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邢台、海城、唐山3大地震序列每年最大震级资料,展示了3者的起伏特点及其在给定时间计算新一年度最大震级的办法,同时也探讨了超限值与大区强震发生时间的随属关系及其对中期大形势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1920年2月,M=8.5)、古浪(1927年5月,M=8.0)和昌马(1932年12月,M=7.6)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16-44a发生;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水力学的观点分析了新丰江水库区水力扩散与诱发地震活动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新丰江水库区水力扩散与诱发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最后用地震面积扩展法分析讨论了新丰江水库区水力扩散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大地震的发展趋势。指出新丰江库区基底断裂网络是影响其水力扩散与诱发地震活动最决定的因素,也是形成新丰江水库区水力扩散与诱发地震活动时空特,点最主要的原因,并提出6.1级主震发生一年半以后,水力扩散诱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1993年3月20日拉孜、昂仁间6.6级地震等震级重新进行了校定并探讨其发震构造。通过对笔者近十年在青藏高原地震地质工作的总结,对西藏最新南北向地震构造带的成生、活动性及其最大地震潜在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肖承邺 《山西地震》1995,(3):159-162
根据大量历史记载探讨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次生灾害的教训,以地震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大震救灾的经验,用震源力学观点研究了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邢台,海城,唐山3大地震序列每年最大震级资料,展示了3者的起伏特点及其以给定时间计算新一年度最大震级的办法,同时也探讨了超限值与大区强震发生时间的随属关系及其对中期大形势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德富  黎令仪 《地震》1996,16(1):53-58
文中分析了云南省M≥5.5强震活动的时空结构,发现7级以上大地震不仅在空间上有序,而且在“时间”上以其历经的强震数目为序按律发生,显示出构造地震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其行为具有自律性。利用自律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在不同区域演进阶段的差异,探讨了在实际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安欧 《地震研究》1996,19(1):34-41
在红河断裂带测区,据30km深残余和现今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的分布、断裂带的倾角、岩石综合抗剪强度实验和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裂面烧结再断机制”,划分出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段,计算了其上限震级,提出了判定各区段发生大地震危险性的安全系数。据测区受力方式与地球自转状态的关系,及有利于断裂带活动面发生大地震的地球自转状态出现的时间,预测了区内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9.
刘巍  安卫平 《山西地震》1995,(3):107-112
本文叙述了1695年临汾大震前的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这次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指出16 ̄17世纪是华北强震活动的全盛时期,而山西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后期,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中的最后一个,其孕育过程处在华北强震活动由“密集”转为“平静”的转折时期,认为1642年平陆6级地震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0.
1695年临汾地震震害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临汾盆地新构造、地表土质和地貌状况等影响震害的因素,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造成地处临汾盆地平原区的临汾、襄汾、洪洞和赵城4县的建筑物的破坏,人口死亡数字及死亡率,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场地因素,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震害的影响及城市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琼中台短周期垂直向P波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1994年12月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震源特征,并对震情趋势作出估计。研究表明,北部湾地震的余震应力降和介质QP值分别为3.65×105Pa和285,在震区附近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在东方小震群区,测定的应力降和介质QP值分别为1.65×105Pa和266,符合小震群震源特征;在琼东北地区,应力降不高,QP值为190;海南岛东南的陵水及其海域应力降也不高,QP值为480。这两个地区均存在着孕育较大地震的介质条件,特别是琼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1920年2月,M=8.5)、古浪(1927年5月,M=8.0)和昌马(1932年12月,M=7.6)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16~44a发生;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红河断裂带测区,据30km深残余和现今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的分布、断裂带的倾角、岩石综合抗剪强度实验和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裂面烧结再断机制”,划分出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段,计算了其上限震级,提出了判定各区段发生大地震危险性的安全系数。据测区受力方式与地球自转状态的关系,及有利于断裂带活动而发生大地震的地球自转状态出现的时间,预测了区内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震区九次7.0级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区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如动物行为异常、地下水和温泉变化等的性质,是根据与日本某些大地震有关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刘祖荫 《中国地震》1996,12(1):75-82
本文根据大地震前包含异常活动时段的地震序列全过程可以看作是非齐次泊松过程的理论,详细研究了1988年11月澜沧-耿马大地震前(1980.1-1988.10)澜沧到腾冲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是西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地震。本文就这次地震史料的发掘及其可靠性怍了论述,并对发震时间、地点进行了考订,在此基础上对其强度的判定进行了讨论。这次大地震的存在对认识西藏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构造带不同部位大地震特征,以及大陆构造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工程地震研究、西藏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次地震的孕育过程由震源自身的演化过程和所受外界影响 2种因素决定。地震活动的复杂性主要由地震断层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在这种作用下地震孕育过程发生复杂变化引起。本文在摩擦状态 -速率依从理论和断层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上 ,将地震看作是摩擦失稳现象 ,建立地震孕育及其活动特征的物理模型 ,研究地震触发现象和地震强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力学机制。1 大地震触发区域地震活动及其力学机制研究  美国兰德斯地震后诱发的距震中远达1 2 50 km的 1 4个区域出现的地震活动增强 ,被称为是大地震触发小地震的首次证据。本文对1 995年 1月 1 7日…  相似文献   

19.
探索地震预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大地震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的,大地震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发生的,据此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Ms8.1大震,是对本文论点的一次较好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丁鉴海  张国民 《地震》1996,16(1):9-16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资料,探索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标志和动态监视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大地震前月相效应的变化;区域地震活动和前兆场时空演变特征;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群体的空间转移;大区域前兆场短期动态突变;大地震发生后大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追踪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区域应力场的动态监视,对开展地震形势预测,提供大地震发生的有利背景乃至地震的中短期预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