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教育教学“同课异构”的方法,由两位科普宣讲员以民族地区小学生为讲座对象,以宣讲员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及试讲,科普团队集体研讨,比较及反思,对地震科普讲座的专业化发展借助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在地震科普讲座中运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更好地处理好“同”与“异”的矛盾,保证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数据的统一性,发扬个性;实现团队合作,资源共享与良性互动;利于相互交流、借鉴学习、共同进步,最终推动地震科普讲座宣传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内陆地震》2005,19(2):169-169
为了不断推进我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社会民众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完成了我区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防震减灾科普馆、乌鲁木齐水磨沟地震台和地震活断层剖面三部分组成。其中,防震减灾科普馆由防震减灾知识图片区、影视区、模拟震动区、地震观测仪器陈列区、自救互救知识区和新疆主要地震构造及地震震中分布沙盘六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地震带构造特征、地震活动频次以及中小学生数量和防震减灾科普队伍体量等现实情况,并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例,通过传统科普教育形式和新媒体科普教育形式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知识讲座、主题研学、知识竞赛及移动互联网直播、在线教育云平台、智慧数字交互体验等7类科普教育具体形式,切实为地震、教育、应急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中小学校,在开展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系列活动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助力推动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形式的持续丰富和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广大中小学生群体逐步成为认识地震、敬畏地震、懂得如何防范地震危险的“国之未来”。  相似文献   

4.
以成都地区幼儿园为讨论对象,着重分析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指出幼儿地震安全教育应抓住"启幼儿科普之蒙,答幼儿园之问,策安全之蓝图"几个要点。在总结开展多次幼儿园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疏散演练的经验和分析我国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安全知识普及、应急预案规划及建议、疏散演练指导"三阶段的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模式,对相关地区学校的地震安全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加强建设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2020年7月12日唐山市发生5.1级地震,此次地震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基于此次事件,本研究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科普及实地调研,于唐山市路南区和丰南郊区一带进行地震灾害知识问卷调查,对唐山市地震局进行访谈。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交叉分析,了解民众地震科普情况,并将科普情况与调研成果向当地政府进行汇报。   相似文献   

6.
程奕 《四川地震》2014,(4):42-45
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多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开展,主要偏重的是如何地震避险。地震灾害发生后对灾区民众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及合理地配合外来救援力量的科普宣传缺乏系统性。本文从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现场科普宣传三个方面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进行分析,旨在为利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维护震区的社会稳定、减轻灾害损失及顺利地开展地震现场救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福建地震科技阅览室在服务地震科技工作者和服务科普宣教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探讨了通过新一代地震知识智能阅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地震系统知识获取服务水平和地震科普水平的设想,分析了系统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以及实现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科普讲座历来是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科普课件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方式、制作水平等直接影响到地震科普讲座的效果。当前,我国地震科普课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未区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讲座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等问题。应在广泛收集防震减灾科普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创作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内容科学、素材丰富的地震科普课件。   相似文献   

9.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磨难的国度。在地震预测预报尚不尽人意的今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引导普通民众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这将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论述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宣传重点。  相似文献   

11.
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是目前深入持久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已成为当今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主阵地。本文将以烟台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为例,结合工作实践,通过管理模式、科普展品开发、创新性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详细介绍该基地是如何有效发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并对基地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13.
刘晓岚  彭麦福 《中国地震》2022,38(2):315-321
应急科普主要是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普及,分为日常应急科普和战时应急科普。近年来,我国应急科普研究与实践受到较多关注,专家学者们从应急管理角度开展应急科普体系、体制机制等研究,从传播效果角度开展应急科普内容、渠道等研究。国家对应急管理和科普的高度重视,决定了应急科普研究将持续受到关注。今后将主要聚焦应急科普体系现代化建设、应急科普宣教等主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山西新绛县在学校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实践活动,认为学校开展地震科普知识教学,应以地震科普知识教学纳入大纲、应急避震演练形成制度为前提,以落实“七有”为标准,地震、教育、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尽其责,通过应急避震演练这一综合实战平台,提高学校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广大师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真实了解天津市公众地震科普认知与需求情况,以天津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生、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民、驻津部队、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专项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公众地震科学知识与地震科普工作的认知度与需求度较高,但仍存在地震科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地震科普产品吸引力不足、科普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地震科普工作在参与性、互动性与趣味性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提高地震科普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及地震科普服务个性化和精准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少震弱震的江西萍乡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该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现状及特点,讨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宣教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当地民众对本地灾害的认知情况与灾害的实际发生频率基本一致;对地震等本地少发灾害影响的认可性不高。2)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对地震灾害基本概念了解不足,地震谣言辨识能力差,基本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全面。3)获取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校。4)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意愿强烈。因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对于提高当地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和灾害意识,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5G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一场数字技术革命,这对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效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防震减灾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现实民生,又影响到社会秩序稳定,其科普宣传活动和知识内容需要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公众对科普工作、科普知识的关注也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趋向。本文通过对已有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形式的分析,对5G技术如何助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传播内容、形式、媒介和理念等进行思考,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注入活力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