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我接触过这个话题,并就蒙古象棋初源谈过自己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棋制十分相似,这两个棋存在着不能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2003年和2004年的夏天,全国很多地方都面临着电荒、油荒。浙江是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一次次的拉闸限电,严重地干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另一面:在我们不再担心物质匮乏,习惯于享受各种家用电器带给我们舒适生活多年之后,“节约用电”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在假期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以“节约用电”为主题的地理活动,收效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又停水了”是我们这里常说的一句话。但有多少人思考过停水的原因?又有多少人对这种原因进行过深究?在我们不再担心物质匮乏,习惯于享受各种沐浴,洗漱方面用水给我们舒适的生活多年之后,“节约用水”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在课堂活动中我们开展以“节约用水”为话题的地理活动收效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我突然觉得自己明天就站在东方巨人的肩头,我回想着雄伟的大海,那无尽的远方就是我即将登陆的地方,从没有过的勇气和信心都在大海的翻滚中拾了回来。我们学校是坐落于大海上的平台,我坚信在这里可以扬帆起航,可以实现屹立在世界之颠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我无法评判孙继平先生的艺术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书界上的地位,我用笔告诉人们的只是一位老人一生对艺术的执着,那种为了自己的追求流过汗,淌过泪,甚至洒过鲜血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世界地理“世界人口问题”一段教材,强调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和数量过多造成的世界人口问题,而把人口增长缓慢和数量少造成的问题隐含在教材中。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两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7.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在高一、高二阶段,曾经是位学生欢迎的教师,但在高三复习阶段时,却春光不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转换角色,给自己进行恰当地定位,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复习阶段时学生的新需要。虽然复习课所面对的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但他们的心身已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也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8.
章小明 《地理教学》2011,(11):2+65-F0002,F0003
从广义来说,洞里萨湖以北的范围都称作吴哥。暹粒市就坐落在湖的北岸,由该市向北十公里左右便是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对于吴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为亚洲曾有过如此灿烂的文明感到自豪!在吴哥的每一天,我都被她的气势、她的宏伟、她的博大、她的精湛强烈地震撼着。  相似文献   

9.
一次上课时,我问到西双版纳的民居有什么特点,能够反映当地气候的什么特点?有一位学生把手高高地举起说:我知道!当时考虑时间不够,我没有给孩子一个机会,而是按照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作了相关介绍。可事后我了解了相关情况,原来这个学生到过西双版纳,对那里的气候深有体会,在那里独特的民居里照了好多照片!我不禁深深自责,如果让这个学生“现身说法”,将会满足他多少自豪感,将会使知识和生活形成多么紧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材选择“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解读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了解地理对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凤 《地理教学》2012,(2):11-14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对学生说:如果我要求大家自己把世界气候类型图记下来,你有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2.
不少教师和学生在做问答题时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答题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一对参考答案,却有偏差,心里很不是滋味。细细想来,可能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命题做的答案有误;二是命题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三是答题自己没有答好。上述问题的出现,都将对教与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必要加以纠正。笔认为,答题时字尽管可以千差万别,但大的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做问答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准则。  相似文献   

13.
林萧 《中国地名》2011,(3):28-28
当我刚刚拿到加拿大使馆的签证,我就知道我和世界上最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必将有一次惊心动魄的约会。于是一股期待和憧憬便始终牵引着我。我的心灵深处或梦境之中,在云海中飞翔之际一直期待在美国与加拿大边界,  相似文献   

14.
你们认识我吗?我是一只美丽的灰鹤,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一片大森林里,过着安逸舒适的日子。可是有一天,我吃饱了,飞累了,躲在草丛中打了个盹儿,却不小心被一只黄鼠狼盯上了。它悄悄的爬过来,猛的一口咬住了我,幸亏我体大力强,奋力振动翅膀迅速地摆脱了它,可还是在翅膀下、肚皮上留下了一道伤口,血不断的涌流出来。  相似文献   

15.
杨胜 《地理教学》2007,(5):43-43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精彩的讲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规律,即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思维就会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产生思维共振,同时也会使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同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同频共振”效应会使师生双方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讲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抛出一串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或为了自然地引出话题,或为了有力地阐明观点,或为了出奇制胜驳倒谬误。这种遵循一定思路的一串提问,称为“套路提问”。我在分析“四季更替”的原因时,提问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淑艳 《地理教学》2005,(10):22-23
新的地理课程理念大力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感受到学习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因为黑龙江省是我的家乡,所以在讲七年级第一学期“黑龙江省”一课时,我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将以前的生活照片和所收集的图声像资料经过加工处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增加了教学容量,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举例,使授课内容更加详实、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以求得到更佳的教学效采。  相似文献   

18.
魏玫 《地理教学》2005,(10):33-34
未读此之前,我绝对想象不出柬埔寨人民过的是这样一种贫穷的生活,相信作为澳大利亚这一发达国家的孩子看完这则案例后,也会经历和我一样的情感体验。利用这样的案例教学,比单纯用一些专业术语给学生列出条条框框,让他们机械地去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因为,首先像这种叙事性的章,学生愿意看,容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看这样的章,通过一些具体的事实,例如“她奢侈地买了一片西瓜;没钱买肥皂;木柴也快用完了,要节省着用……”,也许学生会因此萌发出一种要加倍珍惜现在的富足生活的思想,也许还有的学生会对柬埔寨人产生怜悯之情,想要帮助他们摆脱贫穷,  相似文献   

19.
崔准 《地理教学》2011,(22):36-38
盛夏,神秘西藏的诱惑和北京难熬的暑热所构成的一拉一推之力促成我们一家的西藏游。我是一位十几年前有过一次青藏游的中学女地理教师。我的此行处处是在享受着地理,并不时地“考问”着地理,自然乐在其中。我们西藏游精选了拉萨、纳木错、林芝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初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无论是城镇,还是山村,在转了几个弯后,往往会迷失方向,不辨东西南北。在人多的地方,可以问路,若是僻远山区,一旦迷失方向,就得依靠自己平时积累的地图知识,分清方向,所以,学会野外定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