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红河断裂带测区,据30km深残余和现今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的分布、断裂带的倾角、岩石综合抗剪强度实验和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裂面烧结再断机制”,划分出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段,计算了其上限震级,提出了判定各区段发生大地震危险性的安全系数。据测区受力方式与地球自转状态的关系,及有利于断裂带活动而发生大地震的地球自转状态出现的时间,预测了区内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中国西部的大地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与中国地震活动强度大的西部地区1900年以来的大地震的关系,所考察的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南部及陕西的西部。结果表明,该地区M≥7.5的大地震发生的当年及前一年,地球自转速率往往处于相对加快的状态,这个特点在M≥8.0的特大地震的发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结果还显示,当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变化处于转折期时,该地区大地震的频次明显增加。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大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变化具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及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分析了1900年至1996年发生于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5.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 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 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云  张济世 《高原地震》2008,20(4):27-31
对1811-2008年近200年来全球地震活动与月相、日地距离、地球自转速度这三个天文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月相不论与全球地震还是全球大地震之间似乎无统计关系,全球地震的发生与日地距离似乎无统计关系。本文还进一步对全球M≥7.5的大地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M≥7.5的大地震与地球处于近日点似乎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太明显。全球除了8.0〉M≥7.0的地震基本上符合发震的自然概率外,在M≥9.0、9.0〉M≥8.0、6.0〉M≥5.0、4.0〉M≥3.0这些震级段地震发生的机率在地球自转减速期比较小,在地球自转加速期发生的机率比较大,似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全球地震活动有一定的促发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的大地震都发生在俯冲带,因为在俯冲带中,一个构造板块在另一个之下滑动.但是,俯冲区的哪些地方最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底断裂带与俯冲带的交叠区域发生大地震的风险高于其他区域.该项研究成果于2012年12月发表在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的开放获取期刊Solid Earth上.  相似文献   

8.
应用小波变换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方法(小波-LSSVM)预测华南地震区年度最大地震。先用小波变换将地震序列分解成不同尺度水平(频率段)的子序列,再用LSSVM方法分别对各子序列建模预测,最后重构各子序列的预测结果并得到最终预测结果。经与周期图方法和LSSVM预测方法比较研究表明:模型输入量中包含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小波-LSSVM方法预测效果很好,可以用于华南地区年度最大地震预测研究,且地球自转变化与华南地震时间序列的低频部分(趋势)和高频部分(短期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互不相同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区域网观测资料,解算川滇地区1999—2007年、2009—2011年相对欧亚板块的水平速度场,并借助连续应变模型获得了川滇地区应变率场。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得到:(1)水平相对运动与主应变场分布反映出在巴彦喀拉地块的东向推挤与华南地块的强烈阻挡下,龙门山断裂带长期的应力应变积累并突然释放导致了汶川大地震的发生;(2)发生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在地震前应变量值并不显著,处于应变亏损状态,应变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与北边界;(3)大地震的发生导致震源区及其周边应力应变剧烈调整,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显示出明显的应变增强态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3年芦山7.0地震发生前的应变背景累积信息。  相似文献   

10.
小江断裂带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古地震和历史地震资料、综合断裂活动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表明,位于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小江断裂带存在地震空区与潜在的强震危险。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发生2008年汶川8.0级巨震不到两年,其南边界的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在2010年发生了玉树7.1级大地震,使与该地块相连的小江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更受关注。断层滑动速率是评估未来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但获取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郭恒祖 《内陆地震》1991,5(3):267-271
中国西部及周邻地区大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一定关系,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加速期关系更为密切。中国西部及其邻区76%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相对加速期。本文通过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对帕米尔-杭爱山地区本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地震危险性作了趋势性估计。  相似文献   

12.
考查了1962~2010年间华北地区和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变化的统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华北地区所有的强震(MS≥6.0)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期及其后半年时间内,并且63%的地震都发生在上升期开始4年之后。江苏及其邻区11次中强震(MS≥5. 2)中有10次发生在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期及其后半年时间内,并且64%的地震都发生在上升期开始后的3年10个月后。  相似文献   

13.
杨云  田韬  冯志生 《华南地震》2011,31(1):92-97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自转数据,分析了两者对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的影响.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活动下降段及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和转折段有利于该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且在太阳黑子活动的下降时间内,每一个地球自转加速度的转折都会使得该地区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另外,从幅相法统计以及太阳黑子活动预测数据来看,2012年2月以后江苏及邻区的...  相似文献   

14.
东亚大陆大地震的活动带走向、活动方式、震源主压应力方向、总迁移方向,沿纬度的分布和发震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成因联系。本文从地球自转加速、减速、匀速的变化趋势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资料分析,证明地球速率变化是东亚大陆地震的基本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5.
刘鸣  付碧宏  董彦芳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174-4186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实皆断裂带和红河断裂系之间滇缅地块发生了一系列MS5.5以上中强地震,该地区未来是否可能发生MS7.0以上大地震的危险性,十分令人关注.本研究以滇缅地块内部最长的NE向走滑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为例,结合遥感图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1∶20万地质图,对断裂带附近的水系系统拐弯地貌特征和大型地质体单元位错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并根据这些断裂带左旋走滑起始年代(5 Ma),推算其长期走滑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NE向断裂带自上新世以来,具有2mm·a-1的长期走滑速率;此外,根据发生在断裂带上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地震、大震复发周期和区内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分析发现,沿这些NE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未来具有MS7.0以上大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地球运动的超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超非线性速度理论,研究了地球的自转状态,得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沿半径方向有突变和减小,并由此计算了地壳相对于地核的角速度差值,算得赤道表面每年西移1.75cm,符合已报道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7.
岛弧-海沟地区浅源强震分布和地球自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初步研究了全球某些岛弧海沟构造系统中浅源强震的震中位置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相关关系(简称ER关系)。汤加-克马德克、印尼爪哇、日本和阿拉斯加-阿留申等的岛弧海沟地段的ER关系表明,在海沟及其附近的重力负异常地区内,地震多在地球自转加快的年份中发生;而在岛弧及其附近的重力正异常地区内,地震主要发生在自转相对减慢的年份中。这种特征可能不仅和海洋与大陆板块汇聚边界的岛弧海沟上的基本应力状态有关,而且与自转速率不均匀产生的附加应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晶  祝意青  武艳强  张希  杨国华 《地震》2018,38(1):1-16
应用GPS、 水准、 重力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 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 重力场变化形态, 分析主要活动断裂带应变积累状态, 识别强闭锁、 高应变积累段, 结合大震对区域应变积累的影响, 估计未来10年尺度中国大陆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9.
川南马边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最近34a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空间分布,结合历史强震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川南马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活动习性,并初步判别出了潜在的强震危险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马边地区的b值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反映了该区域不同断裂带与断裂段应力积累水平的差异;2)马边-盐津断裂带上存在3个尺度不等的异常低b值区,它们可能是该断裂带上的相对高应力区(或凹凸体),其中位于马边北、沐川西部利店镇附近的凹凸体与位于该断裂带南端盐津附近的凹凸体可能是马边地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场所,而位于绥江南的小尺度凹凸体有可能是潜在强震的发生地点;3)存在于龙泉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凹凸体将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场所;4)金口河-美姑断裂上位于汉源县皇木镇与峨眉山市龙池镇之间的凹凸体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宏观预测全球火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地球运动或形成全球性受力状态的天然力为地球动力,包括地心引力(重力)、地球等速自转力、地球公转变速惯性力和星际引力(增量)4种力。(1)重力即地心引力。地球自转前的地心引力为原始重力P_0,地球自转后的地心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