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珠江河口演变的基本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潮汐河口定义和珠江河口区的范围 萨莫依洛夫(1952)称海洋潮汐影响到的河段为河口区,并根据海洋情势和河流情势在区内各段的优势把河口区分为口外海滨、河流河口段(或三角洲)和河流近  相似文献   

2.
河口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通道,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急剧增加,导致河口、海湾及其周边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发生。本文选取了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我国东南强潮型的九龙江河口,利用粪甾醇有机标志物手段开展河口环境粪类污染示踪研究,探讨九龙江河口区粪类污染物(“源”)进入河流后的入海行为(“到”),揭示粪类有机质在近河口海域时空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汇”)。研究发现,不同季节的河口径流过程和潮汐作用影响粪类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潮汐过程对中上游河口区水体环境中粪甾醇的赋存影响较大,呈现高潮低浓度而低潮高浓度的潮周期变化特征;河口区粪甾醇在陆-海输运过程的赋存特征还受控于最大浑浊带复杂的水体和沉积动力过程,对粪类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作用;研究还通过对比人为源贡献主导的氨氮等河流输入的营养盐说明粪甾醇在河口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类型与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6-2002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36个断面的地形实测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运用动力地貌学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形态及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可分为建设型、破坏型和稳定型三种基本类型。建设型海岸分布于行水河口,等深线向海推进的距离取决于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动力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两者之间的对比;破坏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停止行河不久的废弃河口附近,剖面侵蚀深度与海洋动力条件尤其是潮流流速大小密切相关;而稳定型海岸主要分布于长时间不行河的湾湾沟口附近和广利河以南岸段,前者受河海动力因素影响较小,而后者主要与莱州湾潮流流场有关。  相似文献   

4.
入海河口是河流向海洋过渡的区域,作为海岸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基于岸线形态的海岸地貌学指标与众多河口参数具有密切的联系与影响,而以地形节点作为河-海划界方案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河流中心线上某点处,定义河流宽度(B)和沿河流中心线到口门处距离(L)的B=f(L)函数来实现河-海划界的定量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河口使用该函数曲线寻找地形节点进行河-海划界。结果表明:沙坝或堵塞型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0之间;河道状河口及河网状三角洲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1.2之间;河口湾型河口的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6~1.5之间;喇叭形三角洲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1.3~4.5之间;鸟足状三角洲和扇形三角洲的入海河口段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0.2之间,建议以口门处作为地形节点。应用此方法对我国大陆入海河流进行河-海划界,并进行中国大陆河口岸线长度量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河口是河流系统与海洋系统之间的界面,它首先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物质界面。河流水体与海洋水体间最大的物质差异是盐分,因此,采用盐度作为河口界面的界定标准,将河口界面界定为盐度为0.5~30的由冲淡水控制的河口中心区域。在此基础上应用界面理论,分析了河口的渗透性和防御性及其动力、沉积、生物与地貌响应。借鉴Gilbert三角洲的动力分类方法,将河口界面按动力结构分为径流优势型、潮汐优势型、波浪优势型及其过渡类型。每一种河口界面又可细分为动力、沉积、地貌及生态等次一级界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磨刀门、蕉门河口等径流优势型河口界面主要承担泄洪任务,而虎门、崖门等潮汐优势型河口界面在纳潮能力上更有优势,其间通过河道支汊相互沟通和联系,形成了珠江河口界面的多层次结构。河口界面动力的复杂性,构成了河口界面形态和功能的复杂性。这些功能包括开发利用功能、生态功能、防洪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河口管理的最高目标是河口的永续健康、结构和功能彼此协调,保持河口界面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河口界面的复杂性对河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河口管理内容的综合性、问题的复杂性和管理效应的长周期性。针对珠江河口生境退化、海岸侵蚀、污染严重、咸潮活动加剧和口门淤积造成排水不畅等诸多问题,以及河口无序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混乱、公众参与少的管理现状,结合珠江河口界面整体、动态、彼此联系的特点,提出珠江河口管理"科学、和谐、安全和预警"的管理理念,由行政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切实做好珠江河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管理界线的现状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界河海相互关系非常密切.河海交互的河口海域,既不可同于一般典型河流,也不同于一般典型海洋.河口地区有着自身特有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特殊的现象和规律,不仅使许多河流研究者痴迷,也使许多海洋学家难以释怀.引发长江口河海划界之事或之争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缘于河口选划海洋倾倒区,确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在河口区适用的地理范围.1993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颂布<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出现了执行该规定的适用地理范围问题的不同意见,再次引发长江口河海划界之争.2001年12月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虽然涵盖了长江口,但由于水务和海洋部门在长江口海域使用管理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了上海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推进.2002年1月1日<海域管理法>施行后,长江口河海之争峰烟越燃越旺,直至现在,这一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管理长江口海域的政府部门众多,它们在长江口海域的工作界线不同,对长江口海域的认识也很难统一意见.河口区是河海相互作用的交汇区,很难按照自然属性在河口区划出一条河海分界线,从自然科学研究角度出发也无必要划定一条河海分界线.就海洋与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衔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首先是解决河海划界问题的3条基本原则: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重和考虑历史与现状,不纠缠细节,不排斥对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建立海洋与水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以"非排他性原则"作好长江口海域权属管理的职能分工、协同配合与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河海划界问题的3点办法.有关河口海域管理问题,要解决好不同部门管理上的地理范围重叠交叉和法律关系上的职能各有分工、不能相互取代、互相排斥的问题,在管理地理范围有交叉重叠的河口海域时,各自依法履行职责,共同监督管理.有关海岸带滩涂的管理问题,应以海岸线为界,在城市化地区应以一线海堤为界,海岸线或一线海堤以下滩涂的开发利用,纳入海域使用管理;海岸线以上的高滩涂,按地方滩涂管理条例进行管理.有关长江河口区的海域使用管理问题,海洋和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法律和各自的职责,共同监督管理,并对管理的具体做法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河口三角洲逐渐向海洋伸展时,必定会对河口附近的海洋进行改造,从而改变口外海滨某些海洋要素,据此可作为河海界线的判断标准,即在常态状况下,某些要素的改变,是否已经改变了口外海滨本来的属性,如果已经改变,应界定为河流,如仍以海洋属性(包括动力、海水理化性质、沉积、地形等)为主,则仍界定为海洋.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相互连接的枢纽地带,在这里主要动力有径流(河流属性)、潮汐、海流和波浪(海洋属性)等.在它们的作用下,通过泥沙运移,塑造各种地貌形态,反过来,地貌形态又改变了水动力的属性.从河口地貌学的角度,河口可以分为3部分,即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近口段是在原来的口外海滨或河口段,经历三角洲外伸,沙洲并岸,河槽束狭,河槽成型、加深等阶段,逐渐形成的.从近口段的演化过程看出,该段属于河流.口外海滨段虽然受到河流影响,但是其仍然表现为海洋属性,因此,属于海洋无可置疑.河口段介于近口段和口外海滨段之间,该区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作用而造成自然要素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表现在河口形态,底床形态,潮汐特征,水团(盐度、絮凝体)、浊度及沉积物特性等方面.河口形态的变化比较直观.潮波从外海传入河口口门后,因受到地形的影响而改变,包括潮汐性质、潮差,甚至变形破碎形成涌潮.所以在河海界线上,潮波变形造成的最大潮差、最大流速、乃至潮波破碎形成涌潮的位置具有一定意义.河口段存在最大浊度带,其内界与最大絮凝体位置相当.根据我国现行定义的海陆界线为平均大潮高潮位线,从平面上看河海界线时,沉积相是一个重要指标,即只有出现三角洲平原相时,才说明河口对海洋改造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区由于其水环境中物理、化学、地质及生物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其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开阔海洋相比有很大差异。过去的研究集中在对河口化学元素的测量。分析及其与河流之间的对比上,并由此产生了一批突出的成果,提出了一些描述河口生态-地球化学系统的理论,然而。关于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的模式研究至今仍相当薄弱。  相似文献   

9.
河口区海域是河川径流与海水交汇混合的地带,水环境各要素的变化相当复杂,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河口水的盐度因径流量的变化和潮汐的作用而具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丰富的有机碎屑和各种营养物质随着河川径流不断地汇入河口水域,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河口海域成为不同营养级生物生产过程极其强盛的区域;同时,大量有机碎屑和生物尸体的存在也使得河口海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异常活跃。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注入河口水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多,对河口生态系统形成了与日俱增的威胁和冲击。海河口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尽管近年来,对区域性海洋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陈騳、钱振儒等, 1982 ;张景镛、李士荣等, 1984; Ishida, Y. & H. Kadota,. 1974; Austin, B.& S. Garges et al., 1979; Simida, U., N. Taga et al., 1980; Sugita, H., H. Tanami et al., 1981; Simida, U., K. Tsukamoto et al., 1982; Sugahara, L, L. C. Lim et al., 1984),但是有关河口水域海洋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及其菌群组成特点的调查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尚未见到。 调查了解海河口区有机污染水域中海洋异养细菌的分布规律和菌群的组成特点,不仅有助于阐明富营养化与海洋微生物间的关系,而且对于河口生态系统的深人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1996年汛前实施清8改汊工程后,河口区的冲淤发生了变化。据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清水沟滨海区固定断面测深资料的分析表明:新河口区总体上出现淤积,老河口区在总体上发生侵蚀。通过区域泥沙净冲淤量与入海沙量相关分析计算表明:新河口区的淤积速率与入海沙量呈正相关,老河口区的侵蚀速率与入海沙量互不相关。其原因在于:前者位于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能得到河流输沙的充足补给,属河流动力为主的河控型海岸;后者远离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得不到河流输沙的补给,属海洋动力为主的海控型海岸。  相似文献   

11.
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是营养盐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2016年8月对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含量,并研究了营养盐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中的营养盐在西部近岸地区含量较高,而在离海岸线较远的开阔海域含量较低,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说明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贡献较为明显。水体中营养盐主要是以无机态为主,无机氮和无机磷分别占到总氮和总磷的76.65%和76.46%。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表现出和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形态主要以有机氮为主,无机磷的含量也仅占到30.42%。这说明夏季渤海湾水体中氮、磷营养盐主要由水中有机体通过同化作用将无机态营养盐合成为有机态营养盐进入沉积物,渤海湾西北海域的富营养化过程是水体中营养盐向沉积物迁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A Classification of Hypersaline Waters, Based on Trophic Criteria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F. D. Por 《Marine Ecology》1980,1(2):121-131
Abstract. A classification of hypersaline water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od chain structure of their biota. Four steps of increasing salinity and respective shortening of the food-chains are recognized, respectively named: alpha-, beta-, gamma- and delta-hypersaline waters.
Some general aspects, dealing with cosmopolitism of the biota, production, competition and benthic ecology in hypersaline waters are discussed.
The relevance of ecological studies in hypersaline waters to theoretical ecology and to the new technological uses of saline waters is briefly mentioned.  相似文献   

13.
14.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GBR) are hypersaline (salinity ∼37) during the dry season as a result of evaporation greatly exceeding rainfall, of shallow waters, and of the presence of numerous bays along the coast preventing rapid flushing. These hypersaline waters are not flushed out by salinity-driven baroclinic currents because these waters are vertically well-mixed. Instead these waters are transported by a longshore residual current and thus form a coastal boundary layer of hypersaline waters. As a result the hypersalinity distribution is 2-D with both cross-shelf and longshore gradients of salinity. The cross-shelf gradients are largely controlled by turbulent diffusion, while the longshore gradien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residual currents that transport hypersaline waters longshore south war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the GBR. Because every bay supplies hypersaline waters, the width of the coastal hypersaline layer increases southwards. Steady state is reached in about 100 days, which is the typical duration of the dry season. The dynamics of the GBR hypersaline coastal boundary layer thus differ from the classical inverse hypersaline systems, e.g. in Saloum River Estuary, Laguna San Ignacio, Mission Bay, Tomales Bay, San Diego Bay, Hervey Bay, Shark Bay, Coorong Coast Lagoon, Spencer Gulf, Gulf of California and many others where the salinity gradient is mainly 1-D with a dominant along-channel salinity gradient.  相似文献   

15.
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并阐述其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同时指出本海区存在4种生态类群,但以高温高盐类群起支配作用.此外,夏、冬两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有显着的差别,7和12月的均值分别为0.63个/m3和1.22个/m3,而就丰度的水平分布而言,表现出东海南部大于台湾以东海域的分布格局,并在海区的东北部形成数量密集区.同时,还着重阐述本海区的群落结构,本区虽存在3种生态群落,但以外海群落占据绝大部分海域,尤其应指出的是,钓鱼岛邻近海域与台湾北部和东部水域同属于外海群落.最后,分析了由于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导致群落生境地理位置的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温跃层判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佳佳  陈永利  王凡 《海洋科学》2008,32(12):17-24
根据东海以及南海东北部多组资料,探讨了拟阶梯函数法和垂向梯度法在浅海区(水深〈200m)、陆架坡折海域(水深在200m左右)和深水开阔海区(水深〉200m)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温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比分析表明:在浅海区,两种方法结果比较一致,特别对某些垂直温度梯度较弱的曲线,拟阶梯函数法和实际水文廓线符合更好。陆架坡折海域,垂向梯度法对于温度梯度相对较弱的跃层刻画不好,而拟阶梯函数法可以对较弱温跃层进行判定,与实际垂直水文结构一致。深水开阔区域,垂向梯度法所得温跃层特征量与实际符合较好,而拟阶梯函数法获得的温跃层强度偏大。因此,对本研究海域来说,当水深≤200m时,采用拟阶梯函数法,当水深〉200m时采用垂向梯度法,最小判定标准统一采用0.05℃/m,可以有效避免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不连续问题,与实际水文廓线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种半分析算法的水体吸收系数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42组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获得的遥感反射率、水体各组分吸收系数的实测数据,对QAA(Quasi-Analytical Algorithm)和GSM(Garver-Siegel-Maritorena)算法在寡营养的南海和富营养的福建沿岸两种不同类型水体的吸收系数反演进行了检验。以水样测量值为参考,两种算法在本研究水体中的反演成效与他人在其它水域的研究结果相当。QAA算法在南海的反演成效高于福建沿岸水体。对于443 nm的总吸收系数(a443 ),南海的对数均方根误差(RMSE )为0.046,平均相对误差为7.9%,对数平均偏差为0;福建沿岸水体的对数均方根误差(RMSE )为0.194,平均相对误差为30.6%,对数平均偏差为-0.167 。GSM算法在两类水体的反演成效类似,A443 之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南海分别为0.161和27.7%,福建沿岸分别为0.149和32.1%,但从A443的对数平均偏差值看,其在南海反演值低于实测值(对数平均偏差为-0.142 ),在福建沿岸则略呈高于实测值(对数平均偏差为0.016)。两种算法中的部分经验参数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是产生反演误差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反演精度,对算法中经验参数的更进一步区域化调整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南沙群岛海域船舶报的表层水温和波浪资料,分析了ElMino事件对该海域上述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该海域与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变化是同位相,而与赤道西太平洋呈反位相;(2)在ElNino年,南沙群岛海域海况恶劣,大浪频率增加;更以ElNino的次年为甚。文中对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今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渔民见过白海豚的比例越高;历史上(20~30a前),东山、汕头、甲子、汕尾和马宫等地沿海曾有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如今,在东山湾和汕头海域还有中华白海豚的出没.通过进一步的截线抽样法调查,证实了汕头海域还有白海豚的分布,东山湾还有渔民观察到白海豚,但尚待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收集2000—2018 年福建近岸海域224 次赤潮事件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 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7.3%和6.1%。2015—2018 年相对于2000—2004、2005—2009、2010—2014 年赤潮年均发现数量和面积有明显下降。赤潮发现月份和空间特征明显,5—6 月为高发期;宁德、福州、平潭、厦门、泉州海域是赤潮高发区;4 个时间段比较宁德和厦门海域年均发现赤潮数量下降明显,平潭海域略微下降,泉州海域增加。由甲藻门生物引发的赤潮数量、面积和损失均最高,诱发赤潮的生物类群存在南北差异,有毒赤潮占总赤潮数量的14.3%。根据提出的赤潮等级划分标准,福建近岸海域以小型赤潮为主。建议在宁德至平潭近岸海域、泉州近岸海域加强赤潮立体化监测系统的建设,5—6 月为监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