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爱辉-腾冲人口分界线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侠 《地图》2004,(6):48-51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分布的最大特点就是地区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可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就有人注意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这个特点。但是,直到1935年胡焕庸教授发表的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中.才第一次明确地以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出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8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分界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胡焕庸先生通过对中国人口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爱辉-腾冲"线的人口密度分界线。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地区近80年来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特征,本文基于胡焕庸先生给定的人口比例阈值,以县域边界为基础,依据洛伦兹(Lorenz)曲线原理,精确厘定了1935年—2010年间的7期人口密度分界线,并进一步分析该线的变动过程及其两侧人口比例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35年以后至2010年,人口密度分界线的西北部人口增长速率明显高于东南部,中国人口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情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3.
杨强  王运动  李丽  王心源  何立恒 《遥感学报》2016,20(6):1424-1434
人口经济的时空耦合态势是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重要体现,可有效地指导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和环境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密度基尼系数、人口经济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35年-2010年6期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合1952年-2010年省级行政单元人口、经济统计数据,从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耦合及其空间一致性两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经济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剖析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不尽相同,东西部差异较大,且不均衡态势日益明显。(2)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的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分布已经在局部范围内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中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3)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的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但省际一致性在不断缩小,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经济导向性。(4)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在1952年-2010年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各异: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东北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高且还在改善,东部与中部保持稳定,西部较差且呈减弱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华 《地图》2018,(3):20-37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萌芽阶段,胡焕庸先生继承近代地理学家野外考察之传统,怀治国兴邦之宏愿,毕其心血于地理学之科学化。“胡焕庸线”不仅仅是穿越千年历史的一道空间分割线,更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之集中体现。吉希腊海风中埃拉托色尼丈量大地,南美洲的雨林亦有洪堡独驾小舟的身影,乃至古老东方大地走遍名山大川的徐霞客,再到战火纷飞中投身于地理科学的胡焕庸,地理学的光芒始终闪耀在人类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5.
丁海笑 《地图》2018,(3):44-53
在胡焕庸线提出的80余年后,中国中西部与东部城市的差距是否缩减?在胡焕庸线东西两侧,中国城镇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在未来寻求突破胡焕庸线的探索中,推动中国城市变革的力量源自何方?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德钦  刘宇  薛新玉 《测绘科学》2004,29(Z1):76-79
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信息,介绍了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三维模型显示,罗伦斯曲线,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空间相关方法对人口分布的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空间地理分布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在国家级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 ,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信息 ,采用三维模型显示、罗伦斯曲线、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 ,宏观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并在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对城市零售单位布局的分析 ,介绍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微观分析和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8.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要在全国“两会”期间召开一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今年的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级市收缩识别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地级市行政单元内的常住人口增长率作为城市收缩量化标准,从国家、胡焕庸线、四大经济区3个不同尺度分别识别2000-2010年,中国地级市收缩情况,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收缩原因。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共有86个地级市发生收缩;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收缩地级市数量远高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中部的湖北省和西部的四川省地级市收缩现象最为突出;显著影响中国地级市收缩的因素有以下5点:人口老龄化、城市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居民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变化及城市内部环境和社会服务设施的优劣,地级市收缩原因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城镇化背景下武汉市人口时序增长趋势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本文基于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4年武汉市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市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得到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趋势。人口增长研究表明:1990年以后,武汉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总体上形成了中心聚集、外围扩散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分布研究表明:1)武汉市的人口密度分布更加符合Clark模型,主城区Smeed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近25年来,武汉市城镇化进程迅速,人口向主城区聚集。随着时间发展,主城区逐步呈现初级阶段的郊区化。2)武汉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已经出现多中心化的趋势,并且已经有两个街道发育成为人口次中心。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人口相关决策的制定和城市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认识我国中部崛起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口空间格局分布分析不足的问题,借助遥感信息与基本统计信息,引入人口地理集中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地分析了特征因子在市域范围上的空间异质性。人口集中指数与Moran指数能有效地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密切作用关系,在产业空间分布中能较好地评价集聚效应,反映空间分布状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圈层集中-东西对立-南北差异-四周分散”的分布特征,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土地利用方面分析原因,为人口合理增长和资源分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华意  胡秋实  李锐  刘朝辉 《测绘学报》2022,51(9):1827-1847
城市人口是构成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城市人口时空分布是城市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正确、精细化的城市人口分布数据对于城市运行与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人口时空分布估计是城市地理学需要解决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城市人口时空分布估计的关键点为核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综述:①空间分布单元划分方法,即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划分方式;②主要的模型和方法,从模型思想发展过程和估计对象的角度总结了6类方法并进行详细阐述;③估计结果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目前人口时空分布研究在空间单元构建、建模数据、建模思想和结果验证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民族人口分布专题图的表示方法往往不能同时兼顾人口规模和分布位置两类信息的表达的问题,该文基于标签云技术,提出一种面向民族人口分布专题信息表达的标签云布局方法。通过标签的构型和尺寸分别表示民族人口的类型和数量特征,并对标签的位置设置地理特征关联和制图空间约束,实现顾及空间分布特征的标签云布局。该文以云南省民族人口分布标签云地图为案例,验证了标签云布局算法的可行性,并对生成结果进行了测评。实验表明,采用标签云方法可获得更加直观的可视化效果,便于读者快速获取民族人口分布信息。该文提出的标签云布局方法可以有效地生成民族人口分布标签云专题图,算法执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了解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能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数据,对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珞珈一号”(LJ-1 01)夜间灯光(NTL)影像为基础数据,以广州市为研究区,结合人口估算模型等方法,开展基于NTL数据的人口空间化研究。结果表明:LJ-1 01 NTL数据能够有效地应用于人口空间化研究。人口空间化后,广州市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一主中心,多核心”的特征,各区域内部的人口分布差异可被清晰地展示与区分。本文结果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具有一定价值的辅助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国内对人口流动空间分布问题常采用的单一指标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忽略了空间效应、很难正确识别人口流动地域类型以及空间分布模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县域以人口净迁移率为横坐标和以人口总迁移率为纵坐标的复合指标法。首先对2010-2013年福建省85个县域的人口流动地域类型进行了测度和划分;随后,为进一步探索人口流动集聚程度,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人口流动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福建省县域人口流动的地理集聚特征显著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低-低"类型分布占据主要地位。研究结果为发现福建省县域人口流动空间模式,更好地为人口流动区域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人口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楠  林宗坚 《测绘科学》2006,31(4):14-16
建立了人口—经济系统的微分方程组模型,并在方程中引入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因子η,通过分析模型的稳定性特征得出以下结论:人口经济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人口的过于快速增长会使经济总量趋向于零;如果η>1并且较高,则人口经济系统发展稳定时,经济总量会高些,也即人口数量稳定在同样水平时,会因为空间分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经济产出。说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必须重视人口空间分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兴大数据反映了人、物、信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聚集,体现了社会经济要素的动态分布和相互关系。结合自然资源部下达的2018年国家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武汉市大数据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试点",创新开展了"地理国情+大数据"融合研究,从城际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分布2个方面开展了武汉市人口空间格局识别,揭示了武汉市对外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向,城市内部居住和就业人口分布的圈层差异、人地关系和跨江出行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陆地边疆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辉  吴瑞 《地理空间信息》2011,(5):109-111,114
以我国国境线内50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分析我国陆地边疆地区人口总体分布,结果符合黑河-腾冲线的规律,再叠加分析我国陆地边疆地区人口密度曲线与地形剖面线,总体探究了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最后分别统计分析人口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及坡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究我国陆地边疆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的内在机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杜国明  张树文 《遥感学报》2007,11(2):252-256
利用遥感数据模拟基于居民地的人口空间分布,须解决两大难题:①居民地类型、面积、位置的精确获取;②居民地类型、面积与人口数量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地理意义和数学意义,对经典的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进行扩展,推导出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进而以松原市为例,以1∶5万地形图为辅助数据,建立居民地分类体系,利用ETM影像提取居民地信息,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城乡人口分割”算法模拟城乡人口的空间分布。本研究方法可为中尺度人口分布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和河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并结合引力模型对河南省内春运人口迁徙格局进行分析,探究省内人口流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内春运人口迁徙在春节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郑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回乡潮”和“返工潮”;人口主要流动方向与省内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走向基本一致,但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不强;从引力模型结果看,城市间引力值与人口迁移强度具有高相关性,较清晰地显示出郑州“一核”,洛阳“一副”,其他城市“多点”分布的全省城市群空间格局;除经济、距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城市体系对人口迁徙方向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