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地壳捕虏体是研究深部地壳成分的依据,是提供深部地壳的重要信息源.因此对下地壳捕虏体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伴随地球物理、捕虏体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新资料的不断丰富,大陆深部地质作用及其过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重建下地壳的形成和改造历史,对探讨岩石圈的演化变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幔源岩浆分异作用、板底垫托作用及局部地壳熔融等在太古代至今下地壳的形成改造和麻粒岩相变质事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活化大陆岛弧的下地壳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下地壳复杂的演化历史,它是我们研究大陆动力学富有前景的构造区域。  相似文献   

3.
大陆下地壳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许多国家开展了陆壳深部(地震反射、深部钻探、高压捕虏体、下地壳剖面等方面)的研究.其成果表明,不同构造区的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差异;显生宙地区普遍存在层纹状强反射性下地壳,其成因与造山带演化晚期的伸展作用有关.以上发现导致对大陆莫霍面及中地壳界面的重新评价.显生宙地区的下地壳广泛发生板底垫托作用,它们代表麻粒岩相变质事件,对于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与中上地壳相比,对下地壳组成、结构的认识受限于样品的获取,然而天然火山作用携带的下地壳捕虏体可以为了解下地壳提供关键样品。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显生宙以来的火山作用携带有丰富的下地壳捕虏体,为探测华北下地壳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捕虏体定深、定性及定年的综合研究,构建了以信阳,莒南,汉诺坝和女山等典型地区为代表的下地壳组成、结构剖面模型。这些剖面表明,华北克拉通下地壳具有分层的特点,且上老下新,暗示可能与底侵作用有关。其中捕虏体的锆石U- 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研究,揭示了该克拉通下地壳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最古老的组成部分可能老至~4. 0 Ga冥古宙,此后经历了3. 80~3. 65 Ga古太古代的再造作用,2. 8~2. 5 Ga 新太古代和2. 3~1. 8 Ga 古元古代的增生与再造共存,同时还经历了显生宙以来包括462~220 Ma,140~90 Ma和47~45 Ma的增生与再造事件。  相似文献   

5.
火成岩中的麻粒岩相捕虏体主要分为基性熔体捕虏体,酸性变质火成岩捕虏体与变质沉积岩捕虏体。麻粒岩相捕虏体的锆石离子探针年龄与上地壳花岗岩的侵位年龄,造山运动时代基本一致。基性熔体的下垫作用是地壳生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代表了一种有效的幔向壳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地下壳部分熔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是壳内分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国辉  孙敏 《地球化学》1998,27(2):153-159
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长英质粒岩,镁铁质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组成具有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不相容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的差异表明捕虏体成因复杂。  相似文献   

7.
最近研究表明,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不仅是岩石囤地幔减薄,而且下地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置换。本文强调下地壳过程,如岩浆底侵、置换和拆沉作用是理解岩石囤减薄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火山岩及其捕虏体的信息似乎支持在华北东部南、北缘存在局部造山带型的下地壳与岩石囤的拆沉作用。但是华北东部整体上的减薄机制难以用造山带的拆沉模式来解释。华北东部克拉通内部的火山岩中的下地壳捕虏体有两类,一类是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的底侵辉长岩和辉石岩以及榴辉岩相变质的石榴辉石岩,形成时代约在140~120Ma;另一类是经过了中生代变质叠加的前寒武纪麻粒岩。中生代华北东部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岩浆底侵作用,现今的下地壳很可能已大部分不是前寒武纪的下地壳,它们由中生代变质的辉长岩、镁铁质岩石以及经历了很强烈改造的前寒武纪下地壳麻粒岩组成。此外,在华北东部普遍存在着化学成分类似于“埃达克岩”的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岩石,它们的形成与岩浆底侵作用和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其熔融残留应是榴辉岩或石榴角闪岩。尽管如此,要通过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一个厚的密度很大的榴辉岩层,由它的重力不均衡来带动80~120公里厚的岩石圈地幔一起拆沉进入软流圈的机制很难发生在华北克拉通内部。岩浆底侵和置换作用是下地壳过程非常重要的形式,与岩石圈的减薄具有密切联系,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8.
麻粒岩的形成及其对大陆地壳演化的贡献   总被引:17,自引:17,他引:17  
麻粒岩是地球中最重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的形成主要受地热条件的控制。麻粒岩的形成可以与大陆碰撞、大陆拉张以及大陆弧模式相联系。麻粒岩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下地壳的同义词。通过麻粒岩地体地及火山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使人们对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了直接的了解。麻粒岩在陆壳的形成和演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陆核说、陆壳垂直增生或横向增生说,都以麻粒岩作为重要的岩石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华北克拉通出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显生宙不同时期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是地质历史上不同时期下地壳的代表性样品,对它们的对比研究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主要从地体麻粒岩和不同时代火山岩中捕虏体麻粒岩的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角度,指出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不仅岩石圈地幔发生了减薄和改造,岩石圈地幔之上的下地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薄和改造,这种改造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包括改造的时间、改造的程度等。下地壳的改造方式主要以幔源岩浆的底侵为主,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也是可能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长英质麻粒岩、镁铁质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组成具有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不相容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的差异表明捕虏体成因复杂。MgO与不相容元素无或仅有很弱的相关性,与相容元素的相关性则相对较明显。这些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存在较强和多元的混合作用。捕虏体的加权平均值比基于麻粒岩地体资料估算的下地壳平均组成偏基性,揭示了二者可能的成因差异。  相似文献   

11.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特征以及深部地壳性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结合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认为华夏地块深部存在时代为2500—2750Ma的太古代地壳,而时限为1850—1950Ma的中条(浙闽)运动是该区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形成了该区分布广泛的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夏地块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主体由长英质岩石组成,因此华夏地块老地壳活化再造作用表现较为强烈。其下地壳由于受深熔作用影响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向中、上地壳运移侵位,其物质成分也由富花岗质向贫花岗质中(—基)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壳置换:非造山过程的壳幔交换   总被引:25,自引:15,他引:25  
华北克拉通内部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新生代火山岩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表明,前寒武纪下地壳与现今下地壳的是不同的。下地壳的主要置换发生在中生代。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构造重大转折,不仅使得盆山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已发表的关于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机理有折沉作用、幔柱构造模式,均与造山带的演化相联系。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最下部地壳的部分或大部都已被中代的下地壳置换,它们不仅发生在克拉通边部,而且发生在克拉通内部。因此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下地壳被中生代的下地壳取代的作用,可称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换底作用。中生代时期的华北拉通下可能存在有规模的地幔柱,强烈的壳幔交换是换底的作用的主要方式,热侵蚀和化学侵蚀的细节还不清楚。但可以推测这与造山带的演化没有直接关系,和造山带岩石圈根部的折沉作用有一般意义的底侵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大营子闪长岩中首次发现基性麻粒岩捕虏体.初步研究表明它们不同于华北克拉通地表出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根据其主要造岩矿物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黑云母及斜长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重点研究了各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 并讨论了麻粒岩捕虏体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捕虏体岩石的变质作用已达麻粒岩相, 其变质作用条件约为850~900 ℃, 0.6~1.0 GPa.这些麻粒岩捕虏体反映了研究区早中生代下地壳的组成特点, 为恢复该区早中生代深部地壳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制约深部大陆地壳物质成分与构造作用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反射研究在深部陆构造认识取得了重要突破。区域麻粒岩区常具有下地壳的一般特征,代表上部地壳与最下部地壳之间的过渡区,记录了板垫托作用过程。许多麻粒岩区在深部地壳经历长期近等压冷却,最终上隆至地表常由与麻粒岩相变质无关的构造事件造事件造成,指示下地壳具有稳定性。其中,板底垫托的镁铁质岩浆岩根带可能是其难以出露地表关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对地表出露的地壳剖面的研究揭示了陆壳具有垂向分带特征,下地壳以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南新生代玄武岩中麻粒岩相捕虏体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东南地区女山、桂子山、西垄和麒麟等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新发现的麻粒岩相捕虏体。研究显示女山存在多种岩石类型的捕虏体,其中本次研究新发现的石榴子石麻粒岩与二辉麻粒岩在矿物化学和形成条件上明显不同。石榴子石麻粒岩的次透辉石(富Al2O3,Na2O)、紫苏辉石(富Al2O3) 形成于较深(>40km)的下地壳,厚的地壳和较低的地温梯度(20-24℃/km)表明当时女山处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环境;女山二辉麻粒岩的次透辉石和紫苏辉石(贫Al2O3,Na2O)形成于较高地温梯度(31-34℃/km)的构造背景,指示当时女山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或裂谷环境。复杂的岩石类型和不同的形成条件表明女山的下地壳是由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组成。广东麒麟和雷州的二辉麻粒岩的次透辉石以低Al2O3和低Na2O为特征,温压估算显示它们形成于较浅部(23-27km)和高地温梯度的地质背景,指示当时华南处在强烈的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浙江西垄和新昌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矿物学特征和形成条件介于女山和广东的麻粒岩捕虏体之间。女山麻粒岩捕虏体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条件与华北太古代麻粒岩地体和汉诺坝麻粒岩捕虏体相似,而与华南的明显不同,表明女山的下地壳隶属于华北板块。在华南沿海从北到南基性麻粒岩的发现,显示中生代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岩和片麻岩类捕虏体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相学的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即早期的榴辉岩相变质和晚期的角闪岩相退化变质。其原岩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较强的陆壳物质混染;部分捕虏体可能代表了本区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且具有华北地块基底的性质。中生代早期该区上地幔是多种岩石构成的构造混杂岩带,深部地壳主要由片麻岩类、角闪岩类和少量石榴辉石岩类组成。早白垩世时期深部地壳主要由一套快速折返至下地壳的榴辉岩相变质岩石所构成,它们普遍发生了角闪岩相退化变质,并与原下部地壳的深变质岩(片麻岩和角闪岩)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构造混杂体。  相似文献   

17.
目前,深部陆壳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跨学科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通过高级角闪岩相到麻粒台相的地壳剖面,不同于捕虏体和地球物理方法提供的资料,它是提供直接洞察深部地壳成分和构造的窗口。通过对这种地体构造、变质特征、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中、下部地壳的地质作用特征和动力学过程。使人们对中下地壳有更深刻的认识。而斯里兰卡岛是研究深部地壳的最好地区之一。斯里兰卡岛,面积六万五千多平方公里。在该岛上,除了在岛的西北部狭窄海岸是被中新世石灰岩和钙质砂岩覆盖之外,主要是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组成(图1)。最…  相似文献   

18.
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汉诺坝地区的太古宙地体麻粒岩和新生代玄武岩中捕虏体麻粒岩(中生代底侵成因)的主要组成矿物(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榴子石)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地体麻粒岩还是捕虏体麻粒岩,岩石中的主要组成矿物均含有结构水,主要以OH形式存在.同种产状麻粒岩的矿物水含量(H2O%)均存在较大的变化,而且都远远超出实验误差,表明下地壳内水的分布可能是不均一的.两种产状麻粒岩的矿物结构水含量有着显著的不同,地体麻粒岩中矿物的水含量是捕虏体麻粒岩的2倍以上.太古宙-古元古代形成的安徽女山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捕虏体麻粒岩具有与汉诺坝太古宙地体麻粒岩相似的水含量范围,但明显高于汉诺坝中生代形成的捕虏体麻粒岩.由此看来,早期(太古宙-古元古代)下地壳的水含量要比中生代形成的下地壳高得多,这可能指示不同时代下地壳在形成机制和性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地质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惠东-连县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速度密度模型,探讨了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深部地壳的形成时代,认为该断面地壳的物质组成以长英质为主,低绿片岩相及沉积盖层组上地壳的三部分。  相似文献   

20.
吴浩  李才  解超明  范建军  陈景文 《地质通报》2018,37(8):1428-1438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将羌塘板块划分为南、北2个次级板块,在缝合带两侧大规模发育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并伴随大量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缝合带以南的日湾茶卡地区识别出一套安山岩,其中发育大量的暗色闪长质捕虏体,锆石U-Pb测年结果在安山岩中获得了364.7±1.9Ma和223.9±1.3Ma两组年龄信息,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结果εHf(t)分别为+7.22~+8.69和-5.94~-4.14。结合羌塘中部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闪长质捕虏体形成于晚泥盆世洋壳俯冲背景,是地幔楔部分熔融底侵至地壳的产物;而安山岩形成于晚三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是深部板片断离机制下深俯冲陆壳边缘一侧熔体混染晚泥盆世新生地壳的产物。安山岩中闪长质捕虏体的发现支持了俯冲带作为大陆生长的重要场所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