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郭秀英  陈韶光 《气象》1989,15(7):39-41
一、概况 8719号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57°E附近的太平洋洋面上,10月17日08时西移至13.4°N、154°E,发展成台风,移动方向由偏西逐渐转向西北方向,18日20时发展成为强台风。20日20时发展最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70m·s~(-1),最低气压910hPa。20日开始,台风转向偏两方向移动,24日到达巴士海峡,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仍有40m·S~(-1),  相似文献   

2.
概况 7501号强台风于今年1月23日08时在太平洋帛琉群岛附近生成。开始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西和西西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曾一度加强成强台风。后来,穿过棉兰老岛时,强度有些减弱。25日中午台风进入我国南  相似文献   

3.
概况 8107号台风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八日08时生成于20.5°N,129.5°E附近海面上,以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十一级,于十九日20时前后穿过台湾省北部近海,二十日08时在福建省长乐沿海登陆,十四时移到江西省南部突然折向西南偏西行,同时迅速减弱成低气压。二十二日02时低压中心移入我区东部,二十三日在桂东南沿海一度加强,并在此  相似文献   

4.
陈德汶 《气象》1992,18(5):46-48
一、概况 9005号(热带风暴)台风于6月18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后,一度向偏西方向移动,从19日开始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平均移向约为320°。22日晚台风移经巴士海峡时,路径发生明显转折,朝360°方向移动,前后折角达40°(见图1)。关于这次  相似文献   

5.
1概况9615号台风于1996年9月6日凌晨在菲律宾以东大约1000km的洋面上生成,6日08时编为热带风暴,位于15.6°N、131.6°E,中心最低气压为998hPa。该风暴形成后不断发展,于7日14时达到台风的强度,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后继续发展增强,并以平均35km/h的速度向西西北方向快速移动,于9日9日10时在湛江吴川附近登陆,而后穿过湛江市区进入广西,20时在东兴地区减弱为低气压。该台风的移向稳定,移动速度快,强度强,整个过程的最大移动速度达40km/h。据台风登陆点附近的吴川、湛江、遂溪三个气象台观测资料显示:9615号台风在登陆湛江…  相似文献   

6.
概况今年第6号台风于7月23日08时,在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北部附近的洋面上生成。经一段不规则的移动,于26日14时减弱成低气压;27日14时,在冲绳岛以东的洋面上再度发展成台风,先向西,以后又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风力12级以上。于30日22时,在我省的玉环县登陆后北上,于1日上午在32°N附近转向东北入海。本文主要就其中的台风近海发展和后期路径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1999年9月16和17日,韶关各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表1),最大日雨量出现在乐昌市(136.8mm),达到大暴雨量级,乳源县桂头镇出现了山洪爆发等灾害。1 9910号强热带风暴发生发展过程 9910号强热带风暴是1999年9月11日由菲律宾一带生成的热带低压发展而成,13日移入南海,14日08时位于18.4°N、119.3°E,中心气压997hPa,以后向西北方向移动,移速14~16km/h,强度加强,并逐渐发展为强热带风暴。16日08时中心气压降至980hPa,位于22.1°N、114.4°…  相似文献   

8.
1概况9615号台风9月6日OS时在西太平洋上(15.6°N、131.6°E)由热带低压加强为热带风暴,并向西北西方向移动,6日20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日14时加强成为台风,并以30~35km/h的速度向西北西方向移动,8日早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45m/s,9日02时中心风速减弱为35m/s,9日11时左右台风中心在吴川市西部沿海地区登陆,风力12级。之后并继续向西北西方向移动,先后经过坡头、霞山、赤坎,遂溪、廉江市南部,14时进入广西北海市减弱为强热带风暴,20时到达百色地区减弱为低压。9618号台风9月13日在南海生成,18日…  相似文献   

9.
9810号台风移动路径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海燕 《广东气象》2000,(Z1):34-35
1 路径概述 9810号台风10月18日0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19日14时发展为强热带风暴,20日08时加强为台风。从20日08时起,沿着副高边缘的东南气流向西北方向移动,横扫菲律宾。24日08时,台风中心移到南海中部海面,25日08时,移到19.0°N、115.7°E附近的海面开始北上。25日夜晚,由于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和西风槽的牵引作用,台风被迫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擦过粤东沿海海面。27日08时进入台湾海峡。2 路径分析 9810号台风从生成到西北移至北上,然后东北行擦过粤东沿海海面,最后…  相似文献   

10.
7807号强台风是1978年7月25日原在南海北部的热带低压加强发展起来的。形成台风后向偏北方向移动,25日夜间移到汕尾南部近海地区,强度加强。26日白天其路径折向偏西,强度加强到12级以上,中心气压下降到960mb。27日夜间移向折向西南,强度稍有减弱。28日下午在电白县南部近海地区突然转向偏东,29日白天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30日08时在汕尾附近登陆,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成低压,移向东北31日02时折向西北,31日夜间在江西南部消失(见图一)。这次台风过程路径曲折多变,给预报带来根大困难。  相似文献   

11.
1978年第6号台风于7月24日0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6日08时发展为强台风,中心气压975mb,近中心最大风力33m/s,并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移动中又进一步发展加深,至28日02时达最强,中心气压960mb,近中心最大风力42m/s,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逐渐朝长江口以东海面逼近。在强度稍有减弱后,台风稳定少变,29日08时台风第一次转向,缓慢北上;30日08时至1日08时停滞少动,1日08时后第二次转向迅速东移,  相似文献   

12.
吴富山 《气象》1979,5(3):18-20
一、特点概述 7805号台风是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异常路径台风。1978年7月11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一热低压,后发展成台风。中央气象台于15日02时编号为7805号台风。15—18日,台风一直在137°E以东洋面上回旋,后来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08时移到了146°E以东,19日14时又折向西北方向,从20日08时起,台风在28—30°N之间快速西行。23日08时前后在浙江象山县南田登陆,登陆后12小时减弱为低气压。这个台风低压自24日08时开始,大致沿115°E北上,直到26日才在冀北填塞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13.
1986年第15号台风从8月16日生成于菲律宾马尼拉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上(19.1°N、129.5°E)。此台风生命史较长,历时半月之久(8月16日—29日),最强时中心气压达894hpa,近中心最大风力为50米/秒。它从16日生成到23日08时,其移动路径基本上是在西太平洋洋面上不规则地东移,且强度逐渐增强;从23日08时开始,台风有规律地向西北偏西呈抛物线状移动;27日下午在东海转向北北东方向加速移动,横穿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海(图1)。按其移动路径分类,该台风属近海北上转向(或西转向)类。当台风于27日02时  相似文献   

14.
1 大气环流形势分析2 0 0 3年 1 0月 1 0日 0 8时 5 0 0 h Pa大气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 ,从巴湖至西伯利亚一直到我国大部地区为一发展的低压控制。低压环流中心位于贝加尔湖附近 ,1 2 0°E以东为弱高脊控制。赤峰处于低压槽前西南气流区内 (图略 )。随着低压小槽不断南下 ,综合分析未来 2 4小时将在赤峰一带发展加深。1 0日 0 8时 70 0 h Pa高空图上 ,西伯利亚—蒙古—我国处于低压区控制。在 40°~ 5 0°N,1 1 0°~ 1 2 0°E有东北西南向槽存在。槽前偏南气流水汽输送到40°N附近 ,槽后有较强冷平流。说明此槽未来继续发展。85 0 h …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撒出高原。高原年降雹日数的主要多雹带沿32—33°N 大致  相似文献   

16.
1概况9615号台风(96TY)8日上午进入南海,风速45m/s,中心气压955hPa。以后向285°移动,时速增至36~38km。9日09时中心移到电白县海面后路径偏西,10时半左右在吴川与湛江之间沿海地区登陆,经过湛江市区,到遂溪县后逐渐移向西北西,13时移入北部湾。据中央气象台报告,9日08时(登陆前)台风中心强度定970hPa、35m/s。但各气象站的记录表明,台风的实际强度远不止于此。2形势分析6日08时,500hPa上副高有三环,分别位于日本南部洋面、钓鱼岛附近及华南上空。西风环流为一脊一槽型,主槽在西伯利亚到巴湖,40~60°E为脊,日本海…  相似文献   

17.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48—2011年NCEP/NCAR月平均水平风场资料,采用全球大气环流的三型分解等方法,研究了Hadley环流的双层结构及其年代际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Hadley环流双层结构客观存在,且4、5、6、10、11月南半球Hadley环流双层结构长期存在;(2) 南半球Hadley环流双层结构较北半球更加明显,双层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倾斜状,对Hadley环流强度和中心位置的变化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双层结构的影响;(3) 4、5、6、10、11月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随时间都呈现强-弱-强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各个月份环流强度都存在20~30年和40~6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4) 4、5、6、10、11月南半球环流中心位置(双层结构平均位置)随时间一致地表现为向南移动,各个月份环流中心分别向南移动了5.18 °、2.11 °、2.50 °、1.79 °、5.76 °,平均向南移动了3.47 °。  相似文献   

19.
1引言1997年第11号(国际编为13号)热带气旋于8月10日在西太平洋上生成后迅速发展为强台风,然后比较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18日移入我国东海后转向西北移动,于18日ZI时30分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继续西北移,逐渐减弱为热带风暴,直至20日08时以前仍维持热带气旋性质。ZO日08时在江苏省徐州附近转向北偏东方向移动,经过山东省进入渤海,并于20日23时30分在辽宁省营口市第二次登陆。至21日08时以前由于高空西风槽和弱冷空气的结合,变性发展为半热带气旋。ZI日鹏时在辽宁省北部变为温带气旋,然后移经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9711号台风自1997年8月10日08时在太平洋生成时,正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北期间,该台风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引导下,持续向西移动,于8月18日21时30分在浙江省温岭市一带登陆。登陆后转为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仍为台风,经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市于8月20日20时进入渤海南部海面,强度减弱为热带风暴,其中心位于38.5°N,119.5°N,中心气压990hPa,最大风速23m/s。从有关资料分析预计该热带风暴将于8月20日23时至8月21日03时前后在辽宁盘锦、营口一带沿海再次登陆。本文即对9711号热带风暴登陆进行定位分析。lbD密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