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旱涝碱咸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平原东部淡水资源短缺,旱涝碱成灾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海河的治理,解决了排洪排涝排成出路.春季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夏季利用伏雨洗盐排成,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治渍涝灾害,把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引蓄河水,回灌地下水补源.以土壤与潜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促使水资源采补平衡,降雨灌溉淋洗脱盐强于干旱蒸发积盐过程,地下水淡化强于矿化过程.实现旱涝碱成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孙胜祥 《地下水》2004,26(3):190-193
分析陕西地下水资源的赋存、分布,总结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实现陕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衡水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胜利 《地下水》2005,27(3):189-190
通过对衡水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科学规划、节约用水、以劣补优、治理污染、建设补源工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措施,以推动和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1986,(4)
西北、内蒙六省(区)地下水观测站网规划分析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五月廿六日至卅一日在银川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宁夏、陕西水利厅,新疆、内蒙、宁夏水文总站,陕西省地下水工作队,甘肃省水科所;江苏、安徽、山西水文总站,黑龙江水利设计院应邀参加了会议。水电部水文局、黄委  相似文献   

5.
李少锋 《地下水》2007,29(2):51-52,85
以已有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为依据,结合地下水实际开采现状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特点,对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返迁区渭河南北滩 100 m 深度内的潜水及浅层承压水进行补排平衡计算,确定出了移民返迁区渭河南北滩的地下水可开采量.  相似文献   

6.
在省水利水土保持厅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地、县和灌区地下水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陕西关中地区1979~1981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年鉴已在上海刊印就绪,即将分送有关部门应用。“年鉴”中,共汇编了关中地区五百四十七眼基本观测井的动态资料。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7.
利用河道橡胶坝工程增加傍河区地下水资源量,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以河南省南阳市白河橡胶坝蓄水补源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傍河区地下水数值计算模型及河道水动力学模型,计算橡胶坝蓄水工程对地下水补给量及潜水蒸发的影响,为雨洪资源综合利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1985,(3)
(一)根据一九八四年西北、内蒙六省(区)地下水观测研究新疆会议的建议,为了促进西北各省(区)地下水观测研究工作深入发展,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于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六月六日在西安召开了“西北、内蒙六省(区)地下水均衡试场(站)设计方案技术研讨会”。新疆、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省(区)水利厅(局)与所属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政友 《地下水》2009,31(6):143-145
阐述水文地质类型区的定义、特征和划分原理,论述了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步骤及划分方案。以宁武县为例,进行了水文地质类型区的划分、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采补关系以及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陕西渭北东部岩溶水环境同位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西渭北东部岩溶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地下水系统,碳酸盐岩大面积隐伏与深埋。使用传统手段和方法勘查岩溶地下水和研究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遇到诸多困难,不仅费时,而且耗资大。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研究陕西渭北东部地区岩溶地下水T、D、^180、^14C环境同位素特征,揭示岩溶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岩溶水系统边界性质以及岩溶水与黄河洛河地表水、黄河岩溶泉与洛河岩溶泉之间的补排关系。结果显示环境同位素方法简便有效,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南皮县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工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春季开采浅层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腾出地下含水层空间;汛期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渍防涝,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利用河道沟渠引蓄河水补源,淡化地下水质,增加地下水可采量.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保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计生  王静  李斌  李亚林  徐敬东 《冰川冻土》2014,36(5):1288-1297
依据实际观测的1984-2013年地下水水位资料、2013年地下水水质化验及2011年水利普查有关成果, 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灌区地下水特征现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疏勒河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农业用水为主, 1984-2013年30 a来地下水水位变化总体特征为稳中下降, 个别地方地下水位略有上升; 地下水埋深在1.30~80.00 m之间, 年内地下水水位随灌溉制度变化显著, 年调节能力强. 地下水水质均超Ⅲ类, 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氮肥, 氨氮指标最大值超Ⅲ类标准0.7倍, 是造成灌区地下水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恒台县是我国北方地区的老井灌区之一,现有配套机井9646眼,排灌机械16390台,以提取地下潜层水为主。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严重制约工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水利科技人员,13年来先后研究试验成功推广了人工回灌、引黄补源、渠畦节水、减少地下开采、强化管理、全面节水等措施,基本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保证了全县工农业用水。在去年大旱的情况下,工业创最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是国家级的重大水利工程,调水效果最终依赖于接收调水地区对调水的具体利用,引水补源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在邹平市的具体利用。为评价引水补源工程对黛溪河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效果,在分析邹平市引水补源工程实施后黛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各个补给项的基础上,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各个地下水补给量,确定了黛溪河流域引水补源的总补给量。将总补给量视为本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本区用水所需的地下水开采量相比较,对本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论证了引水补源工程可有效缓解区内地下水超采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年地下水动态和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等监测资料,揭示了引水补源工程对区内地下水的有效补充作用,为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0,(3)
华北平原面积是我国面积第二大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之一。区域水资源短缺,导致大量开采地下水,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区。以位于华北平原、列入2019年度国家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的山东省莘县为例,分析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采取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具体对策措施,实现地下水生态得到改善,在平水年份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区域性地下水采补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并合理开发水资源,如何搞好地下水的回灌补源已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在黄县西部平原进行了渗漏井为地下水补源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黄县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偏西,东南倚山、西北临海,以山前平原和海滨阶地组成黄县平  相似文献   

17.
鲁峰 《地下水》2018,(5):37-39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是了解水文地质、水量和水质评价,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山东刘家矿区尾矿库为例,通过掌握研究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区内含水层特征以及地下水的补、径、排方式,对尾矿库区进行了地下水均衡评价,为尾矿库区改建后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山东省宁阳县城东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为例。科学分析了山前冲积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环境变化,并提出了遏制地下水环境恶化的措施,采取节流与补源并举,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系统划分是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为更准确的评价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量,本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地下水划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研究区构造特征和地下水类型、分布特征、循环方式、补径排条件等因素,同时借鉴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系统划分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能源基地划分为3个级别。本次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河南省贾鲁河中牟段为研究区,探究贾鲁河与河岸带浅层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以及河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通 过野外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试验、水位监测及水质检测,分析河岸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受 中牟县抽取地下水的影响,该河段周围浅层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河流补给地下水,平均单宽补给量为2.04 m2·d-1;河水中 NH3和COD污染较为严重,地下水中“三氮”均超标,其中NO2和NH3污染严重;河水NH3-N浓度远高于地下水,接受河 流补给的地下水NH3污染严重;因硝化作用,远离河流地下水NH3-N浓度逐渐降低,而NO3-N浓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