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重庆巫山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对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巫山地区90次地震波形资料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24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巫山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站记录地震P波走时差变化,结果显示,在2013年重庆巫山ML 3.7地震前,建坪、双龙、荆竹地震台记录到该地区短期地壳介质速度有明显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粤闽两省数字化地震台网2007年6月~2010年5月的走时及波形记录对南澳地区ML≥1地震用双差法重新进行定位,根据定位结果挑选重复地震丛,并研究地震丛的P波走时经伪弯曲射线追踪技术及波形互相关校正后的走时差变化.经上述处理后,汕头台、潮州台记录的南澳地区地震的P波走时差在2008年6~8月间出现负异常,经与地震活动性及形变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该时段的负异常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速度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3.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发生MS 5.0地震,震后1个月内发生107次ML≥1.0地震,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约10 km,破裂面呈近SW向单侧破裂。选取震中附近布设的3个流动台地震波形及观测资料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挑选武隆MS 5.0地震后符合条件的重复地震事件,利用尾波干涉技术,分析震源区震后地壳介质变化。结果显示:①S波早期尾波部分呈明显的线性变化,可能由震源区附近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所引起;②由震中距最小的重复地震计算的相对波速变化最大;③在P波尾波发现走时延迟和不相关系数均存在1个短周期“尖峰”变化,可能与震后地下介质中散射体的运移有关;④震后局部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上升—下降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伽师—乌恰和伽师—阿合奇地区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计算了伽师地区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ML≥2.5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和波形互相关方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在2009年2月20日柯坪5.4级地震前阿合奇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现象,2010年6月10日乌恰5.2级地震前乌恰台也同样记录观察到该现象。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荣昌地区92次ML≥2.5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荣昌地区重复地震震源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分别计算4个方位上所选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研究区域NE、SE和SW方位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差负异常持续时间较长(其绝对值较大),表明地壳介质波速有明显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广东阳江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秀薇  闻则刚  刘锦  杨马陵  胡秀敏 《地震》2008,28(4):103-111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广东阳江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 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 文中计算了阳江地区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ML≥2.0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 结果显示, 在2004年阳江4.9级地震前信宜台、 湛江台、 肇庆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山东乳山地区地壳介质波速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鹏  郑建常  谭毅培 《地震学报》2016,38(5):728-738
利用2013年10月—2015年6月山东乳山震群的地震波形资料,基于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3个台站所记录的地震波形互相关系数c≥0.9的地震即为重复地震的原则,识别了乳山震群的重复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时延法,计算分析了文登台和招远台这两个固定台站的走时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乳山震群的地震相似性很好,且震中位置较为集中,重复地震的时间跨度较大,有利于提高观测结果的时间分辨率;乳山震群中3次MS>4.0地震前均出现了短期的走时差低值异常现象,反映了乳山震群震源区在中强震前会出现短期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过程,可以为该区域的中强震预测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滦县地区的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L≥2.0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10年3月6日滦县ML4.7地震前糙甸地震台、兴隆东地震台、蓟县地震台和遵化地震台记录到P波走时差...  相似文献   

9.
选取乌兰浩特地震台记录到的典型天然地震事件及爆破事件,根据断裂带分布及波形记录特征,分析地震及爆破事件的震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震波形Pn、Pg、Sn、Sg震相及Sm面波较清晰,Pg、Sg波走时差一般不大于23 s,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MS震级间的偏差一般小于0.6级;远震P、S、pP、sP震相可较清晰识别,Pm、L面波记录较明显,P、S波走时差一般不小于25 s,震级偏差一般小于0.4级,且通过震相特征及实地考察发现,爆破多为霍林郭勒区域爆破事件。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年瑞昌—阳新MS4.6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黄梅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2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1(2011-09-11 05:44 ML2.3和2011-10-24 08:06 ML2.2)和D2(2011-09-18 07:06 ML2.8和2011-10-2408:06 ML2.2),发现瑞昌—阳新MS4.6地震后1.5个月内(2011-09-11—10-24)震源区S波早期尾波波速增加。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地震波形资料和观测报告,选出5个研究区1 251个M_L≥1.5地震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识别出358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cc)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涉及342个地震事件,约占地震总数的27%。将筛选出的重复地震对用于定量判断地震目录中震相拾取误差及评估台网定位精度,结果显示: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的垂直定位误差约为3 km,水平定位误差约为5 km,Pg、Sg震相拾取误差分别为0.5 s和0.7 s;其中武隆区地震定位和震相拾取精度最高,綦江区最低。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波形互相关意义上重复地震的定义, 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的乌什和巴楚台记录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 识别并研究了新疆柯坪塔格断裂带及其周缘的板内重复地震. 对所有相互距离不超过30 km的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采用0.5—5.0 Hz带通滤波后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 其中乌什台共识别出460例重复地震, 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171组, 占总事件数的15.5%; 巴楚台共识别出822例重复地震, 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298组, 占总事件数的21.2%. 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表明, 台站分布的不同和波形事件记录质量的差异, 是造成两个台站识别出的“重复地震”数目和比例不同的原因. 对重复地震复发的时间间隔统计表明, 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 最长重复间隔达10年.   相似文献   

13.
使用阻尼最小二乘法进行震源参数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走时联合反演.所用资料为S波和P波到时差,并用人工地震资料的二维解释结果作为三维速度模型的特定约束条件.为建立初始模型,又利用天然地震构成了准二维剖面.在走时反演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几个地震事件的波形反演尝试,并对走时反演获得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的局部进行了修正.以34°~42°N,94°~112°E作为研究区域,在该区域中收集了1986年以来大量地震的S波和P波到时差资料,7条人工地震二维速度剖面资料和2个数字化地震台的几个地震的三分向记录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处理,最后得出了0~25km深度不同截面的速度分布,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宁夏区域地震台网为例,分析了波形互相关法在判定重复地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通过构建三维非均匀体模型并利用谱元法数值模拟地震波的传播,统计了不同台站观测到的地震对波形互相关系数的分布,进一步研究了互相关系数与非均匀体性质及震源机制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判定重复地震比地震定位方法更有效;互相关系数在不同台站的取值与震源附近三维非均匀体强度和直达波与尾波的振幅比有关,对于相同的震源间距,较弱震源、较弱非均匀体或者较强振幅的直达波均会导致波形互相关系数变高,因此应选取更高的互相关系数阀值来判定重复地震。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平均台间距为30—50 km,通过选取直达波较弱的台站或只截取尾波窗口计算互相关系数并设定较高的阀值,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可有效地判定ML1.0—3.0重复地震,进而为重复地震的监测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孟真  宋晓东 《地震》2019,39(3):166-177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时间跨度超过7年的连续波形资料, 设定至少三个台站记录的垂直分量波形互相关系数大于0.8的地震对为一组重复地震, 通过波形互相关分析, 识别出龙门山断裂带周缘波形相关意义上的“重复地震”2790次, 构成2907组重复地震。 沿用Schaff和Richards的研究结果, 假定“重复地震”间距很小(小于1 km), 地震目录记录的重复地震对位置之差主要为地震台网的定位误差所致, 基于此误差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周缘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估计: 台网的水平定位精度较高, 水平定位误差约为2.8 km(2倍标准差), 且西南段台网的水平定位精度优于中北段; 垂直定位精度较差, 垂直定位误差约为10 km(2倍标准差), 现有地震定位方法对震源深度的测定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