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地震地热说原理,对全球地震深度进行比较研究,定义了24个地震柱,组成了M型的全球热机带,并按照地震柱的构造形态对地震柱作系统研究,得出了地震柱的一系列物理属性和构造属性,论证了依据地震柱概念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成因,以及对地震和火山进行预测研究的合理性,从而丰富了地震柱概念的内涵。地震柱是地球本身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构造现象,是地震地热说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构造基础,也是地震地热说与当今流行的地质学派诸如板块构造、地质力学和地幔柱理论的最大区别。为了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发展,有必要深入解读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及其构造学意义,提高地震柱概念的应用价值。如果地震柱的奥秘破解了,那么全球90%的地震和火山灾难就有希望应对了。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 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 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 统计和计算了b值、 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 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 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 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 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 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 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本文充分利用了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统计和计算了b值、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其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采用了三级划分的技术思路,即在地震统计区内先划分出地震构造区,以控制地震统计区内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然后,在地震构造区内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是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论述了地震构造区的定义、作用、划分原则和依据等。介绍了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并以东北地震区和华南沿海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和地震形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吐鲁番地区的历史中强地震、古地震及其地震构造,分析了吐鲁番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形势,尤其针对1970 年以来发生的11 次MS≥4.7 地震,总结了震前5 年的小震活动空间图像前兆特征,对吐鲁番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和地震危险区提出了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工程软件是先进、成熟的地震工程理论和方法在科研和工程应用中最强有力的工具,是提高地震工程工作效率的必需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地震工程智能化、集成化和可视化的保证。在总结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地震工程软件相对落后的原因,论述了我国开发地震工程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我国地震工程软件开发应采用的策略,对我国地震工程软件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华北地区第3地震活动期和第4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特点,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G-R关系,青藏块体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日本海沟欧亚板块一侧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以及郯庐带地震活动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华北地区未来3年甚至未来10年地震活动水平为6级,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的发展历史入手,简要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网的现状,地震生物观测的对象与方法,地震生物观测的信息采集内容等;归纳了利用地震生物行为资料开展地震预测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对比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对地震生物观测认识的差异等;最后,阐述了计划在新疆地区建立专业地震生物观测站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水平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地震学专业分类表》的编制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是"十五"期间地震科技信息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 运用文献分类技术方法, 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的地震学类目进行了扩充, 客观地反映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并将相关类目纳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介绍和总结了四川省地震局科技资料室经过两年多时间进行的馆藏地震科技资料的分编工作。这一新的系统分编是按照《中图法地震文献分类表》及其分类原则进行的。分编一的地震科技资料在学科归类上更加细致合理、管理上更加科学,使用和检索上也更加趋于方便和高效率。为使地震科技资料的管理检索工作进一步计算机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基本原理、隔震系统分类、隔震技术进展、隔震设计一般流程、隔震相关专著、隔震规范和应用软件,并提出隔震技术推广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智能化地震事件识别和定位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地震应急能力和台网服务功能提供了先决条件。智能化地震事件识别和快速地震定位是发挥台网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智能化地震事件识别和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松辽盆地深层发现了含气火成岩储层。由于火成岩矿物组成复杂和含量的变化,使得选择用于测井评价的解释参数很困难。基于IUGS提出的QAPF分类方案,本文提出了采用遗传算法,利用测井数据确定火成岩矿物含量的方法。根据QAPF分类方案,将火成岩中的矿物分为五类:Q-石英;A-碱性长石;P-斜长石和方柱石;F-副长石(研究区未出现);M-铁镁矿物。本文提出用包括孔隙度在内的QAPM模型对储层进行分析。建立密度、视中子孔隙度、声波时差、自然伽玛和体积光电吸收截面指数的测井响应方程,各矿物参数从斯伦贝谢的矿物参数手册中得到。用遗传算法计算骨架中四种矿物的体积,根据四种矿物的体积含量,依据QAPF分类对火成岩命名。基于解释参数计算的孔隙度可与岩心分析的孔隙度相比,本文给出的火成岩命名与岩心化学分析的命名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是探讨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关系及CT诊断分型。方法 SIMENS DRG全身CT机,常规轴位平扫,层厚8mm或4mm。结果是123例新生儿窒息中检出HIE 104例,占83%,其中中度21例,重度19例。结论 CTI对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损伤具有高度敏感性,是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病的较佳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退化和恶化的趋势,从该地区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的角度出发,探讨利用“3S”技术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及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地震科技文献资料分类标准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实施分编中有种种不好把握的问题,通过对分编中剔旧、分类、著录、标引、排架5个环节的剖析,探讨了准确、合理进行分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93,自引:15,他引:78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是工程地球物理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之一。目前应用的工程地质推断、地质雷达探测是、反射地震负视速度法、TSP和TRT技术有一定的效果,但在目标判别、定位和岩体工程分类的可靠性方面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导向和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陆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大尺度运动和深化认识地球本体与其在整体运动中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层动力过程和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高、新学科技领域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五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国际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发展动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状况;(4)当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导向和战略思考;(5)地球动力学研究在我国的实现和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