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震例、实验成果及粘滑理论,证实跨断层测量已经成为目前中短期预报地震的手段之一,不跨断层测量则效果较差。宁河水准点观测到的唐山地震前“临界破裂前兆蠕滑”,不同于圣安德烈斯蠕动断层震前的加速蠕滑,它是板内首次测到的大震前兆蠕滑,并更强有力地证实国内外各种岩石破裂实验中普遍观测到的前兆蠕动在震前存在。“临界破裂前兆蠕滑”可能是一种必然出现的前兆现象,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根据跨断层位移测量点预报地震的经验,可将前兆异常分为三级,列出各种干扰,建立构造、前兆二判式。这套判别系统经过验证不仅实用,且为地震预报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观测值曲线的分段拟合方法,对北京地区部分断层位移测量资料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以唐山7.8级地震为例,提出用方差检验的方法判别震前异常。认为震前约一年的时间里异常比较明显,一些测点的趋势异常时间可达数年。以此可作为判别地震前兆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三角多项式拟合观测值曲线清除年周变的方法,对北京地区断层位移测量资料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以唐山7.8级地震为例,提出用残差—连差检验法判别趋势性异常。认为异常的第一阶段比较明显,第二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是一种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用形变观测项目进行地震分析预报的经验和方法,对观测曲线的形态及异常显示、断层活动性质、地震异常识别、异常与震中的关系、异常与震级的关系、断层位移与地应力变化、预报指标进行了研究,以对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波变换在前兆观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由于数字化前兆具有高精度特点,因此,如何分离数字化前兆中的高频与低频信息,以及如何识别地震前兆的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是数字化前兆资料分析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给出了小波变换应用于正常的数字化前兆资料高频与低频信息的分离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处理,结合实例给出了地震前兆的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的识别思路,从而为数字化前兆的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测量大地电阻率随时间变化以预报地震存在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台站要在较高的干扰背景上识别地震信息,特别是浅部有高阻屏蔽层地区,在现有观测条件下,地电阻率的正常变化幅度显著且不太规则,以致无法判别异常。因此,在这种地区取得平稳的正常原始数据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选取库尔勒台2008~2010年气氡观测资料,利用尺度为4的db4小波对其进行处理,并分别对其低频和高频短期异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不同频率的信息识别功能较强,有助于将数据的趋势变化和局部变化分离,能够有效地识别与消除干扰因素,提取短期异常,是地震前兆数据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结合震例研究表明,台站周围200km范围内4级地震发生前3~5个月气氡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西宁地震台水氡测量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判别及排除 ,并从氡值的变化中提取异常信息 ,为地震预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梳理并规整邯郸准静电场原始记录图纸和观测数据,对常见干扰因素进行识别和排除;通过震例总结,研究电场观测数据异常变化特征,确定短期预报指标,探讨异常信息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异常出现后,大多在3个月内发生地震,震级和异常信息持续时间成正比,震级越大,异常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0.
中强震前形变固体潮汐资料短期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晶  张立 《地震》2003,23(3):71-78
分析了各种潮汐观测资料处理方法,针对短期异常提取的要求,提出了适合提取短期异常信息的潮汐资料处理方法,对其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和展开。应用这些方法对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重力、倾斜、应变等形变观测量进行了计算。对地震前潮汐因子、时间滞后、响应比等潮汐参数的异常信息进行了提取与分析;突出了震源区附近的短期异常信息,并分析总结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震前断层水平异常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燕  车兆宏 《地震》2002,22(2):88-93
分析了首都圈及邻近地区跨断层基线测量资料, 研究了唐山、大同及张北地震前后断层水平异常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震前在震中外围存在显著的断层水平异常活动, 监测断层水平活动是地震预测的有效手段; 同一测点震前断层水平异常活动具有相似性特征; 唐山地震前在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出现的断层水平异常活动, 具有断层预位移性质。  相似文献   

12.
新20号井井水位动态分析及地震预测效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玲 《内陆地震》2003,17(2):150-156
对新20号井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进行了全时间过程扫描,分析了井水位的年变化规律、主要干扰因素和地震短期前兆异常特征,提出了如何判别水位年变叠加、峰谷相位移动和峰谷极差增减等异常是否打破年变规律的有效方法。根据这些指标,统计了观测期间乌鲁木齐监视区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时水位的相关异常参数,并对该井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地质构造运动多伴随地下气体的逸出,观测并研究地下逸出气体,会抓住某些地下构造活动信息。作为地球化学观测的灵敏指标之一,地下逸出的氢气能够指示断裂活动的过程。地处松辽盆地黑龙江中西部地区多年来已开展多期跨断层土壤氢气野外测量工作,利用积累的观测数据,初步分析该地区跨断层土壤氢气背景动态变化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特征,以便为地震孕育过程中断层氢气演化异常判定提供依据,为建立区域地震短期预测动态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收集并整理康定地震台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运行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识别观测资料中存在的各种干扰因素及其特征,认为降雨、降雪、强日照、人工干扰、观测系统类干扰是影响仪器观测的主要因素。对新运行仪器的干扰因素进行准确的识别,能够积累观测经验,有助于提高观测质量,进一步提升异常判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几个体应变观测台站的资料,通过数学方法,提取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的中短期应变趋势变化,计算了潮汐因子,然后选取一定的判别标准,识别其中的异常。通过震例检验表明,体应变异常变化与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的数据处理方法在识别震前异常方面有一定效果,所提取的异常信息与地震发生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冯德益  王焕萍 《地震》1989,(5):19-27
本文综合利用统计和模糊识别方法处理了塘18井天然气逸出量连续7年的观测资料。所用的统计方法是方差分析,模糊方法则为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使用统计处理后的曲线比原观测值曲线更容易判别出地震前兆异常。在用统计方法识别出趋势性异常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来识别中、短期地震前兆异常。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统计-模糊识别方法可重点预测在离该井300公里以内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发生的M_s≥4.5地震。 本文最后探讨了用统计-模糊识别方法得出的中、短期地震前兆的某些特征,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研究和分析环境因子对断层测量年周变和季节性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归纳出断层形变测量年周变的变化规律,并针对不等周期观测资料,建立了形变测量的准线性动态数学模型,最后,对门源地震有异常的扁都口资料用上述模型进行了处理,结果是比较满意的。  相似文献   

18.
郑文俊  邵永新  田山  董晓阳 《地震》2006,26(4):29-36
开展了水氡前兆异常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 并以其提取的结果为输入, 对1985~2002年华北水氡异常参数分布做了全时空扫描, 继而将全部图像与华北地区构造活动性评估的数字化图像进行了叠加, 实现了水氡异常动态扫描与区域构造活动性背景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 1985年以来华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的水氡短期图像演化情况做了全面分析, 提取出判别异常区的指标以及地震短期异常演化特征, 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前水氡短期前兆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9.
对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出现的部分中短期变化进行了识别分析。水平摆震前主要表现为年变畸变异常,断层仪垂直分量位移累计量震前出现增大异常,水管仪震前的异常变化属加硅油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0.
大气压力的干扰作用及据其变化预测地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乌鲁木齐及邻近地区的观测资料与事实,论述了大气压力变化对部分地震监测手段的影响。识别其干扰对判别地震异常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还结合新疆气象与地震资料,论述了大气压力某些特征现象同地震的联系及据其变化预测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