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名的文化感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体讲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种语言文字表现。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在哈瑞斯堡、俄亥俄河、哈特拉斯海角、纽约市这些地名中,哈瑞斯、俄亥俄、哈特拉斯、纽约是专名,堡、河、海、角、审是通名。其中专名特指某一地理实体并用以区分同类地物,起定位作用,通名则概括某种地物的共性,起定性作用。无论专名还是通名,对于文化而言,地名在体现世界地名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指示着历史上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因此,应该说,地名对于理解文化现象,了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周文德 《中国地名》2013,(10):12-15
至2009年,重庆市辖境内共有1048个政区地名,其中,区名19个、县名21个、街道名156个、镇名574个、乡名278个。不计“乡”、“镇”、“街道”、“县”、“区”等政区通称,仅对专名部分进行考察。一共有310个地名尾字,其中,通名汉字100个。这100个通名汉字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最多,52个,占了总数的52%;聚落通名11个;人工建筑地物通名31个;行政区划通名6个。  相似文献   

3.
在韩国,地名通名被称为后部要素。所谓后部要素,自然是相对前部要素而提出的概念,韩国地名大部分是由前部要素结合后部要素而构成的。前部要素对应的是我国地名学研究中的"专名"。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体现着各式各样的"命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名的"得名之由"。而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语地名通名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名通名含义及地名类别的划分(一)地名通名的概念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性质类别的词,称为地名通名,如山、河、湖、海、村等。从古至今,地名通名由简单到复杂在不断变化,早期的地名用字,专通名不分,没有通名的概念,但往往用偏旁来反映地理实体的类别。如带  相似文献   

5.
马仁锋  陈佳锐 《地理研究》2022,41(3):764-776
地名通名是不同地方地名具有共性特点的通用部分,表征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变迁的认知。梳理多学科视域研究进展诠释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逻辑,基于EOF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格局及成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用字比例受河网水系影响最大,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用字类型丰富度在41个单元中总体呈现内陆到沿海且沿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②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异质性显著,呈现典型非均衡集聚,空间上形成皖中、苏南、浙北和上海等东西条带状的一级中心位于长三角中部,两个团块状次级中心分列南北;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热点区为双中心格局且分布于安徽西部和浙江南部等地,冷点区为单中心格局且分布在东部沿海呈纵向连续带状分布。③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海拔0~200 m、地形起伏度小于20 m、坡度小于5°的平原地带,人口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捷性对地名通名传承影响深远。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模型研究有助于提升地名命名科学性和规划管理协调度,为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波  王荣 《中国地名》2012,(3):16-18
一、地名管理的基本原则(一)规范地名的专名与通名。一般来说,地名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习惯上将地名的专名称为名,将通名叫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地理名称;地名通名是表示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类型、隶属关系、形态和性质的规定称呼,专名只有与通名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对江苏地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0多个地名通名用字及较为独特的几个地名首字的词汇意义、地理分布及历史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江苏省乡镇地名可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类型,同时还存在诸多地域特征鲜明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8.
地名标准化工作开展可以聘请高校语言文字学者为顾问,研究当地地名通名词义,推荐合适用字。在实地调查后,本着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习惯的原则规范地名用字(比如"巨、柜、具"等规范为"埧","更、大"规范为"埂、埭")。跨省、市分布的地名通名在规范时各地应该加强联系沟通,避免同一通名在不同行政区域里采用不同的汉字的书写(比如"浜兜"义通名浙江如今多统一为"兜",但江苏吴江一带却规范为"斗")。  相似文献   

9.
朱海天 《地理研究》2018,37(11):2344-2354
依据多种历史资料,介绍南沙群岛地名的变迁过程,对中国“更路薄”中的渔民俗称以及中国政府于1935年、1947年和1983年三次公布的南沙岛礁地名进行统计,分析渔民俗称和标准地名对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重要意义,梳理了各套地名系统中的专名体系和通名体系,对地名语源进行探讨,研究各地名系统之间的演进过程,总结了各自的优点与缺憾。针对现用标准地名提出以下建议:① 有计划地公布部分资料中已有记载岛礁的标准地名;② 对大型环礁细部、新生沙洲和新建大型人工岛进行命名以利于维护主权和保障航行安全;③ 对于现用标准地名中的部分外来语源地名可恢复其渔民俗称;④ 对于存疑岛礁应尽快核实确认以去疑存真。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宝山区地名志》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地名要素齐全,地名用字规范,资料新颖可靠。特别是对宝山区地名的形成、发展、分布、通名使用状况及其命名特点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详加记述,这  相似文献   

11.
七彩坪     
江苏加强高层建筑和住宅区等地名标准化管理 江苏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定、省地名委员会,省民政厅发出“加强高层建筑和住宅区等地名标准化管理的通知”。《通知》中对高层建筑、住宅区专名及通名作了具体规定。如一般建筑物不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等词语;同一个城市内建筑物的名称不得重名、同音,对大厦、商厦、广场、城、中心、园、新村、别墅、山庄等通名作了具体界定;对高层建筑,大型建筑,居民住宅区名称的审批作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港、台和国外地名的影响,在地名专名和通名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专名中出现了“洋”、“大”、“古”、“怪”的现象;在通名中出现了“山庄”、“花园”、“广场”、“城”、“别墅”等现象,成为各地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市针对存在的问题,起草了《上海市高层建设、住宅区和其它建筑物名称管理细则》,现已基本定稿,使建筑地名逐步走向规范和统一,对各地是有启发的。民政部有关部门领导看了上海的材料后,认为此材料很好,其做法有必要在全国推广,故建议在《中国地名》刊登。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地名规划中,规划人员除了要掌握通行的地理实体命名方法外,还要了解、研究规划地名本身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地名进行细分的话,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四种名称:地名通名、地名专名、地名全称、地名简称。由  相似文献   

14.
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过程中,对原土司地区的很多地名进行了更易。总体上看,通名更易多于专名更易,改土归流方式影响新地名是否具有歧视性,全新地名多由新设行政区域命名而来。  相似文献   

15.
地名通名的发展演变与当代城市地区地名通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名与地名通名的概念1.地名对于地名的界定,有多种表述,如王际桐认为:"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1],褚亚平等认为:"地名是具有指位性和社会性的个体地域实体的指称"[2]。我们以为,仅称地理实体还有不完善之处,还应包括地理区域。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地理事象逐渐增多,在人类活动集中的城市地区之内,地名更加繁多,且种类多种多样;指  相似文献   

16.
新疆自然地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种(言)、自然地名通名的自然属性、时段、自然地名专名渊源等四个方面对选取的新疆1120个重要自然地名进行分类,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地名语言分析学和地理学相关原理方法分析得出新疆自然地名特征。研究发现:以山体类和水体类自然地名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0.5%、35.3%,尤其以山脉(272条)和河流(214条)类自然地名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4.3%、19.1%。通名名称的数量及其出现的早晚与人们关注程度以及自然学科研究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各民族的聚居及迁徙使新疆自然地名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自然地名存在10种以上民族语地名以及其他古语和合璧语地名分布的独特现象,各民族对自然地名专名和通名称谓不尽相同。在新疆的自然地名中存在着大量地名通名的叠加,如"塔格山"、"郭勒河"、"库木沙漠"、"布拉克泉"等。民族语地名的空间分布和当地居民的民族成分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维吾尔语自然地名的53.6%都分布在和田和喀什地区;哈萨克语自然地名的73.2%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县、阿勒泰地区和哈密地区;蒙古语自然地名的64.3%分布在阿勒泰、博尔塔拉、巴音郭楞和伊犁等地、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96%的自然地名是蒙古语地名,克孜勒苏自治州的柯尔克孜语地名占到柯尔克孜语总地名的81.6%。自然地名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演替性(历史阶段性),保存至今的古语地名仅占2.9%,语源较为复杂并且一些古老的地名在使用过程中已被取代或消失;近现代地名数量最大,并且语种明显易于区别。自然地名专名类型复杂多样,共计13类,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新疆的资源概况、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方式等,其中以地物、形态、地名以及颜色类居多;在颜色类中又以黑色、白色最多。文章对新疆现存自然地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民族语言的差别造成了新疆自然地名存在多地同名、一地多名和地名的转音现象;此外,自然地名实体之间也存在着等级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县以下小地名的通名都是“市”字。在百万分之一的湖南省地图上,就有51个含“市”的小地名,《浙江省地图册》上标有24个这样的小地名,《湖北省地名词典》收录含“市”字小地名19个,而江苏仅常熟市境内便有12个“市”字地名。这当中,最赫赫有名的要数湖南浏阳的文家市了。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领工农红军会师于此。文家市的“市”当然不是现代政区意义上的市,而是历史上草市的遗迹。宋代以来发达的商品经济,滋生了许多作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草高,至今湖北荆州、湖南衡…  相似文献   

18.
地名注记自动配置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讨论了地名注记自动配置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注记参数,压盖地物的优先级,注记与地图符号的关系,注记与地物的压盖检测及注记大小的自动确定等,并给出了解决方法,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的线状地物的地名注记自动配置算法,介绍了笔者开发的地名注记软件AutoLabel。  相似文献   

19.
海南方言地名的标准化处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峙字地名的标准化处理的质疑 “峙”字作为我国沿海各地岛礁通名的由来已久。在浙江、广东和海南均有含峙字之地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峙字作为岛礁通名或专名的约200余处。 海南方言中,“峙”读dī音, 而作为岛屿通名时则读为du;前者为文读,后者为白读。地名学者曾庆刚先生在其《“峙”小考》文中,有:“‘峙’,其标准读音有二:一读shì,二读zhì,笔者认为,作为地名用字的标准读音应读作shì。……另外,从方言读音考之,亦可证明这个“峙”是广东和海南土生土长的。”“……故可以说,‘峙’不论读si、shì、du,都是‘小岛’的意思,是中国地名专用字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中城市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对外开放的大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受港台或国外地名的影响,一些建筑物的通名五花八门,令人堪忧,有的令人难以接受。其中之一,“广场”这个通名即如此。为此,各地将要或正在对此类地名进行清理整顿。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在清理整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