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喀什乌恰地区为研究区,利用统计回归的方法,采用线性对数模型,拟合得到该地区V_(S10)和V_(S20)关系式,lgV_(S20)=0.3944+0.8616lgV_(S10);T_0和V_(S20)关系式,ln(V_(S20))=5.1497-0.4026ln(T_0),2个关系式决定系数均大于0.8,相关性较好。T_0和V_(S20)分析中,发现当场地覆盖层厚度较小时,场地卓越周期较小,此时T_0主要受剪切波速影响,2者相关性较好;当场地覆盖层厚度较大时,场地卓越周期较大,此时T_0受剪切波速影响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
京,津,唐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龚鸿庆 《地震》1989,(2):21-24,57
本文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得到了该地区Ms≥5.0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出现频次的关系式: lgN_(ΔT)=1.37-0.21△T 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关系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瑞雷波法的都江堰市区场地剪切波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地剪切波速是建筑抗震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因此,本文通过多道面波法对都江堰市区进行了剪切波速调查,为都江堰市区的建筑抗震设计及汶川地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数据。文中利用多道面波分析方法在都江堰市区(E:103°35’~103°41’,N:30°57’~31°02’)布置了35个面波测点进行场地剪切波速结构和覆盖层厚度的调查,测点间距约2 km。获得了都江堰市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VS20)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分布。结果显示,都江堰市区的等效剪切波速介于267m/s与389 m/s之间;覆盖层厚度在6~20 m之间。另外,本文利用欧美规范的方法计算了都江堰市区的5 m至20 m的平均剪切波速(TAV),通过对比各个深度的平均剪切波速发现,各个深度的平均剪切波速和VS20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利用这一特征,本文建立了都江堰市区利用不同深度的平均剪切波速估计VS20的经验公式(VS20=(a±Δa)+(b±Δb).VSz+σ)。利用这一经验关系式可以在都江堰市区钻孔深度或其它测试深度达不到20 m的情况下估计VS20。  相似文献   

4.
土壤的剪切波速(VS),是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有关澳门土层的相关资料则十分稀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近期野外测试的结果,探讨澳门土层的VS与标准贯入试验的打击锤数(N)的关系,并以简单之幂函数建立VS与N值的关系式。作为澳门轻轨交通系统之勘察计划,研究进行了五组下孔法(DH),地震波圆锥触探试验(S-CPT)以及标准贯入试验(SPT)的测试。根据试验结果所得的关系式估算剪切波速高于较澳门轻轨设计大纲的建议值,而使用另一有关澳门土层的数据库来验证新的关系式,亦可获得合理的决定系数。  相似文献   

5.
四川、甘肃地区VS30经验估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工程场地条件的判断依据主要是地表以下20m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简称VS20。相比之下,国外应用较广的是地表以下30m深度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简称VS30。这种差别导致国内科研工作者在应用国外的地震工程、工程抗震模型时经常遇到对场地条件描述不准确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147个四川、甘肃地区国家强震动台站20m左右深度的钻孔剪切波速数据,利用延拓方法、场地分类统计方法以及基于地形特征的VS30估计方法研究各台站VS30与VS20的经验关系,对比发现基于速度梯度延拓的结果最为可取。参考国际上通用的Geomatrix Classification场地分类标准,最终得到四川、甘肃地区各类场地的平均VS30,此结果可以为缺乏钻孔数据的工程场地的VS30估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全球1900-1980年七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发现两相邻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出现频次之间存在有以下关系式:对于浅源地震有:lgN_(△T)=2.77-0.27·△T对于中、深源地震有:IgN_(△T)=2.12-0.16·△T为验证上述关系式的普遍意义,本文还给出了中国,日本等较小地区的统计结果.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公式的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五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情况,发现我国大陆M_S≥5.0地震的时间间隔ΔT与其频次N_(Δ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lgN_(ΔT)=2.14-0.15·ΔT本文还讨论了我国大陆出现长期无五级以上地震后,是否将有七级地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库.  AK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28-232
论文简介了用于中期(1~2年)地震预报的一些地震学方法。其中有重复率曲线斜率γ值(译者注:即b值)、弱震活跃—平静法(RTE)、纵横波波速比(VP/VS)方法、中等地震(M≥3.0活跃—平静法及据此得到的前兆显示时间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地震活跃迁移法及据此得到的震中距(R)及前兆持续时间(△T)与震级的经验关系式。文章最后给出了综合适用上述方法编制的最近1~2年内哈萨克斯坦及邻区(吉尔吉斯斯坦等)可能发生5<M<6.5级地震的中期预报危险区图。  相似文献   

9.
龚鸿庆 《中国地震》1989,5(1):64-70
本文研究了1900—1987年中国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了两相邻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频次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 中国大陆M_s≥6.5地震:lgN_(△T)=2.14—0.29△T 中国大陆M_s≥7.0地震:lgN_(△T)=1.42—1.31lg△T 中国全境M_s≥7.0地震:lgN_(△T)=1.78—1.94lg△T 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关系式的应用问题,结果认为上述关系式可以用于地震的背景性预报上。  相似文献   

10.
张小谷  熊邦喜 《湖泊科学》2007,19(4):457-464
实测和回归分析鄱阳湖鲌属(Culter)的翘嘴鲌(C.alburnus)、蒙古鲌(C. 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原鲌属(Culterichthys)的红鳍原鲌(C. erythropterus)体重与体维关系.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方程能全面地反映不同体维对鱼类体重的影响,体重与体侧面积体厚的回归方程较适宜.其体重(W)与体侧面积(A)及体厚(T)的幂函数关系式分别是,翘嘴鲌:W=4.05051×10-3A0.66260T1.41994;蒙古鲌:W=3.18603×10-3A0.66845 T1.44376;达氏鲌:W=1.99310×10-3A0.70982T1.47305;红鳍原鲌:W=3.58823×10-3A0.63253T1.49465.  相似文献   

11.
b值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地震学发展至今的一百多年中,有两个著名的经验关系式得到公认,即震级一频度关系式logN=a—bM和余震次数衰减式N=A/(T+C)~p。其中第二式只能用于表征余震活动,使用范围有限。第一式中经许多统计资料得到验证的参数b值,不仅可用于表征前震(若地震资料足够多时)和余震的特性,还能用于研究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地震活动性。由于应用范围广,故近年来对b值的研究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12.
建筑规范中,地表到地下30m深度的走时平均剪切波速度[VS(30)]是场地分类的重要参数。利用在两个不同深度[VS(z1)和VS(z2),且z1z230m]下得到的走时平均剪切波速度,提出了用井孔中测量的浅层剪切波速度剖面估计VS(30)的新方法。选用剪切波速度剖面达30m的日本KiK-net台网594个井孔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135个井孔的数据,通过VS(30)实测值与VS(30)估计值之间的相关性和用VS(30)估算值给出场地分类的准确性验证了该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提高VS(30)的准确度,且VS(30)的实测值与估算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等于0.999,VS(30)的估算值给出的场地分类准确率大于96%,而z1≥10m,z2=25m。利用来自日本的数据研究了VS(z)的实测值与估算值在6个不同深度(50,100,150,200,400,600m)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所选的两个深度(z1,z2)接近某个深度z时,利用该假设方法估算的VS(z)(z≥50m)的准确度有所提高。相比Boore(2004)和Boore等(2011)的方法,新方法不需要对大量场地做回归分析以获得经验关系,没有区域性依赖,准确度有显著提高,且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均有潜在的用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得到了一个地震动加速度均方根(rms)与地震频谱(或震源)参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式:A_(rms)=(2π)~2Ω_0f_0~2/(πkT)~(1/2)(1+πkf_0/1.5~(0.25))~2式中Ω_0是低频位移谱的谱幅值,f_0是拐角频率,κ是衰减参数,T是数据时段。这个结果使用远场辐射奥米伽平方模型解释了特定场地衰减。该式相对于Hanks(1979)关系式的主要优点是简化了假设约束,放宽了频谱拐角频率远小于由衰减引起的最大拐角频率,以及频谱在两个频率之间近似为完全平直的限制。我们使用了一组来自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和中国台湾记录的复合地震数据集,测试了这个新的关系式。结果显示,对拐角频率的任意组合,地震动加速度的观测值和预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利用上述关系式可以将由频发的小地震得到的地震动预测方程的推断应用到罕见的大地震。这种功能在地震矩释放率很低的慢滑移板块边界附近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从2009年到2013年在研究区域部署的50个流动观测台站及10个固定台站(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四川地震台网)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线性反演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得出青藏高原东缘各台站的VS断面最显著的特征是速度很低,中地壳VS平均速度值为3.0~3.4km/s,上地幔VS速度值为4.0~ 4.5 km/s.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大部份低速层位于深度20~40 km的中地壳,在10~20 km的上地壳及40~60 km的下地壳中也出现少量的低速层.此外在青藏高原东缘南部地区也只有部份低速层出现.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并不处处存在,而仅局限在有限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地壳内部(深20~40 km).当地壳流遇到刚强的四川盆地地壳及上地幔阻挡时出现拆分现象,即产生向上或向下的2~3个分支,向上的一支引起上地壳隆升形成陡峻的山峰,向下的一支使莫霍界面下沉引起地壳增厚.  相似文献   

15.
在流水沉积物热释光测年适用性和测年数据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滇东、滇西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多方法的综合测年 ,获得了该区主要河流低阶地沉积物的堆积年代及其阶地面的形成时代 ,该区I级支流T1阶地堆积于 4 50 0~ 110 0 0aB .P .,其阶地地貌面形成于 4 50 0~ 50 0 0aB .P .;T2 阶地堆积于 90 0 0~ 2 2 0 0 0aB .P .,该级地貌面形成于 90 0 0~ 10 0 0 0aB .P .;主流T1阶地的堆积年龄为 90 0 0~ 170 0 0aB .P .,阶地面形成于 90 0 0~ 10 0 0 0aB .P .;T2 阶地的沉积年龄为 150 0 0~ 4 50 0 0aB .P .,阶地地貌面形成于 150 0 0aB .P .左右。同时 ,通过阶地堆积时期古气候、古环境的分析 ,探讨了该区低阶地地貌面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花鱼骨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验研究了不同水温(10℃,15℃,20℃,25℃)对三种不同规格花(?)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阐述了花(?)耗氧和排氨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体重、温度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体重和温度的综合效应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花(?)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体重(W)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方程RO=aWb和RN=cWd,在10-25℃温度范同内,不同规格花(?)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花(?)体重的增加而减少;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体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RO:0.008 T 0.022W- 0.003、RN=16.7T 0.741W-0.44,复相关系数分别是r=0.967和r=0.937,F检验表明,两个回归方程均极显著;耗氧率(RO)与排氨率(RN)的比值(O:N)为10.31-28.08,说明花(?)主要以蛋白质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17.
龙锋  闻学泽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6,28(4):511-535
为了建立适用于华北地区地震活断层的地震震级-震源破裂尺度经验关系,从1965年以来华北发生的地震中,系统整理出已由地震波谱、地形变、余震分布等方法获得和发表的震源破裂尺度参数,包括破裂长度L、破裂下倾宽度W以及破裂面积A(A=L×W),同时还基于余震分布重新确定出部分地震的破裂尺度参数。针对来源于不同方法的破裂尺度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通过进一步分析和鉴别来确定出可靠参数的8条原则。依据这些原则的综合分析,共获得34次地震的可靠破裂长度以及其中20次的破裂面积。震源机制解反映这些地震破裂以走滑型占绝大多数。我们进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起华北地区的面波震级MS-破裂长度L的回归关系式MS=3·821+1·860lg(L)以及面波震级MS-断层破裂面积A的回归关系式MS=4·134+0·954lg(A)。与已有同类关系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文中新建的2个关系式可较好地适用于华北以及首都圈地区的走滑型地震活断层的潜在地震强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0年 1 2月首都圈地区 (38.0°~ 41 .0°N,1 1 3.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3次 ,其中 ML≥ 3.0地震 1次 (见表 1 )。 1 2月 8日 1 3时2 4分发生在应县的 ML 3.1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与 1 1月相比稍有增长 ,震中分布较分散 ,在首都圈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都有地震发生。表 1  2 0 0 0年 11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 / ML 震 中0 12 0 0 0 - 12 - 0 1T10 - 0 3- 0 3 39.811…  相似文献   

19.
发 震 时 间震  中  位  置月 -日 T时 :分 :秒φN/ (°) (′)λN/ (°) (′)地 点震 级ML深 度h/ km 精 度0 1- 16 T11:5 8:44 .0 37°14′ 112°0 2′汾阳市 3.0 10 10 1- 2 2 T0 1:11:47.0 36°15′ 111°38′洪洞县 3.0 1410 1- 2 6 T17:0 7:42 .7 35°11′ 111°5 6′垣曲县 3.2 1110 2 - 0 1T0 1:0 7:35 .6 39°5 2′ 113°44′大同县 3.45 10 2 - 0 4T0 7:14:11.837°38′ 112°31′太原市 3.110 10 4- 12 T0 0 :45 :2 3.837°0 3′ 111°5 2′介休市 3.2 1320 5 - 15 T16 :11:16 .839°2 8′ 113°2 4′应 县 4.…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用地震波振动持续时间测定震级,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并且分别得出了各自的经验关系式,其基本形式为:M_D=C_0+C_1logτ+C_2Δ。所得各关系式之间由于地区之间地质构造差异引起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差异。仪器不同因而频率特性不同、放大倍数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