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软科学》2008,(1):190-191
朱大明在2007年9月7日《科学时报》撰文指出,科学评论不是对评论对象亦步亦趋地作一番介绍、描述、阐释和总结、归纳,不是一味地肯定赞扬,更不是吹捧。“评论”既要“评”又要“论”,即通过检阅、介绍、阐释和分析、论证,有理有据地展开评价和探讨,尤其要勇于批评、质疑、商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使“论”真正有价值而成为高论,使见解成为创见,就必须具有“批评”和超越的意识。作为科研或科普的有机组成部分,评论也好,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是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区域级和省级物理节点之一,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要求和数据共享策略,通过网络在线和离线方式对社会开展数据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3.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气象在农业上实占  相似文献   

4.
《气象软科学》2007,(3):181-181
李大光在《科学新闻》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科学家在科学传播领域中的退出导致大众文化层面上理性和怀疑论的丧失,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科学精神的核心。科学家共同体应该积极参与科学的传播,从而构建科学文化。人类有组织地进行科学技术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7世纪。[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防汛期 ,不禁想到中国一句老话“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可见 ,过去人们在面临各种灾害时习惯于“抗”。这种思维体现在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上 ,看重的不是有备无患的防灾减灾理念和措施 ,而是抗灾手段的创新以及灾后的“查漏补缺”。历来的气象灾害教训告诉我们 ,“重视抗灾 ,疏于防灾”的指导思想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甚至是脱离实际的。因此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变被动为主动 ,树立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理念是极其重要的。然而 ,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那种“人定胜天”的错误灾害观 ,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  相似文献   

6.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1]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2]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0~2006年《气象科学》的若干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清晰地看到了《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10 a来发生的显著变化。期刊已先后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气象局核心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还被中国科协“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目前,《气象科学》出版正常、发行有序、版式规范、装帧标准,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气象》2011,28(4):47-F0003
10月23—24日,2011年全省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在哈尔滨举行。会议进一步深刻领会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学习领会了国办33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学习领会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2011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对“四个能力”建设的认识,并从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全局出发,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研讨如何大力提高“四个能力”,努力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的影响因子、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模式和发布策略概念模型、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分类分级、共享用户分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技术方式和途径等诸方面简明地介绍了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意见,使读者对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以下简称“ESSP大会”)于11月9-12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中国政府致辞并出席招待会。他在致辞中说,关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  相似文献   

11.
人的思想工作怎样去做。这是一件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学点心理学,学点领导科学。好的表扬,差的批评,这是一般的想想政治工作方法。而批评教育,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缺点毛病比较多或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罚的方法,包括纪律处分和经济制裁等,这虽然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应该是多做些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搞些“感情投资”,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谓“感情投资”就是对于哪些毛病缺点比较多或犯错误的同志,多作些调查研究,作些具体分析,多做些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2.
在毛选第五卷这部光辉的马列主义文献中,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谆谆教导我们,“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反复学习这些光辉的指示,我们感到无比亲切,无比深刻,更加明确了搞好县站天气预报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钱永甫同志的“高原地区等压面和地面天气图的一种分析方法”中,对我们提出的“保风投影法”提出了批评。认为保风法“从原理上说是不合理的”;“有其根本的缺点……”。从他的文章中可见“保风法”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为采用了“地转风从场面至海平面保持不变”的假定。但是“保风法”并没有这个假定。在“保风投影法”一文中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该方法分析的是高原上的地面天气图而不是海平面的天气图,图1标明了表示高原地面的层次,而且指出:“保风投影法”在不同层次的分界线两侧附近並不能保证地转风关系得到满足;在结论中也特别强调指出:“保风法”所分析出来的海平面气压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科学成果传播方式与模式的基础上,以科学成果集成、网络传播和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时代需求。基于对未来地球计划科学组织模式的解读,分析了未来地球计划成果传播模式的特点,并从科学研究、社会认知和科学决策层面探讨了科学成果推广和普及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充分引入利益相关者参与、推进创新科学成果推广机制与平台建设等科学传播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出戏演出要成功,有两个必需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个舞台,对我来说,这个舞台是科学院和大气物理所给我的,同时,还要有众多的演员,彼此帮助,彼此和谐,这出戏才能够演出或功。”——叶笃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新疆气象》1985年第8期“一个值得推敲的结论”(以下简称《推敲》)一文,对拙文和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内部出版的《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第一分册中“冬天,新疆几乎都是相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一句提出质疑并进行推敲.对此,笔者表示欢迎.我们能够在《新疆气象》上对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已见,这对新疆的气象科学将是一个推动,值得提倡与鼓励. 笔者在拙文和中,对“冬天,新疆几乎都是相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一说没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家Klaus Hasselmann在气候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2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化并可靠预测全球变暖”方面的贡献。气候系统是一类复杂物理系统,随机和无序中蕴含着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陕西省防雷减灾工作近2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制约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公共气象服务理念的一些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气象软科学》2007,(4):165-166
朱效民在2007年3月16日《科学时报》撰文指出,科学精神,从比较狭窄的意义上理解,可以认为是科学家在科研探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气质。然而即使近代科学确立以来,科学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对科学精神也越来越有相对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日益呼唤科学精神,而从科学传播的角度看,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值得思索和探讨。其一,科学精神也是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20.
高原涡、西南涡研究的新进展及有关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青藏高原天气研究的历史,重点综述了进入21世纪后的近十年来青藏高原天气研究领域中有关高原低涡、西南低涡的若干重要进展,总结了相关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当前高原天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有助于更好地梳理青藏高原天气影响的科学问题,推动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及研究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