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陆裂谷是超大型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形成和分布的有利环境.在裂谷下部常发育异常地幔和岩浆源.裂谷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使矿床具明显垂向分带特征,其演化时间上的长期性、脉动性和继承性便于多期成矿作用相互叠加、矿质的高度聚集.与裂谷有关的层状铜矿床是裂谷早期阶段形成的典型矿床.中非铜矿带和我国东川铜矿带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鉴借。  相似文献   

2.
昆明工学院冉粜英等撰文提出,随着地壳演化,康滇地轴南段发生过多旋回裂谷-裂陷槽演化,即古元古代-中元古代金沙江陆缘海型裂陷槽、中元古代东川一易门陆间裂陷槽、澄江后造山裂谷和T3-E1康滇大陆裂谷,并在其中分别产出大红山-拉拉式火山沉积变质/热水沉积铜铁矿床、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台西缘的绝大多数大型铜矿床集中在西缘内带,成矿构造环境属川滇叠加裂谷系,它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产生了“四层楼式”裂谷型铜矿床序列;成矿物质铜以深源为主(上地幔或下地壳),次为浅源(上地壳)和陆源;从元古宙到显生宙,铜矿床由地幔型向幔壳型→壳幔型→壳源型演化;成矿流体包含火山次火山热液、喷流热液、循环热(卤)水和变质-构造热液等多种热水。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西缘的绝大多数大型铜矿床集中在西缘内带,成矿构造环境属川滇叠加裂谷系,它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产生了“四层楼式”裂谷型铜矿床序列;成矿物质铜以深源为主(上地幔或下地壳),次为浅源(上地壳)和陆源;从元古宙到显生宙,铜矿床由地幔型向幔壳型→壳幔型→壳源型演化;成矿流体包含火山次火山热液、喷流热液、循环热(卤)水和变质-构造热液等多种热水。  相似文献   

5.
运用裂谷深部成矿作用理论,结合东川中元古宙裂谷的构造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与裂谷发展不同阶段对应的成矿模式及系列,即裂谷发育早期,以火山作用为主,矿化的高铁适度富铜,硫体系,形成稀矿山式铁铜矿床,裂谷发育中期以喷流作用为主,矿化为高铜适度富硫体系,形成衰衣坡式及东川式铜矿床,裂谷发育晚期以喷气作用为主,矿化为高硫适度富铜体系,形成桃园式铜矿床,裂谷封闭之后以动力改造和富碱基性岩浆隐爆为主  相似文献   

6.
裂谷发生在岩石圈很薄的位置上,是拉张作用下岩石圈被断开的地方,一个相对坚硬而具相当厚度的岩石圈要发生巨大的引张应力作用,形成几百公里,乃至近千公里的断谷带,其形成原因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大陆裂谷产出特征及岩石圈构造应力分析为基础,结合地壳变薄机制。建立起“地幔隆起”和“板块碰撞”都是大陆裂谷的成因机制。在大陆裂谷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纵观“赣杭带”地质特征,认为“赣杭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元古代和  相似文献   

7.
中三叠世末(早印支期),随着澜沧江洋、金沙江-哀牢山洋碰撞关闭,左贡、临沧、昌都-思茅、德格-中甸等地体焊合成三江联合地体,进入陆内演化阶段。此后,古地貌、沉积组合、岩浆作用等特征显示,昌都-思茅构造带,在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发生了广泛的陆内裂谷作用。盆岭相间或堑垒相间是陆内裂谷的地貌特征。晚三叠世,昌都-思茅构造带发育典型的裂谷地貌,宏观上,昌都-思茅地体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强烈扩展,形成江达-云岭-绿春和澜沧江两条火山-地堑,微观上昌都-思茅构造带内部亦发育堑垒相间的裂谷型盆岭地貌。  相似文献   

8.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王冠民  钟建华 《地质论评》2002,48(3):297-303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横跨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三叠纪-株罗纪期间,其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大陆初始裂谷(T)、原洋裂谷(J1)、残余弧后盆地(J2-J3)阶段。初始裂谷阶段的拉张是呈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由东向西进行的,逐渐形成地堑式原洋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南部新特提斯洋壳开始北各俯冲,产生的区域挤压应力使原洋裂谷逐渐封闭,裂谷盆地的小洋壳表现出以南向俯冲为主的双向式腑冲,同时伴生区域热沉降,盆地具残余弧后盆地的性质。该阶段,羌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陆缘沉积,冈度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部则形成广泛南超的近源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9.
论福建省闽中裂谷带成矿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闽中裂谷带有一套与裂谷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的矿床组合。裂谷演化的各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成矿作用,形成了相庆的矿床类型裂谷张开和大洋形成阶段形成层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裂谷事碰撞阶段形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后裂谷阶段形成岩浆热液矿床。各类(式)矿床的常是构造化各阶段伴随的多种成矿作用叠加和改造的产物,表现为成矿的多阶段和物质的多来源。因此将裂谷构造环境及其化各阶段成矿作用和种类矿床作为一个整体,称之谓闽中裂谷  相似文献   

10.
阿拉善陆块中的北大山裂谷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良仁 《西北地质》1996,17(4):1-11
本文首次提出阿拉善陆块中的北大山华力西期褶带属大陆型裂谷带,对 该裂谷带进行了初探,为进一步开展本地区质研究和矿产普查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陆相火山岩铜矿床成矿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陆相火山岩铜矿床的成矿条件,对于多发现新的铜矿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的实际存在,大陆玄武岩型铜矿的成矿系列,大陆裂谷的成矿环境和热液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疆阿舍勒铜矿裂谷成因新解释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83)关键词新疆阿舍勒、铜矿、裂谷成因铜是我国的紧缺资源,但近十多年来我国找到的VHMS型(火山岩容矿块状硫化物矿床)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只有新疆阿舍勒一处。这类矿床一般成群成带...  相似文献   

13.
西藏斑岩铜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藏为世界聚合板块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金沙江缝合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怒江-班公错缝合带都集中于西藏,它们都有较长的大洋向大陆消减和陆-陆碰撞的历史,在它们的岛弧带和大陆边缘火山-花岗质岩浆弧是找寻斑岩型铜矿的有利地区,玉龙,驱龙和多不杂等斑岩铜矿的发现,揭开了西藏斑岩铜矿的面纱,本文除了讨论冈底斯,玉龙和班公错三个矿带的斑岩型矿床外,还讨论了钾玄岩,埃达克岩,拉分盆地,裂谷和富金斑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中新生代裂谷带的地球物理—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胜早 《地质学报》1990,64(2):107-120
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阐明下扬子拗陷是在海西-印支前陆盆地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裂谷带。它有东西分段、南北差异的特点。裂谷平面组合类型有平行状、三叉状和分裂状。苏北-南黄海代表拗陷中心渐趋东移的“漂移型”裂谷盆地。从地壳细结构观点探讨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机理和动力演化,给出了地质、地球物理论据和力源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南部的晚元古界和裂陷活动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阐述中国东南部晚元古多旋回火山作用,特殊的火山—沉积建造及有规律的构造组合形式入手,论证了该地区晚元古界地层发育特征和空间上一条重要相区界线,并提出了中国东南部存在一条古裂谷带的观点。通过对古裂谷带特征的详细论述,阐明了古裂谷带的研究对揭示中国东南部多种金属成矿作用和开展第二轮找矿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易门狮子山铜矿成矿环境及稀矿山式铁铜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天福  蒋家申 《云南地质》1996,15(2):192-204
一九九四年,我所在易门狮子山因民组中下部发现的(似)层状含铁铜矿产于热水沉积岩中,其底板为细碧岩及火山质沉积角砾岩。通过成矿古环境分析及岩石、矿床学研究确认为中元古代裂谷早期火山—喷流沉积成因,属东川稀矿山式铁铜矿类型,类似于奥林匹克坝型,从而为滇中地区找矿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康滇裂谷带火山活动及其碱性(钠质)火山岩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学诚 《云南地质》1995,14(2):81-98
元古代,夹持于现今安宁河-元谋深断裂与小江深断裂之间的地区,是扬子古大陆的边缘裂谷,本文以“康滇裂谷带”命名。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广泛发育的元石代碱性火山岩系列及细碧-角斑岩类火山岩组合,是裂谷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活动时限1950-900Ma,可划分为大红山群及昆阳群两个火山旋回。火山岩系多属碱性玄武岩系列,火山活动的中晚期,分异出少量亚碱性拉斑紊武岩系列和高铝玄武岩系列。裂谷带火山喷发区地壳厚度1  相似文献   

18.
滇中古裂谷带岩浆系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中南北构造带,晋宁运动后出现一套特有的非造山型岩浆系列,即:晋宁-澄江期的碱性玄武岩-碱性次花岗岩-深成花岗岩,海西期的溢流玄武岩-辉绿岩墙群-碱性正长岩,印支-燕山期的环状超基性碱性杂岩-碳酸岩-碱性花岗岩组合;系一套深源富碱的暗色岩建造及其派生物。滇中裂谷作用是紧接着晋宁造山运动后发生的,即在元古代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裂谷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一组南北向基底断裂所影响,在裂谷开始阶段的岩浆活动带有  相似文献   

19.
辽北—吉南地区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地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俊建  沈保丰 《地球化学》1996,25(5):458-467
辽北-吉南地区是我国典型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出露区之一。根据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绿岩带可划分为清原型和夹皮沟型,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分别为与现代岛弧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和弧后盆地或大陆边缘裂谷相类似的裂谷型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仲巴裂谷位于藏南裂谷系的西侧,其断层发育、断错地貌清晰. 但目前,该断裂活动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对整个藏南裂谷系变形机制的探索.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系统提取该区的河流地貌参数,包括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陡峭指数和裂点等. 对该裂谷两侧36个流域盆地的地形参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地形坡度与ksn之间具有一致性,仲巴裂谷西侧北、中段坡度陡峭,ksn值较高,南段支流中间部分陡峭,两端较缓,对应ksn值中间高两端低;东侧坡度和ksn分布呈现中段陡峭,两端变缓的特征. 河流纵剖面上表现出裂点上下陡峭系数的差异,东西两侧河流均在出水口处河段有最高河道陡峭系数,向上游段减小,总体上西侧河道陡峭系数大于东侧. 综合地形坡度、河流纵剖面及裂点分析结果,认为仲巴裂谷西侧断裂的构造活动性可能强于东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