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我国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相似文献   

2.
设立新区是城市化、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两江新区于2010年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两江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从区域发展角度看,通过增加综合改革试验区,带动区域发展,能够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两江新区是第一个国家级内陆新区,它将肩负起辐射带动整个西部经济腾飞的引擎角色,时代赋予它发展的责任也给予它发腱的机会。本文主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三大新区的地理区位,探讨其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修正单纯的权重叠加法,采用潜力-限制性分析法分析了兰州新区建设用地的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对其生态适宜性做出科学评价,得到兰州新区可用作建设用地的理想区域。结果表明:(1)兰州新区建设用地开发的生态潜力总体以一级为主,二级次之,三级和四级区所占比重较小;(2)一级生态阻力主要分布在新区南部山地,主要表现为地形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差、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等;(3)兰州新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达一级的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39 425.91 hm2,占新区总面积的48.91%。三级适宜区面积最小,仅为6 513.2 hm2,占新区总面积的8.08%。对应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兰州新区土地应用可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其中,集中建设区和重点建设区应为兰州新区建设用地开发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4.
刘成昆  彭庭莹  曾冰  曾钰 《热带地理》2023,(11):2049-2059
基于2006—201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国家级新区的碳减排效应,并检验了其碳减排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国家级新区设立能降低所在城市碳排放量,并且在设立3年后会对所在城市的碳排放量产生显著的长期抑制作用;2)国家级新区政策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节能效应降低所在城市的碳排放;3)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周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型变化趋势,其中,对周边200~250 km范围内的城市产生显著的降碳作用;4)国家级新区对北方城市的碳减排效应高于南方城市,单城布局模式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而双城布局模式并未显著降低所在城市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5.
兰州新区大气环境容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兰州中川机场2008-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箱模型,在[WTBX]A[WTBZ]值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变动量,对规划中的兰州新区大气环境容量的年际变化、年变化、日变化等进行了分析。该模型在计算大气环境容量时体现了污染因子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能够反映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得到兰州新区SO2全年大气环境容量为15.03×104 t,PM10为18.03×104 t,NO2为15.16×104 t。基本揭示了该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的特征,将对新区规划建设及污染物排放限额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我国879个城市新区的统计比较,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市场型、开发区型和政区型3种城市新区开发管理模式,以及行政区内部整合、跨行政区整合、开发区设立行政区、行政区-开发区合署、行政区设立新区、新设行政新区等空间组织方式,并且不同的管理模式与空间组织形式存在着差异性、演化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根据发展阶段、地域特征、功能形式等选择合适的组织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7.
雄安新区: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雄安新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其设立也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相关研究重点集中在其战略意义及开发建设目标的一般性解读与探讨,有关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与面临的挑战还需深入分析与冷静思考。集中四位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长期研究的地理学者就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城市发展定位、产业与土地利用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面临的行政与土地管理模式与生态保护等问题的观点与建议,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地理学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咨询与建议,为中国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的完善进行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有助于优化区域能源结构、节约常规化石能源、减少CO2排放。为掌握兰州新区浅层地温能的适宜性特点,对该类资源的开发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兰州新区建成区和规划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基础上,依据掌握的多年实际勘查资料和测试数据,通过综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对兰州新区440 km2的区域进行了土壤源热泵系统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 兰州新区拥有较为优异的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区内地层结构简单且分布稳定,岩土体综合热导率、比热容、地温梯度均较高,十分有利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应用;而受到含水层富水性弱、水质差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差。(2)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共划分3个属性准则和7个要素指标,采用指数标度分别构建了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并全部高精度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优化了各要素参数的无量纲化方法,构建的评价模型更符合实际。(3) 研究区内对于土壤源热泵适宜性影响较大的要素主要是平均热导率和地温梯度。评价显示兰州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适宜、较适宜区总面积359.46 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81.70%,主要分布于秦王川盆地平原区,其余丘陵山区地带不适宜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建设。评价结果对兰州新区乃至其他地质条件类似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开发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新区的空间生产及其演化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庄良  叶超  马卫  赵彪  胡森林 《地理学报》2019,74(8):1548-1562
城市新区是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改革开放后,新区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则呈现爆发式增长,具有典型的空间生产特征。从空间的生产理论视角切入,聚焦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空间组织形式——新区的时空演化,发现新区的设立与发展是一个快速的三元辩证的空间生产过程:新区的“空间的表征”主要由自上而下的政府权力意志主导,“空间的实践”集中体现为类型与格局、距离与面积等空间要素的规模等级差异和区域分异,“表征的空间”则体现为政府权力与城市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策应机制。新区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具有时空序列下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但政府主导的空间组织模式也面临着行政区管理协调难度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等一系列挑战。批判地反思新区发展路径是新时代实现区域平衡充分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彭建  魏海  李贵才  陈昕  袁媛 《地理研究》2015,34(1):3-14
作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级新区建设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重要实践;而开展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研究,则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考虑到城市群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及其对新区建设的基础支撑,以中国现有的23个大城市群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发展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1+4)"评估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区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就新区建设支撑条件而言,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海峡西岸、武汉、江淮、中原、呼包鄂、哈大长等城市群地区支撑能力较优;而综合考虑国家区域开发战略导向及其建设支撑条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以及辽东半岛、关中、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兰白西、黔中等城市群综合区位最佳,且在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可支撑建设1~2个不同功能的国家级新区。而相关评估结果同现有国家级新区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评估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兰州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ArcGIS矢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本次将地质及水文地质、地层属性和热物性等3大类条件作为影响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建设的主要因素。根据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指数计算结果,区内适宜性指数均大于5,说明区内全部适宜或较适宜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因此,除盆地两侧地质环境条件差区之外,其余地段均可利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换热。评价结果为兰州新区浅层地温能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12.
晁恒  李贵才 《地理研究》2020,39(3):495-507
国家级新区作为中国战略空间的核心内容,其设立与发展过程中的治理尺度建构至关重要。论文从尺度重构视角建立了分析框架,以此来考察国家级新区治理尺度建构的实践,并采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治理类型的经济效应。研究认为,国家级新区治理尺度建构是各级行政主体通过刚性或柔性的手段在新区的定位、区划和权力配置等方面进行变革的作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国家级新区所建构的治理尺度在地域空间组织、行政主体构成和权力分配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理类型。其中,“市辖区+合署办公”和“市辖区+管委会”等治理类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有助于解决权力边界模糊和治理主体多元等问题,而“市辖县+管委会”和“跨地市+管委会”等治理类型则表现出较低的经济效应。对于跨地级市或包含市辖县的国家级新区,需要适时推进“撤县设区”来简化治理主体或通过上级政府的“强势权力介入”来统一地域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孟珏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13,33(3):363-372
基于梳理城市新区研究的发展脉络,国外城市新区的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新区的功能形态、卫星城开发实践等;2)20世纪50―90年代以功能平衡和经济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新城开发、新产业区等;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政策引导和生态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生态新城、郊区化与边缘城市、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新区产业与社会问题等。与之相比,我国的城市新区研究也大致分为3个阶段,依次是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外理论借鉴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研究,以及21世纪00年代以来的综合型城市新区研究,相关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交通发展、管理体制、生命周期与转型,以及城市新区开发个案等。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此外,文章还展望了我国城市新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1)城市新区开发对城市空间增长的作用;2)城市新区的演化及其生命周期;3)基于节约理念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4)城市新区开发研究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尹铎  钱俊希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17-1528
本文基于表征与非表征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新区作为“家”的表征与实践过程。研究发现:针对康巴什新区,外部媒介与地方政府以表征手段建构了截然不同的“家”的意象。其中,BBC、Times等外媒将康巴什新区描绘成充满荒凉景观的“鬼城”和不健康的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在地方政府的重构中,康巴什新区则充满了生态栖居必备的城市景观并成为了先进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作为“家”中的居住者,康巴什居民“家”的营建经历了从陌生到认同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转换与情感边界的构建。不同行动者共同塑造了康巴什新区多元的、充满矛盾意义的“家”的空间身份。本文旨在丰富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家”的地理学研究视角与类型,回应“鬼城”话语对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无家”的质疑,亦是城市新区社会文化研究的有益拓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低碳生态新城新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态新城新区作为城市空间可持续扩张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城新区建设的重要主导方向,正在把中国新城新区建设推向一个理性发展的新阶段。通过近15年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从概念转向示范试点,数量不断增多;低碳生态工业园区和社区建设取得示范成效;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新城新区建设尚处萌芽阶段;低碳生态新城新区建设推动低碳生态产业正在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低碳新城新区建设中也暴露出一系列新问题,表现为部分新城新区以低碳生态之名变相圈地造城,盲投盲建加大负债风险;部分新城新区挂着低碳生态之牌,发展着"低端不低碳"和"生产不生态"的产业;选址普遍存在重"大"轻"小",重"新"轻"旧"的现象;建设缺失通用的衡量标准与权威性强的通用指标体系。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要加强智慧低碳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大力发展智慧低碳生态产业,提升新城新区建设的智慧化、生态化和低碳化;构建一套通用性强的国家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推行融智、融商、融资的"三融模式",引进民间资本;推行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技术规划的"三规合一"模式,以科学的低碳生态新城新区规划指导新城新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11,(4):67-67
自1992年10月11日,上海浦东新区获批以来,我国先后诞生了天津滨海、沈北、两江4个新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和市政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市区的扩大,出现了大片的新区。有些新区虽然建成很久,但未对街、路、巷及时命名,给市政管理和群众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搞好新区地名命名已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新区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的日益明显,城市新区作为郊区化的主要载体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城市新区的概念,认为城市新区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各种新城市地区的高级形式。从经济、社会、环境三种驱动力量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城市新区开发的理论体系。并比较了中西方城市新区开发的异同,认为西方国家城市新区开发更注重社会因素,而我国城市新区开发更注重经济因素。最后指出我国城市新区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根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钱学森院士的建议,中国科协学会部组织了中国地理学会等9个全国性学会和西部6省、区科协于199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领导...  相似文献   

20.
新区实践与城市发展理念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新区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浦东新区的成功更催化着这股热潮.纵观全国新区建设起点与规划,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生态文明、文化软实力、服务型政府等理念令人瞩目.以全国100多个城市新区的资料文献、统计数据、政府报告等为基础,发现城市发展新理念深刻影响着城市新区发展,城市新区就是我国城市发展新理念在城市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