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王伟 《贵州地质》2007,24(1):17-21,26
表层岩溶水调节系数是衡量表层岩溶子系统调节地下水能力的一个物理量,其数值与系统内水文地质条件、气象因素及生态环境质量等相关。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处理影响表层岩溶系统调节能力的诸因子,建立了表层带岩溶水资源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应用在大小井地下河流域的表层岩溶水资源量的评价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对岩溶石山区表层岩溶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岩溶隧道涌水对降雨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铜锣山岩溶长大隧道为例,采用相关分析和频谱分析,定量研究了该隧道涌水对降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隧址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储量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和过滤作用,致使隧道涌水与降雨的相关程度不高,平均滞后时间长达12.62 d,由此推断,隧道涌水与降雨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此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后期的防排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岩溶含水系统降水入渗补给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树芳 《水文》2014,34(6):1-8
岩溶含水系统中赋存着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而大气降水是浅部可供开采的岩溶地下水的最主要补给来源。受岩溶含水系统各向异性、不均一性和直接观测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确定岩溶含水系统的汇水范围是降水入渗补给计算的首要问题,示踪法与经验公式法被证明是最有效的两种方法。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水文过程线法分析法、氧同位素法、氯质量平衡法、基于GIS的多变量综合分析法和模型法。本文对目前岩溶含水系统降水入渗补给计算方法的关键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同时指出大气降水物理化学性质的时空特征以及水-岩反应可以作为未来研究岩溶含水系统降水补给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红岩煤矿岩溶水对暴雨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地下水系统由于管道流和扩散流同时存在而非常复杂。岩溶区暴雨过程中矿井突水造成了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在这些地区掌握矿井突水对暴雨响应特征是极其关键的。本文在大量监测资料基础上研究了红岩煤矿岩溶地下水系统,利用时间序列频谱分析建立了突水与暴雨之间的响应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矿井突水趋势。  相似文献   

5.
岩溶含水层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为定量识别济南泉域岩溶含水层发育状况,通过选取泉域岩溶水补给区和排泄区的地下水位动态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频谱分析,研究其对降雨补给的响应特征.地下水位-降雨量的自相关和互相关分析表明,系统对降雨输入信号的敏感程度自补给区至排泄区逐渐降低,但记忆作用逐渐增强.相位分析结果表明泉域地下水位对降雨信号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自补给区至排泄区滞后时间逐渐延长,补给区地下水位与降雨具有更好的线性相关性.交叉振幅分析结果表明补给区地下水流中快速流约占20%~30%,而在排泄区快速流占比减少至2.5%~10.0%.岩溶含水系统地下水动力条件主要受岩溶发育程度等介质内部结构影响,济南泉域岩溶含水层岩溶发育程度较低,含水介质和水流通道以岩溶裂隙为主,地下水运动以基质流为主.   相似文献   

6.
红岩煤矿岩溶双重介质对降雨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监测资料,研究了矿区岩溶管道和溶孔、溶隙流对降雨的不同响应特征,并概化出本区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图。最后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频谱方法研究了31年来矿井涌水量对降雨量的响应关系,即全矿涌水量滞后于降雨6d。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3)
露郎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贵州岩溶山区典型的储水构造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含水层和隔水层、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岩溶学“洼地分析法”解译区内地下水运动轨迹、水动力学原理计算区内地下水力坡度、“地面穿越法”调查系统补径排条件、“长期动态观测法”分析岩溶水动态特征,总结系统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为该类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研究、岩溶水开发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某大理石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矿山岩溶塌陷的机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地下水活动、覆盖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四个方面,共6个评价指标,建立某大理石矿岩溶塌陷预测评估体系。在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各评价因子分级标准的基础上,以 MAPGIS 空间分析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和系统运行平台,生成某大理石矿岩溶塌陷易发性分区图。  相似文献   

9.
济南市岩溶水中铅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城"济南是一个富含岩溶地下水的城市,泉水甘甜。近年来,城市化发展带来环境污染。为查明重金属在岩溶地下水的分布特征,选取代表性元素Pb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的164个岩溶地下水样品进行了Pb含量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中Pb元素含量不仅在空间上分布有规律,同时也跟工业废水和废渣排放、水位埋深及其它元素和离子之间有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污染来源,为研究区域岩溶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井陉县由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以打造河北省西部经济生态强县为主的经济强县,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多,正确计算和评价本区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威州泉域是华北地区著名的岩溶大泉,通过对奥陶系灰岩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是建立在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16年的补给量进行计算。采用了综合相关分析和一次线性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法分别对可能构成地下水因素的降水、入境水、开采量及矿坑排水进行相关分析。经过分析计算可以得知入境水是制约井陉威州泉的重要因素。作为全排型泉域,开采净消耗量和溢出量即可作为本区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地下水资源量,得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26 661万m3。  相似文献   

11.
岩溶塌陷监测内容及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塌陷是影响和制约岩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在我国也不例外.岩溶塌陷监测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中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岩溶塌陷监测,可以掌握溶洞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大小、位置、应力强度等,进而为岩溶塌陷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避免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针对岩溶塌陷问题开展的主要监测工作.从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和形成的3大条件出发,总结出岩溶塌陷监测的内容和相对应的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系统性地开展岩溶塌陷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和方法参考,为更深入地研究岩溶塌陷机理等提供基础支撑.最后,文章指出未来岩溶塌陷监测工作的重点是新兴技术手段和传统监测方法相结合,互补优劣.  相似文献   

12.
赖树钦 《中国岩溶》2008,27(4):347-351
崎濑泉是福建马坑铁矿区附近流量最大的泉,与矿区的关系一直没有查清。本文通过对前人勘察资料研究和在不同部位采水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和指示岩溶水、碎屑岩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径流过程的Sr /Ca与Rb /K值研究了福建马坑铁矿崎濑泉补给来源和径流途径。结果表明,取自崎濑泉泉口水样与及矿区水文钻孔的岩溶水水样相关系数达到0.98,而与取自矿区北部砂岩裂隙水的水样相关性则很差;灰岩水和砂岩水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 26;崎濑泉水的Sr / Ca、Rb /K值与岩溶水的都比较相近,而砂岩裂隙水的Rb /K值则明显地较崎濑泉水与岩溶水的高,说明崎濑泉水的来源应当是深部的岩溶水,与其上部的砂岩裂隙水并无密切关系;崎濑泉的形成是大气降水在矿区东北部天山凹附近的灰岩裸露区渗入岩溶含水层并向西径流,至矿区中西部沿F10断层附近的岩溶强径流带径流至崎濑村,受陈坑- 崎濑断层阻挡然后涌出地面,而并非前人所说的是先由大气降水补给砂岩裂隙含水层,然后再由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下部的岩溶含水层。   相似文献   

13.
以经岩溶水驯化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喜钙念珠藻(Nostoc calcicola Breb.)为实验对象,在封闭体系中用Willbur和 Anderson 方法比较研究两种不同微藻在不同CO2浓度下碳酸酐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于3%CO2浓度的环境中岩溶微藻可通过快速调节自身碳酸酐酶活性来应对CO2升高带来的生境影响,在影响最大的2.5%的环境下小球藻与喜钙念珠藻碳酸酐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46倍和2.12倍;岩溶微藻应对CO2浓度增大带来的pH下降有着重要的恢复作用,随培养时间增长培养环境中的pH得到恢复;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岩溶因子对碳酸酐酶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48 h时Ca2+与喜钙念珠藻碳酸酐酶的相关性最高,而电导率(EC)与小球藻碳酸酐酶相关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岩溶含水介质充填水和泥识别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孙银行  连捷  武毅 《中国岩溶》2012,31(4):459-464
岩溶含水介质中充填物性质(水或泥)的正确识别是目前制约岩溶水有效勘查与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充填物为泥或水时,均反映为低电阻率特性,无法区分充填物到底是水还是泥,从而往往造成打井的失败。作者在近几年岩溶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初步发现,利用水和泥的极化差异识别含水介质充填物性质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本文分别讨论了具有与水和泥极化特性相关的核磁共振找水法、激发极化法、频谱激电法三种物探方法识别含水介质充填水或泥的基本原理、野外试验效果。当岩溶含水介质充填水时,核磁共振找水法就会有核磁共振(NMR)信号反映,激发极化法中的极化率参数、频谱激电法中的时间常数均具有高值特征;当岩溶含水介质充填泥时,NMR信号无反应,激发极化法中的极化率参数、频谱激电法中的时间常数均具有低值特征。上述结论经几个不同类型的含水介质实例得到验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Development of a 3D G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karst are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modeling and analyzing karst phenomena in three dimensions. This paper integrates geology, groundwater hydrolog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visualization and data mining to study karst features in Huaibei, China. The 3D geo-objects retrieved from the karst area are analyzed and mapped into different abstract level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objects are constructed by a dual-linker. The shapes of the 3D objects and the topological models with attributes are stored and maintained in the DBMS. Spatial analysis was then used to integrate the data in the DBMS and the 3D model to form a virtual reality (VR) to provide analytical functions such as distribut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query, and probability assessment. The research successfully implements 3D modeling and analyses in the karst area, and meanwhile provides an efficient tool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ers to set out restrictions on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6.
蒙彦  黄健民  贾龙 《中国岩溶》2018,37(3):408-414
监测预警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文章在总结当前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广州金沙洲地区岩溶塌陷监测为例,通过对不同岩溶塌陷阶段地下水动力条件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异常值反映了不同工况地下水动态和岩溶塌陷发展阶段的突变关系,以此为基础,通过曲线拟合和残差分析确定了岩溶塌陷预警的置信带。通过对比分析异常值出现最多次数时间,最大及最小异常值出现时间和实际岩溶塌陷发生时间,验证了运用异常数据分析法进行岩溶塌陷预警是可行的,监测数据间隔越密,捕获的异常值越多,预警越准确。   相似文献   

17.
浅谈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指出岩溶塌陷机制的多样性以及成因的复杂性;介绍了岩溶塌陷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及分析了岩溶发育、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补给、岩土性状、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重要因素对岩溶塌陷的影响机理;介绍了岩溶塌陷的相关数学模型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物理模型现阶段进展。展望岩溶塌陷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应着眼于结合多领域综合分析,完善定量研究体系和模型试验的功能。如今岩溶地区地下资源开采日益增多,通过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深度了解岩溶塌陷的特征规律,既是社会发展需求,也具有推进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岩溶塌陷机理定量研究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岩溶塌陷作为世界上岩溶地区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发展、工程建设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岩溶塌陷的发育规律、分布特征、致塌原因、成因机理、勘测技术、防治措施、监测预报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由于岩溶塌陷发生和发展在地表以下而不易察觉和探测,其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多因素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目前统一的、系统的、权威的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及定量预测等理论和认识仍在逐步完善中。本文根据岩溶塌陷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复杂性科学角度探讨了岩溶塌陷机理定量研究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对岩溶塌陷机理定量研究进行了初步思考,在参考借鉴多个相关领域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梳理了定量研究的内容,探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技术思路,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岩溶塌陷机理定量研究理论体系,推动岩溶塌陷机理定量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9.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彦  雷明堂 《中国岩溶》2019,38(3):411-417
为全面掌握当前国际岩溶塌陷研究动态,促进岩溶塌陷综合防治水平提升,重点从成因机制、识别评价和监测预警三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岩溶塌陷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和项目数据对国内外岩溶塌陷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人类工程活动与岩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是当前国际岩溶塌陷研究的热点;成因机理定量化、隐患识别快速化、监测预警精细化和风险防控时效化将是未来的重点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