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利用GPS对太阳耀斑进行监测和预报研究,从IGS网站上下载了全球分布的60多个GPS跟踪站的观测数据,对两起X级的太阳耀斑爆发时所引起的TEC变化进行了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纬度的GPS跟踪站在太阳耀斑发生期间均监测到了总电子含量的突增现象,并且与X射线辐射通量图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差分TEC可以获得更精细的总电子含量的变化情况,更加适合于对太阳耀斑的细致研究;通过对相邻日绝对总电子含量的研究发现,在耀斑爆发前期,相邻日绝对总电子含量会出现大幅度的跳跃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GPS研究南极电离层TEC对太阳耀斑的异常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了南极地区IGS站和中山站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太阳耀斑期间的电离层TEC,分析了南极电离层TEC对太阳耀斑的异常响应。  相似文献   

3.
太阳耀斑的GPS监测方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GPS伪距与载波相位联合数据处理的方法,分析了2000年7月14日太阳耀斑爆发期间,武汉、北京、乌鲁木齐GPS观测数据得到的电离层TEC,提出了利用多项式拟合计算由耀斑引起的电离层TEC增加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VTEC(the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s)增量和VTEC变化率分析了电离层在2003年10月28日太阳耀斑期间中国的四个IGS跟踪站的响应情况.通过分析比较说明用VTEC变化率似更适合探测电离层对太阳耀斑的响应,并有望发现耀斑期间电离层的一些扰动现象,但在能得到高精度的绝对离层延迟的情况下,利用VTEC增量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电离层对耀斑响应的整体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硬件延迟是利用GPS进行TEC测量时最大的误差源,其影响可达30多TECU。为获得更准确的绝对TEC数值,必须利用一定的电离层模型计算得出GPS系统硬件延迟。本文为估算利用一个时段内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出的硬件延迟对后续时段TEC测量的影响,利用IGS网络中60多个数据质量良好的GPS跟踪站数据,对硬件延迟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PS系统硬件延迟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但是当发生电离层扰动现象时GPS系统硬件延迟的精度和稳定性会遭到破坏。同时根据GPS系统硬件延迟稳定性的研究成果,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对太阳耀斑进行预报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三种在线GPS精密单点定位软件的精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PPS-PPP、CSRS-PPP和GAPS-PPP三种在线GPS精密单点定位(PPP)软件处理了不同纬度地区以及太阳耀斑爆发生期间的IGS跟踪站数据。通过对处理结果的精度分析可知:三种处理软件单天解在E、N、U三个方向上的精度均优于3.5cm,且三个坐标分量上的互差不超过1.5cm;在太阳耀斑发生期间的定位精度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资料对2000年7月14日的太阳耀斑进行监测和分析,介绍一种值得探讨的耀斑爆发前可能存在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IRI 2016模型在陆地、海洋及全球整体的预报精度和差异性问题,该文利用IGS组织提供的20002019年全球电离层TEC数据和12个GNSS跟踪站(陆地区域跟踪站6个,海洋区域跟踪站6个)实测TEC数据,基于陆地和海洋独立研究的方法,借助数理统计、相关系数及时间序列,分析了IRI 2016模型在陆地与海洋区域的精度特征.结果 表明:IRI 2016模型精度与研究区域内跟踪站的数量、纬度有密切关系,跟踪站密集区域、低纬度地区模型精度较高;太阳活动强度与IRI 2016模型精度高度相关,2008年和2019年为太阳活动低年,模型的精度较高.IRI 2016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相较于海洋区域,陆地区域模型的精度较高;与春秋冬三季相比,夏季TEC预测值与CODE GIM统计差值最小,模型的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卫星导航定位中,电离层延迟是影响用户实时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全球电离层格网(global ionosphere maps,GIM)提供电离层延迟改正是较为常用的方法,而GIM格网的精度受限于地面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跟踪站的分布密度。利用区域内少量或1个GNSS跟踪站建立实时区域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模型,生成高精度的实时区域电离层格网,为用户提供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显得尤为重要。基于CODE(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分析中心2016—2018年995 d的GIM格网数据,分析了相邻格网点TEC的变化范围以及不同时间间隔同一格网点TEC的变化范围。结果表明,GIM在经度方向上分辨率为5°变化的均值范围为0.2~1.0 TECU,在纬度方向上分辨率为2.5°变化的均值范围为0.4~1.4 TECU,在经度和纬度分辨率均小于1°时,电离层TEC的变化小于1.0 TECU;1 h内同一格网点电离层TEC的变化均值约为1.28 TECU,30 min内同一格网点电离层TEC的变化小于1.0 TECU。该研究为小范围内(半径小于100 km)实时区域电离层TEC模型的建立及电离层格网的时间适用范围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理论验证,同时对区域电离层TEC时空变化的研究、电离层TEC预报、电离层异常监测和磁暴监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中传统串行处理方法效率低等问题,研究了基于全球分布的IGS跟踪站和iGMAS跟踪站观测数据实现全球电离层建模并行解算的基本方法、流程及策略。在Bernese软件基础上研制了一套iGMAS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软件。为了验证并行解算方法的正确性和计算效率,利用全球200个左右IGS跟踪站和6个iGMAS跟踪站2014-08-20-2014-09-06共7周的观测数据,解算了快速电离层TEC格网。与IGS,CODE以及ESA最终电离层格网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解算的快速电离层TEC格网,与CODE,ESA以及IGS最终电离层TEC格网的互差,统计不同纬度带内偏差的均方根误差,全球范围内偏差的均方根误差均在1.5~2.5 TECu之间,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在0.5~1.5 TECu之间,所有地区均优于5 TECu,整体精度与IGS,CODE以及ESA最终电离层TEC格网精度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11.
2017年9月磁暴期间电离层TEC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研究磁暴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基于2017年9月6日太阳爆发X93级特大耀斑并引发磁暴现象,文中将iGMA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SEPC)提供的磁暴环电流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重点分析了磁暴过程中不同阶段环电流指数与全球不同纬度带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及影响,结果表明:1) 此次特大耀斑爆发13小时后发生大磁暴,磁暴主相阶段环电流指数与滞后1 h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相关系数为-0999 7,即随着磁暴加剧电离层总电子含量迅速增加,恢复相阶段迅速减少并趋于稳定;2)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随磁暴环电流指数变化而变化,两者变化趋势一致,磁暴强度与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呈强负相关性,磁暴对不同纬度带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影响趋于一致,影响程度大小由高纬至低纬逐渐递减;3) 磁暴对不同纬度带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影响不同步,其影响存在由高纬逐渐延伸至低纬,磁暴主相阶段对不同纬度带的影响时延约为1 h,恢复相阶段时延逐渐消失,电离层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趋于稳定;[JP2]4) 此次磁暴恢复相阶段出现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异常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神经网络,基于IGS提供的(40°N,115°E)网格点TEC数据,本文构造了该点处提前一天的TEC预报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目标是待预测日一天内的12个TEC数值。输入参数包括预测日前一日的太阳黑子数、地磁Kp指数、预测日前27天的太阳黑子数三角函数拟合参数,以及预测日前2天16个Kp指数的多项式拟合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反映出不同季节的TEC周日变化以及地磁暴情况下的TEC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e L-band solar radio emission has recently been regarded as a potential threat to stable GPS and GLONASS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threat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investigated or assessed so far. We evaluate in detail the occurrence of GPS/GLONASS signal tracking failures under the direct exposure of wideband solar radio emission. By mean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solar radio emission power level of 1,000?sfu (solar flux units) or higher can cause GPS/GLONASS signal tracking failures especially at L2 frequency. In order to prove this evaluation, we investigated GPS/GLONASS signal tracking failures at L1 and L2 frequencies during power solar flares X6.5 (December 6, 2006) and X3.4 (December 13, 2006). Comparing these events with weaker solar flare X17.2 on October 28, 2003, we found that L2 signal tracking failures appeared when the solar radio emission power exceeds 1,000?sfu. Therefore, ou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e earlier results by other authors.  相似文献   

14.
电离层电子含量(TEC)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磁暴发生时,TEC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变化不一,研究该时期的TEC扰动变化情况对电离层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2015年3月特大磁暴为研究对象,利用包括北斗系统在内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TEC数据和中国区域的电离层测高仪f oF2数据,对此次电离层磁暴的扰动特性进行研究并讨论其可能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NeQuick2算法改进及其实现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NeQuick2模型在全球区域和中国区域内的性能优势。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内,中国区域NeQuick2模型计算的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比NeQuick1模型精度有显著提升,改正精度与太阳活动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低年比高年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以全球电离层数据(global ionosphere maps,GIM)为参考标准,中国中高纬区域太阳活动低年NeQuick2模型TEC的系统年平均偏差减少了76%,年平均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减少了约72%。太阳活动高年NeQuick2模型TEC的系统年平均偏差减少了38%,平均RMS减少了13%左右,且中高纬区域改正精度优于低纬区域11%~13%。全球区域太阳活动峰值期间NeQuick2模型TEC比NeQuick1模型日平均偏差改善了25%,日平均RMS改善了30%左右。分别用NeQuick1和NeQuick2模型得出F2层顶部区域在太阳活动峰值期电子密度随高度剖面分布,顶部电子密度剖面精度改善近40%。最后分别得出了两个模型中国区域中高纬地区E和F1层区域在100 km、150 km和200 km高度的电子密度分布图,结果显示NeQuick2模型改善了电子密度分布状况,有效避免了NeQuick1在底部区域电子密度梯度不连续以及电离层异常结构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