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细菌富集金的实验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荣  陆建军 《地质论评》1996,42(5):434-438
细菌富集金的实验表明,细菌具有强烈富集金的能力,起到了海水中微量金捕集器的作用。细菌富集金有吸附和吸收两种形式。吸附是指金被细胞壁分泌的氨基酸等有机物吸附在生物体外;吸收是指金进入生物体内,可能与蛋白质的巯基相结合。细菌是自然界生活力,繁殖力极强,生物产量巨大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矿山企业的冶金废水含有多种污染环境的金属元素,必须经过化学沉淀法处理达标后排放。冶金废水经化学沉淀后引入了大量盐分,使得金属元素含量变得极低给分析测试造成困难。针对此类高盐冶金废水,本文采用巯基棉分离富集其中的金属元素,建立了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AES)测定铅、镉、铜、银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表明,巯基棉可有效地分离实际样品中大量存在的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基体,富集待测元素的效果显著,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回收率均小于0.05%,待测元素的回收率在88.7%~113.0%之间。实验条件方面,待测溶液的pH值对巯基棉吸附有较大的影响,使用巯基棉富集前应将溶液调节至适宜的pH值;待测溶液在富集柱中的流速和洗脱剂盐酸的浓度对分离富集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本法回收率为95.0%~102.0%,精密度(RSD)为3.1%~9.4%,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能够满足冶金废水中痕量金属元素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3.
热液流体对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及沉淀成矿起着关键作用,定量刻画金属元素在热液成矿过程中的运移是矿床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开展溶解度实验,揭示金属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研究金属元素迁移、富集沉淀机制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其中,基于钛合金反应釜开展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金属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实验,结合相关的热力学模拟,能够精确测定金属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络合物配位数、气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及相关热力学参数,为定量模拟热液成矿过程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文章归纳了近年来针对热液体系的实验矿床学方法,分析了各类实验方法与分析手段的优点与不足。重点介绍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和热力学模拟计算方法,并结合该方法模拟钪矿床成矿的水岩反应过程,说明该方法在成矿过程模拟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展望,以期推动该方法在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强磁场与金属元素富集规律的内在联系,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观察在有、无磁场(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Co、Fe、Ag、Mn、Cd、Cr、Au、Ni等金属化合物的沉淀特征,总结分析沉淀与磁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黑色岩系成矿作用及相关金属矿床找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诸多矿床的形成和产出与黑色岩系、特别是有机质岩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为矿床与黑色岩系的空间相关性。有机质(包括微生物)在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以及矿石矿物的结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富集过程中金属硫化物可以直接置换有机质,有机质还可以作为还原剂存在于含矿热液。石油固化为沥青过程中,金属元素沉淀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早期以还原作用为主,而晚期则出现氧化过程,沥青在此阶段也由均质体变为各向异性体,内部的化学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黑色岩系矿床勘探中,目标层位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有机质的丰富程度,有用组份的初始富集程度,目标层位内部的岩石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热液通道一构造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1.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湘西金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尾矿。该区尾矿-水相互作用强烈,并引起了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和对水体-土壤、蔬菜等表生环境的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较大的元素均为Au、Sb、As、Cd、Hg、W等,与尾矿中元素的富集特征相一致。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水迁移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Au、Cd、W、Sb、Pb、As、Zn、Cu。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由大至小顺序为Cd、Au、Zn、Hg、Sb、Cu、Pb、As、W。植物中金属元素浓度主要受土壤中的浓度、植物种类和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铀矿床含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对铀沉淀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明友 《矿物岩石》1996,16(2):90-95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铀矿床含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对铀沉淀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铀在相对还原条件下迁移,而在相对氧化条件下沉淀富集。铀的沉淀富集主要发生在含矿热液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大幅度降低,酸性增强及氧化-还原电位增高的物理化学条件下。  相似文献   

8.
选用面包酵母菌为吸附菌株,研究了菌株吸附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矿液中Cu2+的吸附富集过程,探讨了吸附试验中pH值、温度和初始菌体加入量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酵母菌吸附Cu2+的过程中,菌体细胞上的蛋白质酰胺和多糖等成分更多地参与了吸附Cu2+的过程,Cu2+与菌体表面的有机基团结合形成颗粒物沉淀附着在细胞壁上。菌株动力学吸附分析中发现,实验用各菌株对Cu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除了受菌株种属的影响外,还应与菌株的细胞壁形貌、菌株本身的生长状况的等因素相关。在pH=4.5、t=30℃、初始菌体加入量8.0 g/L的条件下,吸附反应14 h后酵母菌的最佳铜吸附率可达66.64%,面包酵母菌可以吸附富集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矿液中的Cu2+,可以有效回收低品位黄铜矿中的铜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某些盐湖和苦水湖沉积物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讨论了它们所处的耐盐度、温度、pH等生态条件。从而探讨了它们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所起的作用。同时,由于它们在还原硫酸盐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导致沉积物中的金属离子以硫化物形式大量地沉淀和富集,这对次生硫化矿沉积物的形成也起着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绿藻和蓝细菌富集金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现代绿藻、蓝细菌富集金的实验模拟表明:菌藻生物对金有强烈的富集作用,但不同的生物对金的富集作用的强弱不同,蓝细菌较绿藻对金的富集作用强烈。生物对金的富集作用不是表面吸附,而是参与生物生理活动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吸附Cu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细菌表面往往存在多种化学基团,能够通过吸附作用影响环境流体中金属元素的活动性,从而与表生条件下的元素富集、矿物成核结晶等地球化学过程密不可分。为了深入认识细菌吸附作用的地球化学意义和环境效应,揭示细菌吸附金属离子的热力学行为,选择了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为研究细菌,系统开展了滴定实验和Cu2 吸附实验。通过连续酸滴定方法分析了细菌表面的化学特征,发现多粘芽孢杆菌在pH值为7.54~6.50范围内,表面带负电荷,表现出质子吸附行为;设计开展了Cu2 吸附实验,发现溶液的pH值对Cu2 吸附有一定影响,可能存在Cu2 与细菌表面质子的交换作用;根据Cu2 吸附等温线拟合计算,发现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每个细胞的Cu2 饱和吸附量高达1.69×10-7mg。  相似文献   

12.
金属矿床中卤素元素参与了金属元素的活化,迁移互沉淀成矿的全过程,然而,除F能作为萤石和云母类矿物的组成部分有时富集于矿石中外,Cl,Br,I很难在矿石中富集。在成矿过程中尤其在成矿孤后期,它们能在矿体上部形成范围较广的卤素扩散晕,在茶洞矿床,这种上部扩散晕范围可达200米,其中以I扩散范围最大,Br扩散晕在距矿体50-130米的范围内最明显,Cl扩散晕在距矿体30-110米范围内最明显,卤素元素的这种变化特点,一方面可用来解释成矿热液的演化过程,另一方面可用来作为勘查深部隐伏矿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成矿流体中卤素元素与金属元素的配合物着成矿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被破坏,金属元素作为硫化物等矿物的组成部分沉淀下来,随着热液蚀变的发生和进行,部分瞄卤素元素被带入蚀变带,大部分仍残留在流体相,在成矿的后期,和残余热液一道,以排泄和渗透等方式,在矿体上方或残余热液流经的途中形成大范围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白垩系油页岩中的Mn、Ca、Ba、Sr、P、Na、Zn、Th等元素含量高于国际标样(SDO-1)2~100倍,呈明显富集趋势。有机质(干酪根)中Zn、Ba、Cu、Mo、Pb、Ni、Y、Co、Mg、B等元素含量高于其页岩平均含量1.5~200倍,说明有机质相是它们的"富集相"。油页岩物相分析显示,只有Zn和Ba等少数元素是以有机质相为"载体相"(即有机相中所含元素的量占岩石中该元素总含量的50%以上)。据上述研究作者认为,油页岩中生物有机质对多种金属元素都具有显著富集作用;但只有当有机质相既是金属元素的"富集相"同时又是该元素的"载体相"时,生物有机质对它的矿化作用才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CO_2可以来源于地幔,也可以来源于围岩与热液的反应,也可以来源于有机物质的分解等等,但是不管什么来源的CO_2,都对很多金属矿床,尤其是对金矿床和铀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成矿作用过程中,CO_2可以作为流体以气相或液相携带金属元素;也可以起着pH缓冲剂的作用,改变溶液的pH值,使成矿元素溶解或沉淀;也可以起着矿化剂的作用,和成矿元素络合,形成络合物并运移到地球化学障处沉淀成矿;也可以起着活化剂的作用,使成矿物质活化便于和硫等矿化剂淋滤成矿物质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渝东漆辽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及残余干酪根内部微量金属元素的赋存规律及其对页岩气生成的影响,对页岩及残余干酪根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多数微量金属元素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干酪根中较页岩中更为富集,稀土元素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明显Eu负异常,轻微Ce负异常的特征;说明漆辽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水体为贫氧-缺氧的热水沉积环境,而热水沉积环境正是导致页岩中V、Ni、U高度富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有机质对金属元素的迁移、沉积、富集成矿有重要的作用,有机烃是有机质量终的裂解产物。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和穿透性。研究发现八卦庙金矿床有机烃与金矿品位呈正相关关系,矿床的矿化富集中心也是有机烃的浓集中心,利用有机烃的这一特点进行隐伏金矿床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键金属是全球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其富集机制和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对喜马拉雅带吉隆和亚东地区淡色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侵入到藏南拆离系的淡色花岗岩含有较高的Sn、Cs、Tl、Be、W、B、Li和Bi。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具有如下特征:(1)富集关键金属元素;(2)为原始岩浆经历斜长石、锆石、独居石、磷灰石、云母分离结晶作用后的残余熔体;(3)关键元素的富集和矿化与花岗岩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密切相关。随着分异程度的增强,岩浆变为富挥发分的高SiO2体系,关键金属元素在残余熔体中富集,并且最后可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由于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Cs和Tl呈类质同象替代钾、铷进入云母中。富集关键金属元素的花岗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属于与藏南拆离系相关的同构造侵位花岗岩,藏南拆离系的活动促使了原始岩浆的广泛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后期的关键金属元素(如Rb、Cs和Tl)的富集。  相似文献   

18.
热液中金的沉淀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金的沉淀机理是了解热液金矿床成矿机制的关键,本文总结了金从热液中沉淀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各种主要含金配合物的溶解度控制机制,阐述了矿物表面吸附/还原以及电化学富集等矿物表面作用对金沉淀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植物吸收金属元素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主动吸收过程,目前用离子载体学说解释离子主动吸收过程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且各种各机关报 酶参与了植物主动吸收金属离子的过程。本文对利用酶促反应动力学描述植物吸收环境中金属元素这一现象的可行性及应用现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关键矿产是指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但在稳定供给方面又存在高风险的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稀土、稀有、稀散金属和部分稀贵金属矿产资源。关键金属由于具有极度耐高温、耐腐蚀、光学和电磁性质优良等物理化学特性,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高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十年全球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将迅猛增长, 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可以说,未来国际矿产资源和科技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集中于对关键矿产资源的博弈。过去十余年来,中国一直为矿产资源第一消费大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关键矿产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面对国内强劲需求和严峻的国际资源竞争态势, 迫切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持续开展关键矿产成矿基础理论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国的关键矿产种类丰富,成矿过程中关键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成矿机制复杂,矿化类型多样,空间分布成群成带,资源潜力大。未来要聚焦关键金属元素超常富集基础理论,重点解决好三方面的科学问题:(1)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对关键金属元素富集的控制作用;(2)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制与成矿规律;(3)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分离技术。该文立足于国际关键矿产资源形势,提出了全面提升我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管理、勘查、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及保障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