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王红霞 《地理教学》2010,(13):57-58
我一打开这张家乡地图投影,同学们立刻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哇,我找到我们乡镇了!”“我找到我们学校了!”“我还找到我们村庄了,哈哈”……我在旁边听着他们的话,突然想到这节课可以换种方式学习,于是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这节课和以往不同,同学们可以先看图,然后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最后老师来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一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时,我精心预设了这样一组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课内容份量重、知识点多的特点.我选择和设计了单刀直入提问式开讲。“同学们,你们登过黄山吗?你们游过三峡、看过桂林吗?”如果同学们回答说去过了,教师因势导入:“本节课我们大家一道,再从课本的字里行间去领略一下祖国名山秀水的魅力。”如果大部分同学回答说没去过,教师则可进一步导入说明:“本节课我们就可以一道去看看黄山、三峡和桂林。”随后放映有黄山、三峡和桂林特写镜头的录像带。  相似文献   

5.
谭文岳 《地理教学》1994,(2):25-25,31
众所周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遭受地震灾害的威胁,每年全球大约发生20起严重地震,特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两大“热点”。如1960年智利南部发生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8.5级,1978年7月中国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等,都发生在这两大“热点”地区。然而,地处太平洋南端的南极大陆情况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约发生66万次地震,其中毁灭性地震(震级大于8级)1.1次;最强烈地震(7至7.9级)18次;破坏性地震(6至6.9级)120次;中等地震(5至5.9级)1000次;弱损坏性地震(4至4.9级)6000次;有感地震49000次无;感觉微震60多万次。我国自1901年至1969年,发生的大于等于5级地震共1600多次,  相似文献   

7.
李卫 《地理教学》2010,(17):60-61
七年级下册主要学习区域地理,我特别喜欢“走近国家”这个章节。因为我在这部分内容动的脑筋最多,自然也最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加了两个内容:讲一个与这个国家自然环境或人文地理有关的小故事;再就是我的独门秘籍“说文解字学地理”。就以“俄罗斯”一节为例作以下说明。  相似文献   

8.
李卫 《地理教学》2013,(21):62-63
在“西亚”一节教学时,我碰到这样的情形:我刚说出课题,学生便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先学习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我哭笑不得,因为学生一语中的,本课的学习我就打算从确定位置入手,学生波澜不惊地根据我的提示去读图、读书、交流、归纳出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13日和14日在绍兴市嵊州第二中学举行了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观摩课活动,参加展示的教师都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为本位”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凸显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焕发了课堂的生命力。在几节观摩课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不仅给一线教师学习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很大启发,也给一线教师如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深深的启迪。下面我把这节观摩课课堂实录的片段呈现出来,并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触。  相似文献   

10.
张华 《地理教学》2000,(11):39-40
要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我听了多节由不同教师讲授的“长江”这节课,有一种导入形式我至今记忆犹新。教师在学生入座后不动声色地打开录音机播放“长江之歌”。美妙动听的音乐刚响起时,只有个别人小声哼唱,其他人或整理文具或小声交谈。  相似文献   

11.
庄超林 《地理教学》2010,(19):56-56
我所任教八年级地理课通常被安排到上午的最后一节,学生们由于饥饿感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根据中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改变教学手段。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带了一袋葡萄干给大家分享,我含着甜甜的葡萄干,忽然想到今天学生将学习“新疆——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一节,  相似文献   

12.
河北文安地震异常增温图像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4日11时56分河北文安(38.9°N,116.3°E)发生Ms 5.1级地震,这是华北地区自1999年以来,继张北、大同、滦县5.0级地震后的第2个5级以上地震,造成震区部分房屋出现裂缝和一定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由于与实际生活关系甚密,所以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对冷暖气团相遇会产生云,进而形成大风和阴雨天气,同学们也一直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少会深入地去探究。我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次一名平时调皮捣蛋的男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使我不禁对这一内容又重新研究了一遍。  相似文献   

14.
一、身边的交通与地理这是一节平常的地理课,学习“中国地理——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我也估计到了学生对这节内容不会有太大兴趣,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地图册,边指图边按课本认真讲析,讲得卖力气,希望能收到好效果,可是学生的反应漠然,举手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我心里有些烦躁,也不好发作……  相似文献   

15.
吕红 《地理教学》2005,(8):41-42
“澳大利亚”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备课,学习第一个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时,教学一直很顺利。  相似文献   

16.
所谓“副板书”就是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列入正板书之中,但又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并有助于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辅助教学的字、词、句、草图、符号或运算等。我常书写的“副板书”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2003年2月24日发生在新疆巴楚的6.8级地震造成268人死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靠近南天山西段山区的边缘部分。简单来说,这次地震仍然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导致的结果,尽管板块碰撞的边界线还在远离震区的南面近千公里处。在过去的十年中,这次地震所在的伽师地区已经发生过一系列导致伤亡的地震,包括1996年3月19日的6.7级、1997年1月21日到4月16日发生的7个6级地震、1998年3月19日6.0级、8月2日6.1级和8月27日6.4级地震,共造成4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人民币。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以每年45mm的速率持续向北运动,造成了包括喜马拉雅山在内的雄伟山峰,并导致了整个育藏高原的隆升,地壳应力通过刚性和不变形的塔里木盆地向北传递,形成了天山山系并引发了类似这次地震的许多地震。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确定这次地震发生在那条断裂上,但是在这一带确有许多类似的断裂存在。  相似文献   

18.
川西南滇北接壤带(北纬26°—29°,东经101°—104°)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是古今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据地震目录统计,自公元625年以来,其发生5级以上的中强地震43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7级以上大震4次。由于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地理教材拉丁美洲第一节“政区和自然环境”是学习拉丁美洲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文总共安排了13幅插图,充分体现了图像的重要性。根据本节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突出了地图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课标阐释】 本节的“标准”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防灾、减灾,所以,“标准”除了要求了解其对人类的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