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泰青威天然气管道临朐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临朐段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水毁灾害,具体可分为坡面水毁、河沟道水毁和台田地水毁。野外地质灾害实地调查临朐段管道沿线共发现地质灾害15处,其中坡面水毁点6处,河沟道水毁点4处,台田地水毁点5处。采用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有1处,占6.66%; 风险等级中等的有4处,占26.67%; 风险等级较低的有10处,占66.67%。根据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发育密度、风险等级等因素,划分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1 km,低易发区10 km,管道沿线以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为主。最后,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消减措施,为后期管道安全运营和风险整治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石油天然气管道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势必对地质环境带来破坏,同时也影响到管道自身的安全。根据某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空间分布的调查,总结认为管道沿线地质环境主要受管道沿线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的方式、河流水系、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地形高陡狭窄、高切坡、路基填方、傍河傍沟、松散第四系堆积层厚度大、单斜构造等管段地质灾害发育。分析总结的经验,可为今后管道、道路等线状工程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石油天然气管道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势必对地质环境带来破坏,同时也影响到管道自身的安全。根据某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空间分布的调查,总结认为管道沿线地质环境主要受管道沿线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的方式、河流水系、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地形高陡狭窄、高切坡、路基填方、傍河傍沟、松散第四系堆积层厚度大、单斜构造等管段地质灾害发育。分析总结的经验,可为今后管道、道路等线状工程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因此,考虑地质灾害风险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基于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选取坡度、坡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等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模型以斜坡单元进行危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利用ArcGIS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现状功能区叠加,将高西沟重构为4个国土空间分区:地质灾害中风险–生活居住区、地质灾害低风险–生态功能区、地质灾害低风险–农业生产区和沟谷区,并提出国土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茶隆隆巴曲位于帕隆藏布右岸,陡变地形孕育了大量高位地质灾害,威胁下游线性工程。采用多源、多期次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建立高位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厘定了研究区高位地质灾害类型,并详细阐述了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高位冰崩、高位崩塌、高位滑坡。其中高位冰崩发育3处,均位于沟谷上游南坡海拔5000 m斜坡,面积在15×104 m2以上。高位崩塌体发育19处,多分布于沟谷中游及上游主沟两侧高陡岸坡,北坡多于南坡。高位滑坡发育2处,位于沟谷上游,滑体以冰碛物为主。上述高位地质灾害在强震或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堵沟,且堵沟后极易诱发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链,对下游帕隆藏布造成堵江风险。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88-492
西部地区油气管道沿线一般穿越陇西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和四川盆地,地貌类型表现为山地、丘陵、平原及河川谷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不同的地形地貌及地质单元发育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该文首先介绍了油气管道沿线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油气管道的危害方式,然后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消减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收集有关资料、开展专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西北部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研究区内的典型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综合分析,进一步查明繁昌区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切坡段的孕灾地质条件,查找出切坡转化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和发育规律,总结成灾模式,制定风险管控措施,为国土空间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油气管道沿线一般穿越陇西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和四川盆地,地貌类型表现为山地、丘陵、平原及河川谷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不同的地形地貌及地质单元发育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该文首先介绍了油气管道沿线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油气管道的危害方式,然后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消减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湖南金刚石主要产自沅江流域.金刚石表面普遍遭受了强烈的熔蚀, 与位错相关的熔蚀特征主要为熔蚀线和熔蚀孔道.熔蚀线常见的为一组和二组, 有时为三组, 组内相互平行, 组间相互交切.熔蚀孔道则沿主滑移面成排分布, 孔道圆而直, 其形成的原因与主滑移面和另一强滑移面交切形成的应力虚脱区有关.将金刚石沿生长中心磨成薄片, 在阴极发光(CL)、正交偏光和显微放大观察发现, 金刚石的主滑移面方向常表现为平行消光条带, 一组条带相互平行, 二组相互交切, 三组形成六方环, 四组构成应力幻影.消光条带与褐色色带的形成密切相关, 有褐色色带必有消光条带与之对应, 但有消光条带则不一定有褐色色带与之对应.透射电镜(TEM) 资料显示: 金刚石中刃型位错与螺旋位错均有发育, 位错缠结十分明显, 位错密度分布不均, 在位错缠结的带内位错密度明显高于带间.从生长与变形特征的关系来看, 金刚石的塑性变形发生于生长完成之后.   相似文献   

10.
管道地质灾害具有独特的发育类型和危害特征。论文结合忠武管道和川气东送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总结了山区管道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类型,探讨了不同地质灾害对管道的危害特征及灾害作用下管道的变形破坏行为,同时结合各类管道地质灾害的危害特性综述了基于不同地质灾害作用的主要管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焦作-郑州天然气输气管道是较重要建设项目,输气管道起自焦作市博爱县磨头镇,南止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该输气管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陷,黄土湿陷和沙土液化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有引发和加剧崩塌灾害的可能性,有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采取适当的预防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是国家跨区域重大天然气管网工程,路线全长1559km。管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异常发育。笔者在对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川气东送管道沿线地貌类型众多、活动构造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异常发育。2)研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并存,共发育隐患点260处,其中崩塌88处、潜在不稳定斜坡74处、滑坡52处、地面沉降36处、泥石流10处。3)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共16处,危险性中等的9处,其余为危险性较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提出了各类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对策建议,为管道工程沿线地质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气东输工程(甘肃段)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现状,本文重点论述了影响管线施工及运营安全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洪水冲蚀、风蚀沙埋、特殊岩土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并结合线状工程的特点及各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提出了防治措施,为管道沿线防灾、减灾及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公婆泉地区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指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对北山地区公婆泉铜矿区进行了区域植物地球化学试验研究,表明一些荒漠植物对生存环境中某些元素的富集具有很好的示矿性,尤其是该区植物中和第四系沟谷粗碎屑中的铜具有非常强烈的相关性,它们在区域含量分布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部分区域的植物和粗碎屑的锌、银、铅含量具可比性.本区植物测量的铜、锌、银和铅具找矿意义,钼、砷、钴对铜矿示踪没有特殊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位崩塌落石是造成长输埋地油气管道破坏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通过111处山区管道崩塌案例分析,归纳出崩塌与埋地管道相互作用的3种模式:冲砸管道、牵引管道及埋没管道,其中冲砸管道的危害性最大,并建立了崩塌与管道相互作用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系统模拟了落石冲击、土体与管道变形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发现落石冲击管...  相似文献   

16.
西南管道公司辖区内管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由此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以西南管道沿线119处典型河(沟)道水毁灾害为例,通过灾害影响因素分析,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备选指标因子,利用贡献率模型,通过样本统计、分析,完成河(沟)道水毁灾害影响因子的因子间与因子内部敏感性分析。按照敏感性高低将影响因子划分为高敏感、中等敏感、低敏感三个级别。最终保留中等、高敏感因子中可以通过野外调查手段获取的洪水位变幅、岩土类型、土体状态、岸坡类型、河沟纵坡降、河沟道变形、河岸坡度等7个因子,作为油气管道河(沟)道水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震害特点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汶川、都江堰、彭州和北川等地地震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震害特点并探讨了震害成因。认为汶川地震是在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下产生的,地震震害有许多独特之处。地震产生的许多变形带是浅表层局部变形,与浅表层地质条件有关,不是地震断层,破坏性不严重。地貌在地震中有伸缩现象,其中山体部分伸展、河谷地带收缩、地貌伸缩与地震中应力释放和应变恢复过程产生的多层次滑脱有关。桥梁在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桥梁完全垮塌,显示架空结构建筑物对地震的抗击能力差,有的桥梁有中央断裂或垮塌一半的特点,可能是因为河流两岸地震波不连续或不同方向震动强度不同。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具有不均匀性,主要表现有滑坡和崩塌加重了建筑物的破坏、地基不均匀导致建筑群不均匀破坏、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引起地基失效导致建筑群强烈破坏、斜坡带临空一侧建筑物破坏程度高、建筑物的破坏具有与地震波相关的方向性。汶川地震震害警示,在强烈地震区加强地质研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勘察和结合地震破坏特点的工程抗震设防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种齐全的高山峡谷区,选取四川省阿坝县为研究区,采用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精细化评价。崩塌、滑坡等斜坡类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栅格为评价单元,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开展危险性评价,进而采用取大值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工作区综合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面积明显大于单灾种评价结果,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主要位于崩塌、滑坡较发育的碎裂岩区域和极度易发的泥石流流域。针对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能更合理的反映不同类型灾害在形态及空间上的差异,获取更精确的危险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