湿  相似文献   

3.
踏雪求痕     
一叶 《辽宁气象》1995,(2):33-33
一夜色之间,白色的小精灵盈盈飘落,冬悄然来临了。天才地比着白成一团,雾是白的,山是白的,原野是白的,白成一团便感到冷了,即使炉子烧着。那冷,是存在于心理里,也许是昨天的冷,也是以前的冷,忽地被这白色的精灵提了出来,泡在温暖里,确是,那冷就等在外面呢。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雾在减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宫世贤  凌升海 《气象》1996,22(11):10-14
利用西双版纳40年雾的资料,揭示了西双版纳40年雾日,雾时和雾量正在迅速减少。例如景洪市1954-1960年的年平均雾时高达858.01小时,而1991-1994年仅为213.56小时。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相对湿度的降低,而相对湿度的降低是由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安开忠 《气象》1990,16(1):57-57
测站出现雾,按规定航危报站必须编发危险报。一般情报下,危险报中WW应编报46或47。那么,当雾伴有凇而拍发危险报时WW应如何编发呢? 雾伴有雾凇在航空报正点观测时段出现,或一日内第一份航空报之前已有雾和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咸阳机场1992年1月—1996年12月5年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咸阳机场雾的一些年、日变化特点,同时通过分析形成雾的天气背景、层结以及雾源等,发现稳定的层结和地面适宜的风向风速是咸阳机场雾产生的必要条件,而渭河和泾河是造成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华南地区降水与雾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分析了华南地区雾(能见度)的影响因子,重点分析降水与雾的联系。分析表明,华南地区降水与雾有显著的关系,有无降水反映了不同过程和类型的雾,其形成条件和机理相应也不同。轻雾和浓雾在形成条件和机理上有重要差别,而不仅仅是程度的不同。在成因和因子分析基础上对雾(能见度)进行数值模式释用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雾的成因及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晓风 《湖北气象》2003,22(1):46-46
雾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它是由地表蒸发出来的水分子受冷空气影响凝聚而成的小水滴或冰晶汇集而成,其水平能见度在1000m以下。当水平能见度在50~200m之间时,称为浓雾。根据成因的不同,雾一般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陆地上最常见的是辐射雾。这种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时,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平流雾则是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地区雾的物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多雾区。1997年11月23-30日,实施了一项雾的外场考察计划。这期间雾过程每天都很有规律地出现。本文分析了雾的宏观结构特征,研究了雾生消的物理过程。结果发现,西双版纳谷地雾首先形成于低空,并且具有双层结构,及地后则在垂直方向突然增长,使雾层爆发性增厚。文中对植被在雾生消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述学  叶金印 《气象》1994,20(11):37-39
介绍了一种雾的客观预报方法,并研制了一个与STYS接口的雾的客观预报自动化业务系统,对雾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雾是发生在近地层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针对雾造成日益显著的不利影响和气象部门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雾、广东湛江海雾和南方过冷雾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雾物理化学研究》一书已于近日出版。该书介绍了著者有关中国雾物理化学过程宏观、微观特征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雾外场综合观测试验;辐射雾、平流雾及平流辐射雾的宏观特征;陆地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物理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2001年12月份在重庆市郊及市区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其间12月4日和29日各出现了一次雾过程。通过对这两次雾过程的分析,揭示了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宏微观物理过程。同时通过和10a前重庆雾的比较,得到了重庆城市发展后雾生消的一些新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原因。和10a前相比,重庆市区冬季雾维持时间缩短,强度减弱,雾体爆发性发展的时间延后;雾滴数密度可比10a前增大一个数量级,雾滴尺度约为10a前的一半。重庆城市的扩大,湿度的减小和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增加是重庆雾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气象知识     
<正>雾与城市雾: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  相似文献   

14.
喻彦 《气象知识》2010,(2):33-34
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而这一片绿洲的存在与雾这一气候特征是分不开的。西双版纳多雾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关,此地群山起伏,常年风速较小,对雾的形成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
雾是大自然的一造景观。多天,活地热水面上笼罩着一层雾;夏天,打开冰棒的自装纸,冰棒周围也会出现缕缕的“日润”——雾。到亏为蒸友雾,后者为辐射雾。蒸发雾是在沉志水蒸友形成,但打不是所访的通志水都能因蒸友而形成雾。P要空气不饱和,自然弄的液透水的时都在蒸?..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   总被引:121,自引:6,他引:121  
李子华 《气象学报》2001,59(5):616-624
自1958年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人工消雾试验和雾的物理学研究。文中总结了40余年来中国在 人工消雾、雾的物理化学特性、雾生消物理过程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 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及雾数值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而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 km以内的天气现象 。它不仅对水陆空交通有不利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危害。 纯净 雾水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云南省南部的雾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及发展橡胶林十分有利。对 一些干旱地区还可“雾中取水”。近些年来发现,雾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研究雾可为保护 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梅雨锋暴雨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菲  郑维忠 《气象科学》1997,17(4):307-315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选取1981年6月27日梅雨锋暴雨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梅雨锋的中β尺度雨团和中β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指出,在中β尺度雨团相对应的地面气压场上是中尺度低压槽或闭合的中低压系统;在雨团发生初期,其垂直结构为暖心涡柱对流斜压扰动;而在雨团发展期,发展为暖心涡柱强对流混合型低涡;在雨团衰弱期, 暖心涡柱非对流前倾填塞涡。同时还揭示了在北雨团发展南雨团减弱期,在低空  相似文献   

18.
雾是由空气中水汽凝结和凝华而成的,致使水平视程恶化到一公里以内的微小水滴的悬浮物。北海地处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是个三面环海的半岛,主要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出现雾。本文统计了1956——1985年共30年的气象资料,对北海雾的气候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雾度仪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本雾度仪原来的目的是为了代替Ⅰ型结冰检测仪,作为检测结冰的仪器而试制。因为是否具备产生覆冰的条件可以通过检测雾及温度来判断,所以,决定采用检测雾和测定气温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方法来检测结冰。在试制及实验过程中,是将此仪器作为Ⅱ型结冰检测仪来开发的,但在以后的现场试验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雾检测能力,便改称雾度仪。二、仪器概况本仪器由红外发射和接收两部分组成(图1),检测出由雾引起的光的衰减。晴天条  相似文献   

20.
对“雨(毛毛雨、雾)并有雨(雾)淞结成”的理解在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D一of皿)现在天气现象电码表中.电码48、49、56、57、66、67所反映的是“观测时有雨(毛毛雨、雾)并有雨(雾)琳结成”。对这些电码我站理解不一,争论较大。一部分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