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玉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GIS技术的发展为地质灾害的资料管理、危险性评价及对策研究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玉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是以GIS软件—MapInfo为平台,针对岩溶塌陷的特点,用VB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的集数据管理、分析统计、输出为一体的综合系统。系统中录入了建国以来,玉林市发生的71次岩溶塌陷灾害事件,共414个塌陷坑的详细资料,及30多个与岩溶塌陷有关的其它专题信息。分别归类为岩溶塌陷信息、市政信息、勘探信息、水文气象信息、玉(林)柴(油厂)塌陷子系统等。此外,系统提供了信息查询、制作专题图、统计分析等功能,方便、快捷地为地质灾害管理、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等部门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发育深度、充填物、展布方向等岩溶发育特征是在高山峡谷地区进行桥址区地球物理勘察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受风化物、岩层、地下水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很难得到满意的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某悬索桥建于岩溶发育的高山峡谷地区,为了提高勘察效率,采用浅层地震、音频大地电磁、对称四极测深3种地球物理勘察方法,勘察精度依次提高,勘察内容相互印证,得到表观、宏观和微观岩溶发育特征。上述地球物理综合勘察方法能为类似地区岩溶发育地球物理勘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岩溶地形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岩溶地形的有效勘察是保证岩溶地区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应用条件来看,地质雷达方法较其它地球物理方法更适应浅层复杂岩溶地形的勘察.这里介绍了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形勘察中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在岩溶地区雷达波的传播特点与曲线特征,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形勘察中的应用.经分析认为,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完成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家龙  方必量 《安徽地质》2008,18(4):292-296
安徽省沿江及皖南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发育,由于岩溶溶洞具有隐伏性强、空间分布规律性差、岩溶塌陷难以预测等特点,因此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必需查清岩溶发育规律。本文结合铜陵一带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几个实例,阐述在岩溶发育区,采用地质雷达结合钻探综合勘察方法,高效准确查清构筑物基础范围内岩溶溶洞发育情况,提高岩溶区勘察效益和勘察进度。  相似文献   

5.
张春伟 《贵州地质》2015,32(1):59-64
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调蓄能力决定着系统中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能力。本文在分析影响地下水系统调蓄能力主要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溶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标准。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适合于勘察程度较低、缺乏观测资料的岩溶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实例检验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岩溶区地下水系统。  相似文献   

6.
岩溶工程物探勘察的主要进展和方法技术优化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易玖 《广东地质》1999,14(2):22-30
岩溶物探勘察的难易程度与岩溶本身的不规则三度体形状和尺寸太小有关,而与覆盖层的性质关系更大。近年岩溶物探勘察中的地面地震和探地雷达方法的主要进展,是对异常的识别由找绕射弧转变为找波的畸变为主,而地下物探的主要进展是使用了CT技术和将单孔测井提到重要地位。不同勘察阶段应有不同的方法优化组合:规划勘察、初步勘察以地面电法为主;详细勘察、施工勘察要有地下物探或以地下物探为主,其中重要建筑、单桩单柱建筑要  相似文献   

7.
勘察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该地区进行工程勘察的难点在于查明岩溶形态的分布。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主要取决于勘察技术人员的水平、现场工作的质量、勘察手段的有效性和验槽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8.
岩溶区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中的地质测绘、工程钻探、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静力触探进行详细的研究,明确了每种勘察方法的使用条件,阐述了岩溶勘察应注意的问题和勘察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密度电法与多波映象法对深圳市龙岗某住宅区覆盖型岩溶地质体进行了勘察,并与钻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这两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探测覆盖型岩溶地区岩溶的发育形态,取得了岩溶基岩面埋深的符合率和强岩溶发育区的符合率,减少钻探工作量87 %75 %,节约勘察投资的好效果。30 %20 %  相似文献   

10.
弹性波CT方法,又称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这种技术利用大量的地震波速度信息进行专门的反演计算,得到测区内岩土体弹性波速度的分布规律.利用这种方法探查岩溶的分布、形态及连通性与其它测试方法比较,分辨率高、效率高、空间位置准确.在岩溶发育地区进行工程勘察,采用常规钻探与弹性波CT成像相结合的勘察方法,可消除工程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由于磷石膏堆场防渗处理不彻底,库中含磷、氟的废水通过岩溶管道、裂隙进入地下含水系统,使大干沟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严重污染,并威胁到乌江渡水库水环境。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和岩溶渗漏分析,查清了渗漏污染的方式与途径,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指出了在岩溶发育地区采用常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的不足,简述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进行岩溶勘察的原理及工作方法技术,介绍了一个工程勘察实例,指出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1,(2)
物探方法在铁路、公路线路岩溶探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岩溶探测物探方法种类多,本文以某铁路勘察项目为例,通过运用高密度电法、电磁波和弹性波跨孔CT三种方法,分别对岩溶较发育的铁路隧道进行勘察,查明工区内灰岩埋深、岩溶及可能与岩溶发育有关的断裂发育情况,并结合地质钻探等资料从施工参数试验、方法改进等方面综合比对分析,总结出各类物探方法探测岩溶的优缺点,提出在铁路、公路等线路勘察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岩溶,研究不同物探方法的施工参数和数据处理参数,建立不同地区岩溶的地球物理模型,针对不同岩溶类型选取最优的探测方法和参数,为以后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系统理论给出模拟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计算方法。将含水体连同本系统的降水量、泉流量一并看成一个线性时不变的单输入、单输出的集中参数系统,把不连续的大气降水作为输入信息,经过含水体的调节作用转化成由泉群连续排浅的输出信息,进行模拟和预报岩溶地下水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5.
彭汉桥  姚平 《湖南地质》2001,20(4):295-298
采用高密度电法与多波映象法对深圳市龙岗某住宅区覆盖型岩溶地质体进行了勘察,并与钻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这两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探测覆盖型岩溶地区岩溶的发育形态,取得了岩溶基岩面埋深87%的符合率和强岩溶发育区75%的符合率,减少钻探工作量30%,节约勘察投资20%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勘察工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宇  郭萌  周嵘 《城市地质》2009,4(4):1-4
地下水是北京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岩溶水作为北京市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都的供水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北京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介绍了岩溶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历史,分析了当前岩溶水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近期北京地区岩溶水的勘察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周宁  刘波 《中国岩溶》2009,28(1):1-6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表层岩溶带发育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收集"沪蓉西"高速公路勘察资料.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的方法,研究了表层岩溶带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地形地貌部位及深部岩溶水补径排区的发育强度及其变化规律.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的空间发育强度.首次定量界定了该区表层岩溶带的最大发育深度为56.54m,最浅为4.5m,阐明了表层岩溶带从山顶、山脊到山脚、沟谷由弱到强的总体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忻州盆地边山岩溶水与盆地孔隙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岩溶水系统的圈划与分析对盆地孔隙水资源评价十分重要。文章运用地下水系统分析理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提取区域地质(岩相古地理、地层与构造)和水文地质信息,绘制了基于区域隔水底板等高线图、典型剖面图、盆地-山区两壁投影图等信息的岩溶水系统图;运用岩溶水系统图分析得出下马圈泉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存在间接汇水、潜流和河流(泉)渗漏等补给关系,并给出了补给量的计算方法,为忻州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定量模拟提供了新的水文地质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石膏岩溶在我国分布比较少。青藏线雁石坪地区发育有石膏岩溶。2006年9月在青藏铁路雁石坪以南约20km处,铁路右路肩及路基边坡发生地表塌陷。文章首先分析了病害发育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本段的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勘察,分析了路基发生病害的原因,提出石膏岩溶发育区的路基病害工程处理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十一五”期间,国际岩溶中心在我国桂林成立,岩溶研究在理论上与实践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理论上,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现代自动化测试手段发展了岩溶动力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岩溶生态学不但揭示了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土壤质量变化与某些土壤营养元素形态的初步规律,而且选育了大量适合岩溶地区的名特优植物物种;全球变化研究探讨了岩溶水循环中溶解无机碳形式对全球碳汇的贡献,从多种气候替代指标深化了洞穴石笋的古环境记录研究;用新技术探索了岩溶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用上,形成的西南岩溶水、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调查区域性资料在国家目标和干旱找水重大社会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岩溶地区油气勘察形成典型地质模式,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岩溶塌陷监测与预警新技术成功用于工程建设区塌陷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