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地质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等人在早期动物演化研究上又有重大突破性成果——在中国澄江发现棘皮动物始祖化石(图1),并结合以往半索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等重要发现,首次勾勒出了既包括现生主要类群、同时也包括多种重要绝灭类群在内的迄今最完整的后口动物演化谱系轮廓(图2)  相似文献   

2.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等人在早期动物演化研究上又有重大突破性成果——在中国澄江发现棘皮动物始祖化石(图1),并结合以往半索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等重要发现,首次勾勒出了既包括现生主要类群、同时也包括多种重要绝灭类群在内的迄今最完整的后口动物演化谱系轮廓(图2)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我国豫西晚前寒武系白草坪组中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蠕虫状后生动物实体化石:Ruyangia Cylindrica Hu et Meng,1989。化石产于砂岩表面浪成波痕之波谷中,圆筒状,已压扁,中空,可见长度4.5~9.5cm,直径4mm左右,虫体外壁具体环,环背间距1.5~2mm,虫体一端较大,具平行纵向边缘的纵纹,可能为头部;另一端渐尖,可能为尾部。与该实体化石伴生的有大量遗迹化石。已知白草坪组的时代超过1400Ma,因此,该实体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上后生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等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俄罗斯利用原子弹爆炸获得的长地震剖面资料和利用这些资料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不同构造带,如乌拉尔造山带、西伯利亚盆地、科拉半岛、图拉地台和巴仑支海等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曾获全国二、三、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东北作家蒋巍,涉足地学领域,写了一篇散文《我们都是"云南虫"》.一个非地学专业人员用优美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将深奥的地球、生物演化知识展现在读者面前,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来形容毫不为过. 例如早期的地球演化,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来自宇宙空间的大小天体雨点般撞到地球上来,在当时十分薄弱的地壳上砸出大大小小的窟窿,整个地球为之震撼;同时滚滚岩浆不断从地壳下喷溢出来,火山咆哮,烟尘滚滚,裂焰熊熊,山崩地裂.  相似文献   

7.
化石是地球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对于研究古地理、古环境 ,研究各种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地球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辽宁化石,特别是辽西中生代化石,正处在生物进化的关键时期——恐龙还没有灭绝,鸟类和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哺乳类动物正在进行早期演化,这些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石化成化石。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鸟类起源是古生物学界的四大难题之一。 1861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首次发现了始祖鸟化石, 100多年来,鸟类起…  相似文献   

8.
日前,记者从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获悉,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的《辽西早期被子植物研究》荣获2014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了辽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开展科研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零的突破。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是古植物学领域国际性重大理论问题之一,被达尔文称之"讨厌之谜"。争论问题的核心主要集中在被子植  相似文献   

9.
对《地球演化》一书中的某些重要论点提出质疑。认为运用角动量守恒原理应考虑其适用条件,这一定律不适用于地球核幔体;核幔体与岩石圈之间能否作相对运动尚有待证实;地壳运动的总趋势是逐渐减弱而不是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0.
1有关陨石的记载 陨石亦称陨星、流星。陨者,落也。陨石泛指宇宙天体在运行中撞击陨落进入地球引力范围,穿过大气层未被完全烧毁而降落到地面的残块或整块的太空物。陨石是不可多得的天体标本,带来许多宇宙空间的珍贵信息,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研究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提供重要的科学情报。航天、军工、科研、博物馆等单位都逐步开展了对陨石的普查、收集、研究、陈列展示及科学普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华北国土资源》2012,(4):34-35
7月1日晚22时30分,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会议投票表决,云南"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澄江动物化石地是我国著名国家地质公园和东亚优先一等古生物遗址,是展示5.3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状况的"窗口"。据了解,这是我国已经入选的9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唯一的化石产地,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正初识"黑烟囱"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017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称:至少在37.7亿年前,远古时代的深海热液喷口及其周围存在微生物活动的证据,极有可能代表着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这一发现为生命的"高温起源说"增加了新的证据。这项研究中提到的深海热液喷口是什么?其实可以和陆地的天然温泉类比,只不过它是位于海底的热泉。其形成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海水沿海底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加热,再集中向上涌动并喷发,  相似文献   

13.
正《山海经》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反映了先民们对地球面貌及万物生长最初的认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地球46亿年的起源以及经历的漫长气候过程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然而,  相似文献   

14.
自孔子鸟、中华龙鸟发现以来,冷寂了好长时间的关于鸟类起源的话题又爆热起来,古生物学家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似乎看到了解决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这一困扰古生物学界一百余年的世界性难题的曙光。1999年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的奥斯特罗姆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国际学...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地质遗迹资源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遗产,是地球在46亿年的形成演化历程中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这份遗产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另一类就是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6.
高度认识古生物化石的价值 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人类根据现代生物的研究和对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结果说明,地球早期是没有生命的,直到32亿年以前,海洋中才有了低等的菌藻类生物,经过32亿年的演化至今,生命才演化出植物界和动物界,从水生到陆生。 生命的演化历程是那么神秘,虽有一代伟人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但他的理论对今天在地层中一个界面发现大量的物种,又束手无策难以解释。化石的价值不仅可以破解这些“难已解释” 的问题和现象,还在于化石得以保存的过程难,石化的条件复杂,以及发现化石机遇难…  相似文献   

17.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克拉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巨厚、刚性的岩石圈地幔.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高度难熔(富Mg、贫Fe)的特点,其密度较下伏软流圈小,能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长期存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之后形成的,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典型的克拉...  相似文献   

18.
由秦洪宾指导,丁莲芳、张录易、李勇、董军社等著的《扬子地台北缘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生物群研究》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6开本,共156页,240千字。 本书扼要介绍了研究区地层分布、研究意义及简史,选择了七条典型剖面作了系统的介绍,将在这些地层中新发现的生物化石综合研究,建立了三个生物群,即庙河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和宽川铺生物群,并对震旦系的顶底界线进行了讨论。三个生物群研究表明,晚前寒武纪的生物已发展到相当高级的程度,为人们探索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发展演化历程、了解后生动物早期演化、揭示带壳动物与其它后生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该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供地质教学、科研人员及地层古  相似文献   

19.
地球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一切在流,一切在变。"地球运动的思想恐怕最早出现在中国。《诗经·十日之交》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认识,出现在2700多年前;"沧海桑田"见于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距今也1600多年的历史了。现代地质学诞生在欧洲,如从赫顿(旧译郝屯)时代算起的话,也不过200多年的时间。从认识地球运动现象的感性阶段,到形成大地构造学的系统理论阶段,人类经历了2500多年的探索。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科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传统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而构造地质学是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受地壳运动而变形的各种构造类型,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时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从历史上说,1850-1854年德国地质学家瑙曼在《记录地质学教程》中所述,是作为同义语而广为流行。1936年克鲁斯对两者专门做过论述和分工,他认为: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和运动的科学,而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大区域,乃至全球的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20.
黄进教授对丹霞地貌定义很简明,"由陆相红层构成的具有陡峻坡面的各种地面形态称为丹霞地貌"[1].陆相"红层"主要是指中生代后期的白垩系,其次是新生代的第三系.现已被认定的丹霞地貌皆处在这两个层位中,其中主要又在白垩系,湖南尤其如此.丹霞地貌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具"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学价值",二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和地质作用等".本文将阐述的是两个标准的后者,即由白垩系地层的生命记录,反映它是地球演化历史的一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