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我们首次获得1989年1月18日太阳白光耀斑的二维多波段光谱扫描、及同步的色球Hα单色光和准同步的光球黑子照相观测资料。对部分资料分析表明,该白光耀斑为多块结构,寿命长,主核位于光球磁纵场中性线上或附近,顺色球磁纵场演变,同暗条激活和谱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1989年1月14日AR5312(怀柔编号89009)活动区,产生了一个2B级耀斑。该活动区经纬度为L306、S32,黑子群磁场分类为δ型。耀斑开始时间为0202UT,结束为0534UT,持续了3个多小时。北京天文台磁场望远镜,得到了一系列较完整的高分辨磁场及速度场资料,包括光球5324A的矢量磁场图和色球4861A的纵向磁场图(图1、2)。从耀斑前后的磁图得到以下结果: 1、耀斑初始亮点位于纵向磁场中性线附近高度剪切区域(见图1B区)、新浮磁流区(图2D区)以及双极磁结构对消区。前两种区域均能形成电流片,并且引起磁流体不稳定性,从而激发耀斑,但对消区和耀斑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有待于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2、耀斑极大时间过后,光球和色球H_(11)=0线附近纵场梯度均有明显下降。 3、在强剪切区域(图1B区),5324A横向磁场和H_(11)=0线之间的夹角在耀斑极大时间过后有明显增大,该现象表明磁能释放后,磁场剪切缓解。 4、耀斑初始亮点产生后磁场高度剪切区、新浮磁流区和双极对消区,其触发耀斑的作用和周围的磁场环境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象具有磁海湾结构这样的活动区,似乎更容易产生耀斑。 5. 该活动区色球磁场位形,较光球磁场位形复杂,主要表现在:色球的纵场出现了一些磁弧岛结构,其原因可能是光球之上的磁力线高度剪切区及扭绞所致。0411  相似文献   

3.
史忠先 《天文学报》1996,37(1):43-50,T003
在一些活动区中,耀斑与光球层磁对消的密切关系,已被观测确认,磁对消先于耀斑几小时到一天,此时,色球视向速度场呈现特定的式样,即在磁环拓扑界面上,出现紫移窄带,而耀斑亮块均落在拓扑界面两边的红移区,这一观测事实支持磁对消为低层大气的磁重联,并证实这种重联与日冕中的能量快速释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印春霖  唐玉华 《天文学报》1996,37(2):181-186,T001
本文用数据方法分析了紫金山天文台色球望远镜观测的1996年3月24日3B级双带主资料,结果表明:由于新浮磁流改变背景磁场,光球剪切运动引起暗条圆柱轴向磁力线扭转而使暗条电流增加,致使暗条整体力学平衡破坏,驱动暗条向上运动。并对暗条上升运动与耀斑爆发的物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发生于2545MHZ和2645MHZ频率上的一次与白光耀斑共生的微波射电大爆发,该爆发有很高的峰值流量,很高的偏振和很复杂的偏振状态的变化,同时该爆发的第一主峰期间同时观测到色球层白光耀斑连续辐射,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这次射电爆发与色球白光耀斑的时间演化关系及射电爆发在主峰期间偏期间偏振状态急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协珍 《天文学报》1996,37(1):51-59,T001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太阳光谱仪缝前附属Daystar滤光器拍摄的,发生在NOAA5395活动区中的三个耀斑的Hα单色光资料,对比北京天文台怀柔观测站取得的光球磁场资料,研究耀斑产生位置与光球磁场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50个耀斑亮核中,有38个位于新浮磁流区附近,另有少数亮核出现在磁对消区;(2)耀斑亮核多集中在横场方向交叉,剪切角大的复杂磁区,耀斑后多数区域磁场结构简化;(3)耀斑  相似文献   

7.
用我国第一台高分辨光球——色球望远镜所取得的AR4811的高空间分辨(≤1″)的黑子和Hα色球照相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的精细结构的演化特征及有关耀斑活动。指出:(1)和当地原有磁场极性相同的新磁流的浮现在黑子群演化过程中起着阶段性的重要作用,但对活动区耀斑活动贡献不大。(2)有关暗条的各种频繁活动是当地耀斑的一种先兆。(3)活动区中相反极性磁场的相互挤压、剪切和旋转同时存在,是一个2B/M1.3级等一系列耀斑可能的储能机制。而与当地原有磁场极性相反的磁流环的浮现,是2B/M1.3级耀斑的可能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  相似文献   

9.
白光耀斑是第22周太阳活动峰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扼要地探讨了白光耀斑的研究近况,针对目前尚未解决的白光耀斑连续发射起源问题,提出了色球凝聚可能对应产生白光连续辐射增强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利用色球Hα线心像、TRACEUV和SOHO/EITEUV单色像、SOHO/LASCO白光日冕观测、SOHO/MDI光球磁图以及Nobeyama射电观测,对2004年1月8日日面边缘δ位形黑子群AR10537内发生的一个M1.3耀斑及相关的CME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该耀斑除了位于反极性磁场区域、覆盖部分黑子半影的两个主耀斑带外,还伴随有一个明显的远距离耀斑带,这表明有扰动能量沿大尺度日冕结构从耀斑源区向外传播。这一远区增亮处随后有EITdimming出现,表明色球蒸发导致的物质损失可能是产生日冕dimming的重要因素。另外,位于远距离耀斑带南面的一个大宁静暗条在耀斑发生后有部分消失,这可能与该耀斑导致的大尺度日冕磁场重构有关。该耀斑爆发与LASCO观测到的一个快速partialhaloCME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极可能是相同磁场过程在日冕的不同表现,故我们将此耀斑及与之伴随的日冕dimming认证为这一CME的日面源区。  相似文献   

11.
Rieger  E 甘为群 《天文学报》1993,34(4):430-435
本文收集了SMM运行期间(1980.2-1989.11)与地面观测相对应的太阳白光耀斑HXRBS和GRS观测资料,就白光耀斑与硬X-射线发射及伽玛射线发射之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白光耀斑与伽玛射线发射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白光耀斑也并非全具有强硬X-射线发射,对那些只具有对较弱的硬X-射线发射的白光耀斑,我们发现低能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驱动连续发射,因而它们可能起源于色球,而对那些具  相似文献   

12.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生耀斑与感生耀斑之间往往有耀斑环相连。此外,本文还从演化特征出发分析了耀斑爆发前活动区等离子体的宏观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云南天文台太阳色球H_α和相应的光球黑子观测以及磁场测量,并结合有关X—ray资料等,对1981年4月1日日面4N大耀斑进行了部份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该耀斑为环系;光球浮现磁流和黑子扭曲、挤压和剪切运动是触发该耀斑的直接原因。而活动的黑子光桥又是浮现磁流的一种重要标志;耀斑环或带与磁场位形密切相关;耀斑后在运动空间原位置处光球又浮现出部份磁流;卵形暗条内预示能爆发大耀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南京大学太阳塔1991年10月24日用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高时间分辨率(5s)的一个2N/X2.1级白光耀斑光谱.对耀斑谱线轮廓、连续发射强度、X射线和射电爆发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该耀斑属Ⅰ类白光耀斑,具有如下特征:(1)在白光耀斑的脉冲相期间,各波段光谱线心强度、连续辐射、谱线半宽以及线翼红不对称性与硬X射线高能波段的爆发同时达到极大;(2)H_a谱线在连续发射极大时半宽达10A,且呈现强烈的线心反转,H_β和H_γ线心亦有反转;(3)所拍摄的5条谱线都有明显的红不对称性,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根据上述结果,本文用电子束轰击、色球蒸发和色球压缩区对该耀斑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动力学机制作了定性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利用色球Ha单色像、TRACE和SOHO/EITEUV单色像、SOH0/LASCO白光日冕观测及SOH0/MDI光球磁图,对2003年8月25日日面AR0442边界上2个暗条爆发的不同动力学行为及与之相关的耀斑、耀斑后环和CME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个暗条的激活态和爆发过程有明显不同:暗条F1先变粗变黑,出现明显分叉,然后表现为whiplike爆发;而暗条F2一部分先消失,其余部分出现水平的轴向运动,最后F2整体爆发。(2)2个暗条的爆发机制是不同的:F1的爆发可能与新浮磁流密切相关,而F2的爆发与F1爆发产生的双带耀斑的分离运动和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甘为群 《天文学报》1997,38(4):394-396
白光耀斑研究近年来获得较大进展,对其连续发射起源机制目前流行三种解释.一是耀斑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色球凝聚[1-3],二是非热粒子注入大气致氢原子非热激发和电离[4-6],三是色球强加热所引起的对大气深层的辐射反加热[7].这三类解释具有一个共性,即除了自身直接对连续谱  相似文献   

17.
方成  丁明德 《天文学进展》1994,12(2):100-11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太阳和恒星白光耀斑研究的最新进展。文中着重讨论了两类白光耀斑的光谱特征,白光耀斑的大气模型,以及白光耀斑大气的加热机制等问题,并对恒星白光耀斑同太阳白光耀斑作了某些比较。  相似文献   

18.
鉴于预报太阳耀斑的重要性和难度,我们在文中介绍了怎样用太阳色球望远镜观测太阳色球层的耀斑先兆( 现象) ,并且根据太阳活动特点和十几年的观察经验及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出太阳色球耀斑将要产生的大概时间,大致规模及耀斑在日面上的可能位置。通过第22 周峰年资料验证,准确率可达70 % 。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发生于2545MHz和2645MHz频率上的一次与白光耀斑共生的微波射电大爆发。该爆发有很高的峰值流量,很高的偏振度和很复杂的偏振状态的变化.同时该爆发的第一主峰期间同时观测到色球层白光耀斑连续辐射。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这次射电爆发与色球白光耀斑的时间演化关系及射电爆发在主峰期间偏振状态急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74年10月11日耀斑的光谱分析表明,连续发射和微波爆发几乎同时达到极大。在连续辐射极大时刻出现了高项巴耳末发射线和微弱的巴耳末跳跃,所有这些说明这个耀斑是I型白光耀斑。我们发现,在这个耀斑连续发射的极大时刻,CaIIK线的K1处强度大大增强,约达到连续辐射强度的一半,对应的辐射温度达到5716K。这个反常增强的持续时间小于4分钟。现有的半经验模型似不能给出这样的结果。色球压缩区也不能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