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张集矿立井基岩段水文地质和基岩地面预注浆的有关情况。根据井简实测资料,分析基岩裂隙的发育规律、裂隙层界面的浆波充填情况、实际浆液有效扩散半径及堵水效果。认为:立井基岩地面预注浆,不仅能成功地起到堵水的自的.从而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质量,而且还有利于井筒安全揭穿突出谋层,达到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2.
在矿山竖井或巷道掘进时常遇到裂隙和溶洞,发生涌水现象,使掘进成本增加甚至造成停产。通过铜井金矿施工实例,采用粘土固化注浆堵水应用等方法,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海底透水通道发育带隧道施工注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红  马栋  凌树云  陈鹰 《岩土力学》2011,32(12):3660-3666
通过对海底透水通道的特征分析,采用裂隙超前预注浆和裂隙补充注浆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裂隙注浆堵水难题,为海底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保障。提出了适于海水条件下的裂隙注浆原则、参数、设备、方法、工艺、材料及注浆效果检查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胶州湾海底隧道穿越断裂破碎带时裂隙岩体注浆实践,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毛坪铅锌矿勘查钻孔涌水治理实践为背景,针对金刚石钻进钻孔高涌水压力和大流量涌水的工程实际,对多种涌水治理方案进行了论证分析。依据实测的涌水量及涌水压力等参数,提出了可控注浆堵涌工艺。论述了SJP水泥浆基本组成及其性能特点,可控注浆止涌的工艺技术,分析了止涌注浆孔口压力变化与孔内浆液处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止涌注浆压力变化中的“零起点”和“零末点”及h值等新概念,以及利用压力变化判断涌水通道类型的方法等。经3个涌水钻孔的注浆止涌的实践表明,按研究成果对大涌水量钻孔进行治理,有效封堵了这3个强涌水钻孔,保证了工程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5.
在江底隧道施工中,以砂岩和泥质砂岩为主的破碎、裂隙节理发育地层经钻眼爆破震动后,出现了垮塌、涌水、冒顶等事故,直接危及工程和江堤安全。针对事故突发性、破坏性及危害性,制定了严格周密的防治 方案。应用高压封闭注浆技术,进行地层改良。首先砌筑封闭墙是关键一步,务必完全封闭,并能承受高压,该墙直接影响注浆成败;其次,河床沉陷处注浆既与井下注浆相互补充,又稳固河床及江堤;第三,注浆使浆液充填裂隙通道和垮塌体空隙,在高压下充填饱满、密实;第四,浆液硬化使裂隙被封堵、垮塌体胶结成完整一体,初步达到防垮止水目的;第五,浆液养护后,破碎地层在浆液胶结硬化作用下具有一定强度,达到地层改良目的;最后,地层改良后务必钻眼芯进行检 测,以观注浆效果。经过高压封闭注浆治理,垮塌、涌水、冒顶地层得到完全改观,注浆区域内不再垮塌、涌水,使工程顺利通过该垮塌涌水区,进入下一步施工程序。  相似文献   

6.
高家堡煤矿煤层顶板注浆加固堵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顶板水害是煤矿安全生产隐患之一,对矿井安全生产危害极大。以陕西彬长矿区高家堡煤矿顶板注浆堵水为例,分析了顶板水导水通道,顶板水富集特征,进行了大量注浆试验,最后提出了顶板水治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平钻孔、水平注浆方法探查的顶板裂隙发育高度已超过210 m,裂隙发育角度达到80°以上;采用充填注浆、间歇式注浆及快速封堵注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封堵,注浆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区顶板注浆加固技术推广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健  王冠英  贾敏才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3):109-112,143
针对饱和软粘土的工程特性,采用了真空动力固结联合扩底旋喷桩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结合江苏某软粘土地基加固工程,在探讨其加固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固过程的方案设计及现场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表明该法能够充分发挥强夯、真空降水及旋喷注浆各自的技术优势。该法具有工期短、造价低、预沉降可控、加固效果好等优点。进一步拓宽了饱和软粘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为我国沿海地区软粘土地基处理工程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时晗 《物探与化探》2005,29(2):135-137
根据宋楼煤矿主斜井直流电法勘探资料及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煤矿主斜井突水原因应该是来自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及深层地下岩溶水。通过电法勘探确定裂隙发育带、富水区域、涌水部位,对此处实施钻孔注浆堵水后,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巷道过断层的实例,总结了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超前探测和断层破碎带宽度较大、坍塌、涌泥、涌水严重情况下的预注浆加固堵水,通过调整注浆参数、改变注浆顺序、调整注浆浓度和控制注浆压力等方法,可使预注浆加固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俞文生  李鹏  张霄  王倩 《岩土力学》2014,35(8):2137-2143
突涌水灾害对地下工程危害严重,实践表明,注浆是治理突涌水灾害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裂隙岩体注浆理论的研究成为热点,但裂隙动水注浆理论发展缓慢,不能有效指导工程实践。在水平裂隙动水注浆U型扩散理论基础上,研发可变倾角小比例裂隙动水注浆模型试验系统,开展多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倾角对裂隙动水注浆扩散规律的影响机制,同时,利用COMSOL软件对一定倾角的裂隙动水注浆扩散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裂隙水平时,满足U型扩散形态;当裂隙存在倾角时,在动水水头差和浆液自身重力因素作用下,浆液呈现彗星状扩散形态;相同扩散效果下,注浆速率随裂隙倾角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增长规律,增加注浆速率可以保持注浆孔附近相对于其周边区域的浓度梯度优势。该研究结论对于目前裂隙动水注浆理论是一种重要补充,对指导突涌水灾害治理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宣东二号井副井井筒地面预注浆工程,应用粘土水泥浆注浆新技术,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注浆施工任务,创造了井筒地面预注浆深度大,注浆段大,钻注效率高的全国新记录,在深井筒注浆孔造孔,定向钻进,制浆工艺,注浆工艺,注浆参数的选取等技术问题上进行了探索,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类似注浆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2.
罗长军 《岩土力学》2005,26(5):739-744
针对闸坝接头段粘土心墙质量不合格、存在大量裂缝等问题,拟采用充填式灌浆法进行处理,但充填式灌浆试验结果表明:灌浆压力太小,不能灌进浆液。根据闸坝接头段粘土心墙中有2道刺墙、坝基为红色砂岩、溢洪道左侧闸墙等特殊情况,通过白氏“孔底注浆、全孔灌注”劈裂式灌浆的反复试验,表明在常规灌浆压力条件下,对坝体粘土心墙中下部段亦无法灌进浆液;在加强各项观测工作,严格控制坝顶劈裂缝某点最大宽度,使之等于4 cm(规范规定为3 cm之内),且回弹比大于80 %的条件下,进行了大幅度提高灌浆压力的试验,最终确定中部灌浆段施工灌浆压力为0.15~0.23 MPa,下部灌浆段为0.25~0.40 MPa。结果表明,灌浆效果很好。其一,灌浆1年半后,所灌浆液充填、固结较好,且与周边土体胶结较好,灌浆后粘土心墙质量有所改善;其二,灌浆后至今7年多,经多次洪水考验,闸坝接头段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实际顶管工程,从地质条件出发分析涌水原因和注浆处理涌水的作用机理,详细讨论了小导管处理涌水的施工工艺。注浆效果检查表明小导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处理裂隙和地下水发育的围岩涌水地质条件效果明显,加固措施可行,为顶管工程在施工中和后期运营提供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14.
软土地基注浆扩散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沛  彭惠  饶晓 《岩土力学》2011,32(Z1):652-0655
廊沧高速公路K132+177~K132+258软土地基主要由低液限中、高压缩性黏土层组成,属于滨海沉积类型,采用静力注浆方法进行了加固处理,并在现场分别对全孔一次性和自上而下分段式注浆施工方式进行了试验及室内研究。基于该路段软土地基地基物理力学性质和注浆试验地表变形观测资料,利用FLAC3D软件对该软土地基在不同注浆方式(全孔一次性注浆、自上而下分段式注浆)和在0.5、1.0 、2.0 MPa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在土层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在相同注浆压力作用下,自上而下分段式注浆效果比全孔一次性注浆效果好,而注浆压力的增大对浆液在土层中的扩散是有利的,但压力过大会导致地面冒浆,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注浆压力  相似文献   

15.
王蓬 《探矿工程》2010,37(9):74-77
胡家河矿井副井马头门因处于软岩地层中,在副井井筒安装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形破坏,经分析论证对比,确定采用注浆锚索加固,通过对穿预应力锚索与短锚杆相结合,以锚索为主的加固方法进行施工,使软岩破坏变形趋于稳定,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朱效中 《探矿工程》2013,40(11):52-56
上海某炼油厂拟在黄浦江边码头施工可系万吨油轮的系缆墩,系缆墩采用钻孔灌注桩。在江面施工过程中遇到潮汐、抛石、柴排、漏浆和涌水等施工难题,导致工期和工程费用均用去2/3时施工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研究探索,采用冲抓、粘土造壁、跟管和回转钻进相结合的工艺方法,成功地解决抛石层、柴排层、第四系沉积地层的成孔问题和抛石层漏失混凝土浆液问题,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7.
黑山煤田处于沙漠边侧,地层有纯砂粒构成的、透水性较強的中细砂层,这类地层中如含有承压水时,会发生钻孔涌水,对于中细砂涌水钻孔,用泥浆冲孔时,可通过适当增大泥浆相对密度,来压制地下水涌出,ZK18-28孔是涌水孔,也是采用绳索取心钻进的孔,因此不宜使用高相对密度泥浆。用套管亦未奏效。若用注浆法,对于中细砂层是不适用水泥浆的。而溶液型浆液的注浆封堵中细砂层,在技术有可行性,对于涌水压力不大的孔,又有可用低强度,因而也是低成本的浆液,因此选择了比较亷价的水玻璃类的SPN浆液,并采用双隔离塞的注浆法,在ZK18-28孔中取得了封堵中细砂涌水层的初步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陕北榆神矿区煤层开采面临顶板水害防治与水资源协同保护技术需求,根据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相关理论,以及不同覆岩类型的采动裂隙带统计成果,提出基于预裂–注浆改性(P-G)的煤层顶板失水控制技术思路,其基本原理为通过压裂工艺将连续性好的基岩层压裂成非连续性岩层,削弱采动导水裂隙在坚硬岩层中向上扩展的“尖端效应”,抑制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再采用黏土类软弱注浆材料将岩层改性为相对软弱的岩层,起到抑制导水裂隙带向上发育与降低上覆岩层导水能力的双重作用,从而实现煤层顶板含水层失水控制。本文以陕北能源基地榆神矿区为对象,提出以采煤工作面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采煤工作面顶板含水层涌(失)水模式识别,P-G模式、层位与时间确定,顶板岩层水平孔水力压裂与注浆改性为主要思路,对榆神矿区采煤工作面顶板含水层失水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为我国陕北能源基地榆神矿区顶板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协同保护技术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