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重庆巫山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对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巫山地区90次地震波形资料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24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巫山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站记录地震P波走时差变化,结果显示,在2013年重庆巫山ML 3.7地震前,建坪、双龙、荆竹地震台记录到该地区短期地壳介质速度有明显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2.
选取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武隆地区107次ML≥1.5地震波形和观测报告资料,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12组同时被3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武隆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站记录地震P波走时差变化,结果显示:在2017年武隆MS5.0地震前4年,武隆、仙女山、涪陵地震台记录到P波走时差均存在长期的负异常变化,持续时间长达339天,共出现18次负值,表明该时段地壳介质速度有明显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3.
苗庆杰  刘希强 《地震学报》2016,38(2):220-231
2013年10月1日山东乳山发生ML3.8地震后, 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呈现出小震群特征, 且持续至今, 其中2014—2015年先后发生了4次ML4.1—5.0显著性地震, 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本文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中乳山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 测定了来自乳山震群中224次小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快剪切波的偏振优势方向与山东半岛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在这4次显著性地震发生前后均产生明显的变化, 分裂时间延迟平均在震前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升高异常, 在震前约12天出现下降异常变化. 这些特征均可作为利用应力进行地震预测的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4.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2021,37(2):400-414
对震群活动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活动趋势判断提供有效的依据,但受台网布局和震群位置的影响,地震目录中往往会遗漏一些地震,而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会影响震群活动特征分析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利用基于GPU加速的模板匹配方法对山东乳山震群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固定台站和流动台阵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扫描,检测出7500个地震事件,为台网目录的4倍,使完备震级从1.0级降至0.2级。基于完备地震目录,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分析了乳山震群的活动特征。ETAS模型中的随机成分可以作为外力作用触发地震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乳山震群外力触发的地震所占比例较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初步推测流体作用可能是外力因素之一,其在乳山震群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不同时期外力作用对微震活动的触发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乳山震群中的重复地震,挑选一组在时间上跨越2015年5月22日ML 5.0地震的重复地震序列(repeating earthquake sequences,RES),利用测算单台直达P波第一个周期信号频散衰减特性的方法,估算乳山震群震源区介质品质因子,结果显示,不同路径下Qm值随时间的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即此次ML 5.0地震前Qm值升高,临震及震后Qm值下降并恢复至震前水平。同时,通过对震源区近场及远场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认为此次ML 5.0地震发生在远场作用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调整过程中,与区域构造的介质状态、断层分布、速度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本研究利用小孔径乳山台阵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以模板匹配法识别了乳山震群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遗漏地震,又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对检测出的遗漏地震进行震相检测,重新校正了震相到时,并去除了误检测地震。1遗漏地震检测乳山震群自2013年10月开始,持续发展至今,共发生小震1万多次,其中M≥1.0地震1 500多次,震级最大为M4.6,震群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M5.3地震。  相似文献   

7.
首先采用P波、 SV波和SH波的极性和振幅比联合求解2014年安徽省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该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和P轴方位角随时间的变化; 然后基于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的地震波形, 计算其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 同时读取震区附近3个台站记录到的该震群序列中115次ML≥1.5地震的极性. 研究结果表明: 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为压性走滑型, P轴方位角较为一致; 其震源一致性参数处于较低水平, 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极性也较为一致. 该结果表明金寨ML3.9震群序列的震源一致性程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8.
盖州震群自2012年2月2日开始活动,截至2016年12月已活动了近5年的时间,其中持续活动的青石岭序列精定位后的空间展布在5km以内,深度也较为集中,可作为重复地震进行研究。通过计算盖州地区2012年2月—2016年12月M_L≥2.0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得到了盖州震群区域至岫岩台、辽阳台、高升台、瓦房店台四象限的介质变化情况,结果介质短期的变化受震群本身显著事件活动影响较为明显。中强地震前后周边地区介质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9.
李莹甄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3,17(4):309-316
分析了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前北天山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异常过程。5.4级地震发生在2002年北天山4级地震集中活动区空段,震前12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3项地震波参数出现短期异常。震前3个月乌鲁木齐震情窗出现超警戒线异常。震前10天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和震群活动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宇彤  张博  王亮  李彤霞 《中国地震》2015,31(2):235-244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地震多发区,地震序列频发,具有区域地震窗口效应。在该地区一些显著的地震序列中,发现同一台站记录中有多个具有高度相似波形的地震,即重复地震序列。这些地震发震位置非常接近,破裂区域基本重合,因此可能反映孕震断层的一些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对辽宁海城-岫岩地区4个显著地震序列进行重复地震识别,研究发现地震序列中重复地震的累积滑动量数值大小似乎与后续中强震在距离上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岫岩MS5.4地震前的前震序列产生的累积滑动量最大,并在主震前出现明显的滑动加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其精度主要受地震定位精度、 重复地震位置不一致以及震相读取误差等影响, 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文中提出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 并且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消除震相读取误差影响, 从而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根据上述方法原理, 利用大姚地区重复地震观测该地区地壳介质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测量的精度, 并且显示在2003年大姚6.2级、 6.1级地震前出现了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伽师—乌恰和伽师—阿合奇地区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计算了伽师地区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ML≥2.5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和波形互相关方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在2009年2月20日柯坪5.4级地震前阿合奇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现象,2010年6月10日乌恰5.2级地震前乌恰台也同样记录观察到该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宁夏区域地震台网为例,分析了波形互相关法在判定重复地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通过构建三维非均匀体模型并利用谱元法数值模拟地震波的传播,统计了不同台站观测到的地震对波形互相关系数的分布,进一步研究了互相关系数与非均匀体性质及震源机制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判定重复地震比地震定位方法更有效;互相关系数在不同台站的取值与震源附近三维非均匀体强度和直达波与尾波的振幅比有关,对于相同的震源间距,较弱震源、较弱非均匀体或者较强振幅的直达波均会导致波形互相关系数变高,因此应选取更高的互相关系数阀值来判定重复地震。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平均台间距为30—50 km,通过选取直达波较弱的台站或只截取尾波窗口计算互相关系数并设定较高的阀值,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可有效地判定ML1.0—3.0重复地震,进而为重复地震的监测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发震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群发震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基于观测现象对不同发震机理模型的分析和讨论是研究焦点.本文以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地震事件,得到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再通过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地震事件在记录台站的震相到时,依据标定的震相到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精定位,基于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震群的震中扩展特征.最后通过波形互相关系数和破裂面重合程度检测震群中是否存在重复地震活动.通过计算共检测到目录遗漏地震事件103个.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发震构造为北东向断层,震中扩展表现出迁移速率先快后慢的两阶段线性扩展特征.震群活动期间共检测到两组重复地震活动,其中第一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一阶段,第二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二阶段.在三种常见的震群发震机理模型——级联触发模型、断层慢滑动模型和流体侵入模型中,断层慢滑动模型能够解释我们观测到的重复地震活动和震中线性扩展现象,因此认为此次滦县震群活动可能伴随断层的慢滑动,断层慢滑动可能对滦县震群的触发和持续活动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波形互相关意义上重复地震的定义, 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的乌什和巴楚台记录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 识别并研究了新疆柯坪塔格断裂带及其周缘的板内重复地震. 对所有相互距离不超过30 km的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采用0.5—5.0 Hz带通滤波后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 其中乌什台共识别出460例重复地震, 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171组, 占总事件数的15.5%; 巴楚台共识别出822例重复地震, 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298组, 占总事件数的21.2%. 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表明, 台站分布的不同和波形事件记录质量的差异, 是造成两个台站识别出的“重复地震”数目和比例不同的原因. 对重复地震复发的时间间隔统计表明, 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 最长重复间隔达10年.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发生MS 5.0地震,震后1个月内发生107次ML≥1.0地震,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约10 km,破裂面呈近SW向单侧破裂。选取震中附近布设的3个流动台地震波形及观测资料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挑选武隆MS 5.0地震后符合条件的重复地震事件,利用尾波干涉技术,分析震源区震后地壳介质变化。结果显示:①S波早期尾波部分呈明显的线性变化,可能由震源区附近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所引起;②由震中距最小的重复地震计算的相对波速变化最大;③在P波尾波发现走时延迟和不相关系数均存在1个短周期“尖峰”变化,可能与震后地下介质中散射体的运移有关;④震后局部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上升—下降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7.
波形相关意义“重复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形相关意义的“重复地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近年来由于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关“重复地震”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重复地震”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地壳介质性质变化、评估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估计地震“复发”的概率和断层深部滑动速率的估算方面的估计;在提高定位和震相识别精度、断层结构、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测研究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值得关注的应用潜力。本文对有关“重复地震”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