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唱哈如潮     
<正>唱哈,京族人之所爱。哈节,是京族人永远期待的日子。那么,唱哈是什么?哈节又是什么?在京语里,唱哈就是唱歌,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意译,而实际上,除了唱歌,哈节中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和更复杂的喻意。哈节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是哈亭,没有哈亭,哈节就失去了赖以演示的根本平台。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岛,不仅各有各的哈亭,并且连哈节日也有所不同,万尾与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过哈节,而山心这个日子定在了八月初十。其中原因,据说与各岛哈亭竣工的日期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情在海之湄     
<正>围绕着京族三岛的,是永不枯竭的海水。飘荡在三岛每一寸土地上的,是京族人心中永不消失的歌谣和真情。京族人唱歌无须任何人倡议,他们在任何地方都可能亮开嗓子宣泄自己的即时心情,低声或高调,柔柔或野野,想唱就唱,是他们生活中不像原则的原则。京族人的歌谣共有30多种曲调,可以用京语唱,也可以用汉语白话唱,可以操京曲之调,也可以操汉语山歌之调,调既抒情而词亦婉转好听。歌的节奏,有时让人听后直觉得不逊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听听:"美话也  相似文献   

3.
京族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族是我国的海洋民族,海洋文化遗产形态丰富,具有处环北部湾区的文化特质。京族海洋文化遗产正得到从政府到民间的保护,京族地区可以率先设立“海洋文化遗产日”,塑造海洋文化品牌,构建海洋文化交流媒介,把海洋文化保护工作推向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要说一个民族而不提他们钟情数百年的传统服饰,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现代风习和观念不断强势介入着人们的普通生活,现代工业产品的规模冲击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存画面,但是,在许多节庆的日子里,在许多京族年长者身上,京族的传统衣着仍然顽强地成为一道特别风景. 海蓝背景里,绿阴遮掩中,一顶顶圆锥形白中透黄的京笠,首先向来客展示了从未改变过的头顶故事.以前,京笠曾经是京族男孩送给京族女孩的定情信物,现在,这种特征鲜明的轻巧斗笠更多地体现出现实功能,田头地脚,沙滩渔船,劳作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随身一顶京笠一点都不稀奇.京笠之轻,既在于笠叶干爽透薄,也在于篾圈细致小巧,大多30公分直径,线条顺向笠项而越显尖锐.京族女孩戴着,看上去仅略小于主人肩膀,若挂在颈后,又别是一番风韵.  相似文献   

5.
要说一个民族而不提他们钟情数百年的传统服饰,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虽然,现代风习和观念不断强势介入着人们的普通生活,现代工业产品的规模冲击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存画面,但是,在许多节庆的日子里,在许多京族年长者身上,京族的传统衣着仍然顽强地成为一道特别风景。海蓝背景里,绿阴遮掩中,一顶顶圆锥形白中透黄的京笠,首先向来客展示了从未  相似文献   

6.
独弦清音     
强弓硬驽,其箭射而出的威力,靠的是一根弦。京岛月夜下,常有琴声如诉,柔柔音起,万物越加朦胧。那种不同于世间所有乐器的奇特音质,靠的,也是一根弦。独弦琴,只有一根弦。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独弦琴是京族喜爱的传统民族乐器,京族喜欢它缘于它独挂一弦的清音之妙。在京语里,独弦琴被称为"旦匏",也叫"独弦匏琴"。最早时,独弦琴并非京族  相似文献   

7.
"耶"是一个衬词,又是侗族的一种歌舞,因为这种歌舞"耶"声不断,人们就以"耶"来命名这种歌舞。"多"是侗语,有"唱、跳"之意;"多耶"就是"边跳舞边唱歌"的意思。侗族民间也把"多耶"称为"团歌"、"踩堂歌"。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尊卑宾主,只要乐意,就可以手牵手围在一起载歌载舞。  相似文献   

8.
正广西东兴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岛屿及其附近村落,是中国惟一的京族聚居地。因而,这里习惯上被称为京族三岛。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非常著名的课文叫做《京族三岛换新装》,许多人对于京族的最初印象,就源自于这篇有强烈时代烙印的小小文章。京族三岛是典型的冲积岛。所谓"冲积岛",是指河流或海流作用堆积而成的水边新陆地,一般位于河流出海口或平原海岸的外侧。由于三岛邻近的大陆海岸线有着丰富的河流资源,  相似文献   

9.
一族四姓     
在"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浙江景宁县,散居着一个古老纯朴的民族--"畲族".而景宁县则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历史上畲族聚落以地为主.闽赣交界的武夷山,闽东的太娃山、白云山,浙江的敕木山,广东的凤凰山都是畲族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0.
正可以说,京族人之间的专属通用语言纯属原生,在京族先祖到达三岛以前,京语就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族群语言了,只不过,那时的京语还不叫京语。京语的发音,绝大多数和越语一致,虽隔海相望,京族人和越南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却全无障碍。另一方面,由于京族跟壮、汉各族杂居得实  相似文献   

11.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请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  相似文献   

12.
正神话,一个民族对自然、对世界、对自身最原始、最朴素的理解和想象。天化万象、地生万物,在远古先人的认知中,再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力量,天地有灵的观念自然应运而生。在古语中,"神祇"一词便分别指天神和地神。"天神曰灵,地神曰祇","祇,地祇也"。从封土为社的天然祭坛,到举国公祭的皇天后土,再到遍布城乡的土地公庙,记录着古老农耕民族对黄土地的原始记忆。  相似文献   

13.
<正>京族人的传统丧葬仪式,以父母和前辈的故去最为隆重。父母恩,实难忘,天堂路,不知有多长,此一去便是生死两茫茫。京族人认为,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既然命有定数,一生所吃的粮食也就会有定数。人越老,拥有的粮食定数也会随之减少,若想老人的生命能拉出最大极限,人们必须为老人"添粮"。因此,哪一家老人要做寿了,来的亲朋世友,一定不会忘记带上谷米为老人加粮添寿。虽然如此,人终归会有一死。父母故去,伤心难免,后事仍需后人操持。此  相似文献   

14.
<正>京族的每一个村庄,总有一片树林是神圣的。人们称之为"神林"。老人说,那些林子,是一个村子赖以生存的吉脉,什么时候林子没有了,林子旁的村落,也就很难再存在下去了。这样的树林都是非常典型的自然林,百年吉树不在少数,新的苗枝仍在一天天不断地长起来,远远望去,一片绿意生机。林子里流动着一种原始的气息,地上落叶如毡,鸟声虫声,在湿润的静谧中叫出一段又一段短短的诗句。林子安详平和,它们和一个个渔村之间,是相互守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诵一段经典,唱一首文明道德歌曲,观看一段精彩短片,聆听一则感人故事,作一次庄严承诺,送一句美好祝福的话语,进行一次富有深度的讲评——近两年来,"道德讲堂"活动在驻马店市国土资源系统持续举办,如阵阵春风,吹动了驻马店市国土资源系统文明之花精彩绽放。为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素养,该局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京族虽小,却拥有一片个人信仰的宽容田野。 走在路上的任意一位京族人,都无法让外人确定他心中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一种信奉。当然,时光之舟穿梭到今天,更多的年轻人也许不再讲究这个,这很自然。总之,你有信奉也好,没信奉也好,爱信奉什么就信奉什么。京族的信仰习俗,更明显地体现在节庆的日子、葬仪以及老人们虔诚的目光里。  相似文献   

17.
<正>三月的一个傍晚,我有事回老家。刚到门口,就看到母亲一手拎着只小板凳,一手牵着小侄子正准备出去。"小姨,你来得正好,快和我们一块儿去村口看戏去吧。"不待我开口问询,小侄子上前一把拉住我就向外走。"看戏?看什么戏?"我下意识地以为是村里某家吵架呢。"这不,咱村宝桐家添了个儿子么,请了个戏班子来唱戏。唱了一天了,今儿晚是最后一场,人明儿就走了。你小时候不是特爱看吗?跟着一块儿去瞧瞧吧。"母亲看着我疑  相似文献   

18.
<正>"牛角岭火车旅馆开业了!"在布谷声声唱麦收的喜悦中,位于蟒川大山深处的牛角岭村火车旅馆迎来了首批游客——汝州市43位老中青三代作家组成的采风团。"走,带你们去看看最具特色的扶贫旅游项目——火车旅馆。"汝州市自然资源局驻村帮扶队员张建国笑着说。"为了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我们购买了两节旧火车车厢,经过组装、喷漆、装修后建成了火车旅馆!"  相似文献   

19.
杰夫 《国土资源》2003,(11):62-63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这一首伴随中国地质工作者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地质队员之歌》,在2003年金秋十月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建院40周年的庆典上,唱得大家心潮澎湃,唱得众人豪情满怀。蓝天白云,金黄菊、红地毯;欢歌笑语、狮子舞、鞭炮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凡关注杭城房地产市场的人士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房交会"开得多,名堂多,冠以"房屋博览会"、"房屋展示会"、"房屋交易会"等等响亮的名字,"你方唱罢我登场";操办部门也多,省里开、市里开、媒体也开;而且"房交会"开一次,房价涨一次,房交会开成了价格不菲的"流水宴";通过"房交会",开发商既获得了展示机会,又在一次次房价的搏弈中取胜,喜在心头;处于下风的购房者着实吃不消,自然颇有微词,顺带把政府也怨了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