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山西三交区太原组含煤岩系中宇宙尘的发现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发现的太原组中的宇宙尘的表面显,微构造有皱纹构造、熔蚀构造、瘤状构造、碎裂构造和球粒构造5种,它们是铁质宇宙尘,确系地外星球物质,属于消融型宇宙尘。   相似文献   

2.
宇宙尘也称微陨石、陨砂、微玻璃陨石,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产的玻璃陨石称为雷公墨,其中也有微玻璃陨石,或称为显微熔融石。 宇宙尘最早是1872—1876年英国“挑战”号考察船在大洋底淤泥中发现的,Murray根据这些宇宙尘球粒表面构造特征与铁质陨石相似,认为它们是宇宙物质,称它们为宇宙球(Cosmic spherules)。但当时因技术条件所限,只是推测它们为地球外物质。后  相似文献   

3.
河北滦县、蓟县、北京十三陵三个地方的常州沟组宇宙尘是在人工重砂的重矿物中发现的,产在古老沉积岩地层中的砾岩和砂岩里,大部分是铁质宇宙尘,形态各异,表面构造多种多样,内部构造各有不同,具Fe—Ni金属,核与壳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匀匀,化学成分与深海宇宙尘相似。  相似文献   

4.
王吉jun  卓肇琨 《地质论评》1989,35(6):493-500
昌黎-阜新构造岩浆钼金成矿带,沿NE向断裂带分布有中生代花岗岩体27处,以重熔岩浆花岗岩为主,交代花岗岩次之,包括Ⅰ、A和S型三种花岗岩,分四期侵入,第三期花岗岩伴随有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其中的11个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体中发现有宇宙尘,可分为铁质空心球、铁质实心球和硅酸玻璃球状三种宇宙尘,组成矿物有磁铁矿、蔷薇辉石、石英、刚玉和锥纹石。花岗岩中宇宙尘的发现进一步证明该区花岗岩是壳源产物,而且这种源岩曾经出现在地表,接受宇宙降落物质,而后下沉重熔或交代改造生成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大吉山花岗岩中宇宙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吉山花岗岩人工重砂中的宇宙尘呈黑色,具强磁性,平均粒径为0.206mm,按形态可分为球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按成分可分为铁质和硅酸质两种类型。主要矿物有方铁矿、α-Fe、自然铜、钠长石和钾长石。主要组构类型有瘤状突起构造、喷气孔构造、“毛刺”构造、壳层构造、空腔构造、花边构造和脑纹状构造。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吉山宇宙尘是低氧逸度条件下高温淬火形成的非平衡结晶产物;(2)宇宙尘的来源与大吉山花岗岩的成因有密切联系,是花岗岩岩源层的残留物;(3)宇宙尘可以作为花岗岩成因指示物。  相似文献   

6.
张莓  侯弘 《西北地质科学》1989,(25):108-114
本文用电子探针、X光衍射和激光拉曼探针等方法发现了铁质宇宙尘腔体中的Si-O玻璃物质;对腔体和外壳基质中的两种不同玻璃物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据此探讨了本区宇宙尘的演化史,推论在地球形成早期的壳幔演化过程中,于高温条件下,曾发生过一定规模的不混溶作用,各种不混溶相物质冷凝后可形成初始地壳及一定的矿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电子探针、X光衍射和激光拉曼探针等方法发现了铁质宇宙尘腔体、中的Si-O玻璃物质;对腔体和外壳基质中的两种不同玻璃物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据此探讨了本区宇宙尘的演化史,推论在地球形成早期的壳幔演化过程中,于高温条件下,曾发生过一定规模的不混溶作用,各种不混溶相物质冷凝后可形成初始地壳及一定的矿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发现于锡铁山铅锌矿床中的磁性小球的化学成分、粒度、硬度、形貌、吸收系数、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磁性小球与前人所报道的其他地区的宇宙尘类似。根据它们的化学成分特征(表2、3、4、5)、方铁矿和磁铁矿构成的外壳和α-Fe内核,初步确定其为下古生代宇宙尘。  相似文献   

9.
西藏泽当地区的宇宙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宇宙尘也称微陨石、陨砂、微玻璃陨石,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产的玻璃陨石称为雷公墨,其中也有微玻璃陨石,或称为显微熔融石。 宇宙尘最早是1872—1876年英国“挑战”号考察船在大洋底淤泥中发现的,Murray根据这些宇宙尘球粒表面构造特征与铁质陨  相似文献   

10.
苏北宇宙尘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几年在苏北古老片麻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石英脉,硅化角砾岩,蚀变碎裂岩及第四纪砂砾层中,均发现了一种黑色具磁性的球粒。经形貌特征分析,结构构造鉴定及电镜扫描,x—射线纷晶分析,电子探针,中子活化分析,证明这种磁性球是铁质宇宙尘。但其元素丰度与铁陨石有某些差异。如Ni,Co含量低,贫缺贵金属Os,Ir而富Cu,As、Sb、W等元素。所以推测这种宇宙尘并非是铁陨石消融产物,而可能是流星体(慧星)的消融产物。文中从宇宙尘该区多种岩石中都有产出,探讨了宇宙尘参与地壳物质演化过程,以及演化后宇宙在种类上,数量上,成分上的变化。同时对宇宙尘的降落背景及在解决岩石成因上做了探讨。对其研究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地质记录中的微球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地层学杂志》2007,31(2):110-116
地质记录中的微球粒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宇宙尘、地外物体撞击成因微球粒、火山成因微球粒、生物成因微球粒、沉积作用微球粒和现代微球形飞灰等。宇宙尘含有丰富的宇宙物质,出现Fe、Ni核心和方铁矿等,具有宇宙尖晶石和宇宙不丰富的元素的亏损是判断宇宙尘的关键特征。撞击事件可以产生近源区的撞击熔融玻璃球和远源区的撞击汽云凝结球两类微球粒,常与其他撞击成因矿物伴生。火山微球粒是在低粘稠度的岩浆岩喷发形成的玻璃质火山灰中,有球形、液滴形和哑铃形的微颗粒。这三种成因的微球粒在各种地层中的赋存对于地层对比和地史事件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判断和研究不同的地质事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微球粒研究的主要对象。另外,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也可以产生大量微球形飞灰,这些飞灰经常包含非常复杂的表面纹饰和独特的化学组成,比如高的ZnO含量等。  相似文献   

12.
王志华  林文蔚 《地球化学》1998,27(5):465-474
在吉林省南部元古宇石英岩内发现磁性微球粒392枚,根据其产状,形貌及一般特征,微结构和化学组成表明为陨石消融型宇宙尘,由4亚4小类组成一个宇宙尘系列,(1)金属球粒;(2)纯铁球粒,(b)FCN型(天然不锈钢)球粒;(2)氧化物球粒(a)普通铁质宇宙尘(b)铬铁氧化物球粒;(3)玻璃质球粒;(4)氧化物-金属过渡型球粒,其母体要能是一分异的FCN型石-铁陨石质陨星体,核部为FCN合金,经消融分异作  相似文献   

13.
焦作矿区太原组宇宙尘的发现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宝勋  刘祖发 《地层学杂志》1991,15(2):148-149,T001
<正> 宇宙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有助于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和估计沉积速率等。1876年莫雷(Murray)描述宇宙尘微球粒以来,一些科学家也在深海沉积物中发现了这种磁性微球粒,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在高空中也收集到微球粒,证实了宇宙尘的存  相似文献   

14.
金石滩是大连地区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地,在玫瑰园景点的现代沉积物研究中,首次发现了铁质宇宙球粒,而且含量较多,在2.4 kg(<0.5 mm)的砂样中分离出18个宇宙球粒,其大小介于158~423μm,大多数宇宙球粒的表面具有典型的融熔-分凝构造,按其表面化学成分可分为:Fe质、Si-Al-Fe质、Cr-Fe质和Ti-Fe质等4种;笔者特别对其中的Ti-Fe质宇宙颗粒的成分及矿物演变进行了研究,认为宇宙球粒快速冷凝化学分异可在磁铁矿边缘形成钛磁铁矿;对大连、西藏泽当现代沉积物中、太平洋深海现代沉积物中,以及北京十三陵元古宙沉积岩中的宇宙球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在化学成分上虽有差别,但在颗粒大小和表面结构上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南海某钻孔晚第三纪和早第四纪的岩心中发现了大量具有磁性的小球体。初步研究表明,这些球粒的各种特性类似于叶连俊等1964年发现于十亿年前震旦系地层中的宇宙尘,也类似于彭汉昌等前不久发现于深海中的宇宙尘[2]。它们很可能是铁陨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碎裂熔融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6.
深海沉积物中硅质小球的稀土元素丰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宇宙尘的研究已成为宇宙化学和天文地质学界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领域。作者利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从深海沉积物中挑选出的硅质和玻璃质小球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和玻璃质小球主要属地外来的物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若干地区宇宙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增慧  陈克樵 《地球科学》1990,15(2):172-182,T003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南部元古宙宇宙尘的某些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南部元古宙宇宙尘的某些特征及其意义徐光荣梁宜林张林(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130021)林文蔚陈克樵梁细荣王安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长春科技大学,长春130026)关键词宇宙尘高铬特征共轭性吉林作者在吉林省南...  相似文献   

19.
Bulk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for 48 stony cosmic spherules (melted micrometeorites) collected from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using electron- and ion-microprobes. No clear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textures.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showed an extremely wide range from −28‰ to +93‰ in δ18O and from −21‰ to +13‰ in Δ17O. In δ18O-δ17O space, most samples (38 out of 48) plot close to the terrestrial fractionation line, but 7 samples plot along the carbonaceous chondrite anhydrous mineral (CCAM) line. Three samples plot well above the terrestrial fractionation line. One of these has a Δ17O of +13‰, the largest value ever found in solar system materials. One possible precursor for this spherule could be 16O-poor planetary material that is still unknown as a meteorite. The majority of the remaining spherules are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