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磁场中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RICS)是产生伽玛射线的有效机制.在前文工作的基础上,导出强磁场中子星中具有幂律能谱的大量相对论电子沿中子星磁轴向外运动时在变化磁场中产生的集体RICS辐射谱(RICS谱光度)的基本公式.由此得到在中子星周边几种典型的低频辐射场中集体RICS辐射谱形的简单解析表示(如热轫致辐射场、黑体辐射场,以及非热低频幂律谱辐射场),以便与实际观测谱形比较.计算表明:在满足匹配条件(即近似共振条件)下,RICS辐射效率很高,其谱形都是两段式(折断的)的幂律谱形式,与周边低频场性质无关.通过计算,再一次论证RICS机制是伽玛射线脉冲星和伽玛暴(GRBs)在高能射线段(硬X-射线和伽玛射线)辐射的一个理想的高效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2.
r-射线冲星的实验观测,是近几年来高能天体物理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它涉及到r-射线天文学、宇宙线起源,脉冲星结构——中子星内部结构、脉冲星大气等一系列重大的课题,进一步揭示了高能天体物理中的许多奥秘。 现将这一方面的情况,作一简单概括,提出一些分析和问题,为进一步从事r-射线脉冲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一点素材。  相似文献   

3.
自从发现短周期X射线双脉冲星武仙座X-1发射1,000GeV γ脉冲辐射以后,学者们认为,可能其他的有类似短周期的X射线双脉冲星也有间歇的甚高能γ辐射,最近Chadwick等人对发射间歇性硬X射线双星系统4U0115 63中的3.6秒脉冲星进行了γ射线观测。观测是在1984年9月21日至29日用Dugway γ射线望远镜进行的,观测技术采用的是大气切伦柯夫光探测。选择这个天体作为可能的γ射线发射体,是由于它的光度、自转加速率及脉冲周期等是在北半球可观测天体中最接近武仙座X-1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4.
高能天体物理观测的新进展@卢方军高能天体物理观测的新进展卢方军简要的回顾高能天体物理是以来自宇宙天体的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由于地球大气对X射线和γ射线的严重吸收,对天体高能辐射的观测只能在大气层以上进行。虽然对太阳的X射线观测起源于2...  相似文献   

5.
脉冲星辐射理论认为,当中子星旋转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场及电压降低,以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正负电子对时,其射电辐射将消失,即"死亡".统计分析了34颗"死亡线"以下源,即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的空间分布及自转周期等物理性质.首先,这类脉冲星都是场星,与特殊种类脉冲星和高能辐射脉冲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次,这类脉冲星大多分布在低银纬和距离太阳系较近的区域;再次,这类脉冲星具有较大的特征年龄和较长的自旋周期;最后,这类脉冲星1400 MHz射电光度L1400和自转能损率˙E弱相关.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可能是由于星体通过辐射损失能量,导致自转减慢,自转能损率降低至"死亡线"以下.建议对于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的搜寻,应针对银河系场中年老的、长周期的射电源,而无需针对特殊种类的脉冲星,也无需针对特殊的空间位置.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望观测到更多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  相似文献   

6.
应用Usov和Melroseγ射线脉冲星的修正的极冠区内间隙模型,得到了γ射线脉冲星Geminga为什么没射电脉冲辐射或射电脉冲辐射很弱的一种可能解释,同时,也可看出,中子星表面的多极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子星是恒星在核能源已经耗尽的情况下引力坍缩的产物。它仍然具有很高的温度 ,热能将以黑体辐射的形式辐射出去 ,但是这种能量通过各种冷却过程而耗散 ,不可能是脉冲星的主要能源。脉冲星的引力特别强 ,如果它是双星系统的成员 ,而且伴星不是致密星时 ,伴星的物质有可能被吸积到脉冲星上 ,被吸积物质的引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别的能量形式 ,X射线脉冲双星就属于这种情形。但是大多数脉冲星不是双星系统 ,在约占脉冲星总数 5%的双星系统中 ,绝大多数的伴星都是白矮星或中子星 ,所以引力能不是脉冲星的主要能源。脉冲星的能量来自何方 ?地球有…  相似文献   

8.
应用Usov和Melroseγ射线脉冲星的修正的极冠区内间隙模型,得出了γ射线脉冲星Geminga为什么没有射电脉冲辐射或射电脉冲辐射很弱的一种可能解释.同时,也可看出,中子星表面的多极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射电脉冲双星和引力辐射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文学中,双星系统很平常,已知的恒星有近一半属于双星系统,可谓千千万万。即使对中子星来说,所有伴有X射线辐射的中子星都是双星系统的成员,也司空见惯。但是,从1967年发现脉冲星到1974年所发现的100颗脉冲星都是单星。人们并没有刻意去发现射电脉冲...  相似文献   

10.
脉冲星是演化末期的大质量恒星经过核坍缩形成的产物,它们在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和卫星导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自脉冲星发现50年来,其观测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脉冲星主要在射电波段被探测到,部分脉冲星也有X射线和γ射线等波段的辐射,它们的信息非常丰富。根据其不同的观测特征可以把脉冲星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对射电、X射线以及γ射线波段的特殊类型脉冲星,包括旋转射电暂现源、间歇脉冲星、态转换X射线脉冲星、磁星、暗X射线孤立中子星、中心致密天体以及γ射线脉冲星的基本性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γ射线脉冲星的代参数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大明 《天文学报》1994,35(3):231-237
本文根据电子光子在中子星表面磁层中的级联过程形成γ辐射的机制,引入了一个描述γ射线脉生性质的量-“代参数”,根据这个量,我们可以判断哪些脉冲星可能是γ射线脉冲星,另外,这个量与γ射线脉冲星的一些物理量有密切关系,我们发现γ射线脉冲星的光谱指数及平均能量与“代参数”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极冠模型为基础,计算了脉冲星γ射线辐射光度,指出对不同的脉冲星必须考虑辐射立体角和可见辐射区对观测光度的影响.考虑了这些观测效应后,计算的光度和观测值基本符合.预言了一些可能的γ射线脉冲星,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杭恒荣  张南  于敏 《天文学报》2003,44(3):270-278
简要介绍搭载在神州二号飞船留轨舱上的超软X射线探测器的观测结果,它们涉及宇宙γ射线暴,太阳X射线暴,高能带电粒子和软X射线背景辐射,供分析、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反常X射线脉冲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常X射线脉冲星(Anomalous X-ra Pulsars,简称AXP)是一类特殊的X射线源。与X射线脉冲星(通常处于大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中)相比,它们具有以下特征:X射线谱较软、光度低页稳定(≈10^27-10^29J.s^-1)、自转周期集中在10s左右稳定增长、迄今没有找到它们的光学、红外、射电的对应体、有一些可能戌超新星遗迹成协等。由观测到的自转周期变化可以确定它们的自转能损不足以提供有X射线辐射。解释AXP能源机制的理论模型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在吸积模型中,AXP被认为具有正常磁场强度(≈10^8T)的中子量,物质吸积提供X射线辐射原能源,并造成中子星的自转变化;另一种观点认为AXP是具有超强磁场(≈10^10-10^11T)的中子量(即磁星),其辐射能源来自它们巨大的磁或残余的热能,观测到的自转周期及其变化被归因子中子星的磁偶极辐射和物质抛射。两种模型各有优缺点,但目前看来观测事实对磁星模型较为有利。为了进一步明确AXP的性质,提供解释它们能源机制的线索,在介绍AXP的基本观测特征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还将AXP与射电脉冲星、特强磁场射电脉冲量、射电宁静脉冲星侯选体及软γ射线复现源分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67年,休伊什和贝尔发现的脉冲星即被证明为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稍后,人们又发现蟹状星云中子星发射X射线脉冲。20世纪70年代"乌呼鲁"卫星发现,半人马座X-3和武仙座X-1也有周期X射线脉冲发射,它们的脉冲周期分别为4.84秒和1.24秒。这些X射线源现在称为"正常X射线脉冲星"。正常X射线脉冲星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中子星,它们的辐射能来自旋转,另一类是双星系统内的中子星,它们的辐射能由引力很强的中子星从吸积的伴星物质中得到。1979年12月,格利高里和法尔曼用"爱因斯坦天文台"观测新发现的可变射电源时,在仙后座里拍摄到一个奇怪的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子星磁轴吸积柱的上部,少数高能电子通过磁镜点反射,可使部份电子的速度分布形成非热分布,由此激发激射(Maser)不稳定性。波被放大,发射出频率近似为电子迴旋频率及其倍频的相干辐射。用此模型计算了HerX-1的迴旋线发射。发现不稳定性增长率与吸积柱中电子数密度成正比,因而比非相干散射产生的连续辐射随电子数密度增长更快;而且发射线的强度和能量均与脉冲相位关联。这个理论可解释近期的HerX-1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脉冲星的高能辐射进行研究,根据脉冲星观测的实际情况,重新推导了脉冲星代参数的计算公式.发现脉冲星的代参数与其γ射线能谱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并拟合了代参数和能谱之间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强磁场中相对论电子的共振逆康普顿散射(RICS)是产生伽玛射线的有效机制.以前的工作曾论证,伽玛暴(GRB)的早期伽玛射线辐射可能主要由该机制产生.利用此辐射机制,伽玛暴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释.例如,观测统计给出的"Amati关系"的起源,两段式(折断式)幂律谱的形成,特别是其中"死线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偏振的存在等.这里将重点讨论折断幂律谱形成问题.基于单个电子的RICS谱功率公式,导出了强磁场中大量相对论电子穿过周边低频辐射场时产生的集体RICS辐射谱(RICS谱光度)的简化解析公式,并将它应用于中子星周边几种典型的低频场(如黑体辐射场、幂律辐射场以及热轫致辐射场),以便与实际观测谱形比较.计算表明:在满足匹配条件(即近似共振条件)下,RICS辐射效率很高,其谱形普遍为两段式的幂律谱形式,与周边低频场性质无关.还论证RICS机制可能是伽玛暴、软伽玛重复暴和伽玛射线脉冲星在高能射线波段(硬X射线和伽玛射线)的一个理想的高效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钱善皆 Witzel  A 《天文学报》1995,36(2):138-146
本文探讨用相对论喷流模型解释BL Lac天体0716+71从射电到γ射线的整修电磁波段的非热辐射。喷流的结构分两个区域描述:内区具有抛物线结构,喷流是加速的;外区具有圆锥形结构,喷流速度恒定。相对论电子的密度和最高能量,以及磁场等参数随距离向外按幂律下降。在此模型中,射电至紫外线起源于相对论电子的同步辐射,而高能的X射线和γ射线则起源于自康普顿散射。辐射的频率越高,产生区域越靠近中央能源机器。辐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中子星吸积模型较好的解释了超新星SN1987A晚期光度演化的基础上,本提出了SN1987A晚期X射线辐射的一种新的解释。利用模型计算邮的吸积光度以及SN1987A膨胀气体包层的化学组分及分布,计算了出射的软X射线(0.5-2keV)光度的演化,并与观测作了比较,我们认为SN1987A晚期由中央中子星吸积产生的软X射线光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将在4100天左右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