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青海省2004年5.8月20个生态环境监测点内(未食)外(牛、羊等踩食)观测的牧草生长状况资料分析,监测点内外,牧草的高度和产量具有显著的差异,覆盖度差异不显著;其中,平均高度高出0.7—4.8cm,覆盖度高出3.8%-6,6%,鲜草产量高出183.0-1263.0kg/hm^2。  相似文献   

2.
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兴安盟扎赉特旗和科右前旗2004--2007年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的牧草生长发育及地上生物量等基本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地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天然草场和围封禁牧草场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牧草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受温度和降水量影响最明显,其中降水量的影响超过温度的影响。降水量多的年份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而干旱年份地上生物量减少,其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份,并滞后于降水量最大值。围封禁牧草场牧草长势明显好于天然放牧草场牧草。  相似文献   

3.
许存平 《青海气象》2003,(2):27-29,47
针对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的现状,分析了治理沙化的几种优势牧草混比补播效果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得出:适宜补播牧草出苗的0—10cm土壤重量含水率为15%—20%.气温10—15℃,适宜补播的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上旬,补播效果以几种牧草泥比播种为最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江源区1981—2013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曲麻莱牧草观测资料以及遥感监测资料等,分析了三江源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并对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13年三江源区年平均气温急剧上升,平均每10a上升0.62℃,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多13.33mm。(2)1982年以来三江源牧草生长状况趋好,草层高度升高,牧草覆盖度和生物量平均每10a分别增加3.44cm、23.34%、467.23kg/hm2。植被NDVI值平均每10a增加0.005。(3)在三江源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值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较好,但与气温相关性较差。(4)当年降水量分别增加10%、30%和50%时,全区植被NDVI值分别增加2.22%、4.13%和10.24%。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1952-2006年实际调查资料对围封和放牧条件下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植物群落组成、数量特征、土壤含水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围封样地比较,放牧草场土壤下层水分明显减少,0~100cm土层水分减少12.5mm;植被生产能力下降,羊草和针茅的高度分别下降4.2%和5.2%,生物量减少14.9%和32.1%,群落总生物量下降29.2%,LAI减小22.2%.群落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多样性指数降低14.8%,退化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建立新疆北部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在北疆地区,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凝减,降水量呈物线分布,在中山带达到最大。然后利用天然草场资源调查资料和相应气象站及推算的资料,建立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分布模型,年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天山北坡中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平均单产可增加0.94和0.82公斤,生存气候模型可用于推算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以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资料,结合期间气象条件,对2006年牧草生育期、草层高度、产量与近3a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2006年(全省牧区19个生态监测站平均),草地牧草产量年景为平年。根据牧草产量测算了今冬明春冷季理论载畜量,这对各地区合理安排牲畜出栏率和存栏率,保证草场良性循坏和牲畜安全越冬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志  张栋 《内蒙古气象》2010,(3):53-53,58
1草场退化情况 1.1达茂旗草原退化情况 达茂境内的草场退化是相当严重的,退化草场面积不断扩大。从1975--1999年,退化草场总面积由39.4%增加到45.3%,上升了5.9%。2000—2008年.全市退化草场面积已占到55%~60%。草场退化使草群的种类发生变化,可食性牧草产量下降,特别是优良牧草产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7年5~9月份在青海湖北岸的草甸草原,研究了天然草场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监测资料,分析其变化动态。研究表明:地上生物量变化呈单峰曲线,可用3次曲线拟合,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在牧草生长季的5~9月各层均表现为“N“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  相似文献   

10.
牧草与气象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场辽阔,毛面积5725.88万hm2,可利用面积4800.68万hm2,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3以上。天然草场是新疆畜牧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疆畜产品的70%来源于天然草场。但天然草场受天气气候的影响显著,产草量年变化极大,“靠天养畜”的新疆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因此掌握天气气候条件对牧草不同发育阶段和牧草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时监测预测牧草发育和产量状况,对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科学安排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三流回气候与草场类型新疆气候极端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  相似文献   

11.
晴空云凝结核垂直探测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机载DMT云凝结核计数器观测了2009年10月13日陕西关中西部晴空云凝结核(CCN)的垂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关中西部晴天地面CCN平均浓度在过饱和度为0.2%时大于10000个/cm3,大雾天气下地面CCN浓度明显高于晴天。CCN浓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1500 m以下为高值区,1000 m、1550 m、4100 m、5500 m高度的CCN平均浓度在过饱和度为0.4%时分别为8827个/cm3、4439个/cm3、456个/cm3、504个/cm3。  相似文献   

12.
采用呼伦贝尔牧业气象实验站2000—2009年牧草(干重)产量资料,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鄂温克旗草原牧草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牧草生长期,产量与光、热、水三大气象要素有着不同的相关关系。采用牧草产量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多元回归牧草产量预报方程,制作牧草产量预报。为当地畜牧和草原等部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近46a黑龙江水稻障碍型冷害及其与气候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稻作区46 a(1961—2006年)每年7—8月逐日平均气温、5—9月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自然低温下障碍型冷害发生的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基于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粳稻气候生产力,建立起5个区域粳稻气候生产力与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冷害持续时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近46 a间,20世纪7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高发期,20世纪80年代是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由多至少的转折期,21世纪初为低发期。黑龙江省北部稻作区、东部稻作区和中部稻作区为障碍型冷害重发区,南部稻作区为中等发生区,西部稻作区为轻发区。5个区域障碍型冷害发生期间的平均温度与粳稻气候生产力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冷害持续时间对粳稻气候生产力影响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部、东部和南部极显著(通过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冷害持续时间每延长1 d,北部、东部和南部粳稻气候生产力分别下降119.89 kg/hm^2、213.60 kg/hm^2、133.84 kg/hm^2,西部和中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3种光温指标在模拟设施黄瓜生长发育中的应用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9~12月间,以黄瓜“津优1号”( Cucumis sativus linn. cv. Jingyoul ) 为试材,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温室进行分批栽培试验,测定温室气象要素和作物数据,分别用活动积温(AAT,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 EAT,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和辐热积(TEP,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hotosynthesis active radiation)3种光温指标模拟温室黄瓜植株叶面积、株高和生育期,并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各个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辐热积指标分别模拟黄瓜各生育期(出苗期、开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距播种日期的天数,其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d,3d,4d,5d,4d,小于活动积温法(1d,6d,8d,11d,11d)和有效积温法(0d,4d,3d,8d,10d)。利用辐热积指标模拟叶面积和株高的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43.0cm^2和4.3cm,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和0.98,而用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指标模拟黄瓜单株叶面积的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61.3cm^2和54.6cm^2,模拟株高的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9.8cm和7.5cm。比较结果显示利用辐热积指标模拟温室黄瓜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的精度明显高于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该研究为温室黄瓜生长指标和各生育期的预测以及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In this study, we employed a regional model to simulate the impact of urban expansion on monthly climate in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 Two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by prescribing two different land covers in the PRD region. One land cover represents vegetation in the 1970s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data with 24-category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NU). The other land cover represents the current urban condi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acquired by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in 2004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HU). Using the two land cover datasets, monthly climate of October 2004 was simulated, which was a very dry season in the PRD reg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 a distinct difference in simulated shelter-level temperature, humidity, surface fluxes and the height of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BL) with two different land cover data sets being specified. The maximum difference in simulated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over urban areas was 0.9 °C. A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urbanized area in Guangzhou, Dongguan, Zhongshan and Shenzhen. The monthly mean relative humidity in urban areas decreased by 1.4% as a result of urban expansion (from 59.2% in NU to 57.8% in HU). The maximum decrease in mixing ratio was 0.4 g/kg in Guangzhou and Dongguan, whereas the maximum decrease in relative humidity was 2.4%.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sensible heat flux in developed lands and the maximum increase was 90 W m−2. In contrast, latent hear flux in urban area decreased and the maximum decrease was 300 W m−2.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in mean height of PBL ranged from 20 to 80 m (HU compared with NU), and the maximum change of the height was 180 m over urban area in city of Guangzhou.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多伦县50余a的气候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模型,分析了该地区草地生产潜力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更能反映草地生产潜力随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均对当地草地生产潜力起正作用。其中,相对温度而言,降水对草地生产潜力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利用多伦县1999~2002年的畜牧业统计资料,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有效生产潜力和实际产量作了对比,其中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潜力开发度很低,仅为26%,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人工草地的实际产量和草地生产潜力开发度相对更高,显示了它作为提高该地区牧草产量有效途径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对比多伦县2000~2002年的理论和实际载畜量,提出该地区草原处于高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高达79.3%。  相似文献   

17.
地表湿润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旱与湿润状况的良好指标。通过计算巴里坤1960--2006年逐旬的地表湿润指数,得出:(1)巴里坤历年月平均湿润指数介于0.2与0.5之间,较为干旱,尤其是在植物生长季节,湿润指数较低。对当地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2)自90年代以来,该区气温和降水增幅明显增大,但湿润指数却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该区域干旱程度随着气温的升高在逐渐加大,增温效应大于降水效应;(3)湿润指数时间分布不均,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4)湿润指数可以作为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为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利用阿拉善高原近40a(1971—2010年)观测年及四季平均总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Hurst指数,并对总云量与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拉善高原近40a平均总云量在38.3%~45.8%之间;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显著,南部地区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2)年平均总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春季、秋季和冬季总云量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总云量和降水量相关不显著,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3)Hurst指数分析显示,阿拉善高原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南部地区春季总云量、东北地区夏季总云量未来将显著减少,其余地区年及四季总云量的减少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龙江县玉米主栽品种葫科336为试材,采用自然条件下对比观测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龙江县试验田不同表层(0-30 cm)土壤湿度均呈下降趋势。试验田不同表层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土壤湿度对玉米绿叶叶面积、植株干物重影响明显,在一定土壤湿度范围内,土壤相对湿度每升高1 %,叶面积增加28.338 cm2,土壤无旱对叶面积增加具有正效应,对玉米果实重量的增加也呈有利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