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类型兼论侏罗—自垩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白垩系三分方案,试图遵循陆相地层要与海相地层对比结果,把陆相地层纳入由海相沉积建立起来的年代地层系统中的原则,通过海相莫斯科皱蛤层、陆相塔伦让植物群、早波倍克期叶肢介群等晚侏罗世晚期生物群与 O—R(Onychiopsis—Ruffordia)中期植物群和晚期热河动物群等早白垩世生物群对比结果,将侏罗——白垩系界线分别划在云山组和珠山组、石河北组和城子河组、九佛堂组(泥河子组)和沙海组之间。下白垩统顶界划  相似文献   

2.
牛绍武  辛后田 《地质通报》2017,36(6):909-912
滇中含中侏罗世海相化石地层之上连续沉积的麻地山组、安宁组和妥店组,时代应为晚侏罗世,产川街叶肢介、似东方叶肢介、云南雕饰叶肢介等化石,具有美丽的"滨生长线瘤"构造,形成特提斯区特有的叶肢介动物群。在冀北宣化堰家沟后城组首次发现特提斯区极为发育的川街叶肢介化石,进一步证明后城组完全可以与滇中地区上侏罗统麻地山组-安宁组-妥店组对比,后城组的时代应为晚侏罗世,可能更近于晚侏罗世早—中期。川街叶肢介化石在后城组的发现,为环太平洋带的纯陆相后城组与特提斯区由海相化石推定的上侏罗统对比提供了古生物化石的有力佐证,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4.
仇鑫程  童金南  田力  楚道亮  宋婷  李东东 《地球科学》2016,41(10):1709-172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发生了复杂的环境变化.由于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化石记录没有海相记录完整,同时也缺乏其他可靠的年代地层标志,所以如何标定陆相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贵州威宁金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位于康滇古陆的东侧,毗邻海陆过渡相区,可以与同期的浅海碎屑岩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剖面进行由海到陆“追索式”的生物地层对比,是我国研究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对比的关键研究区之一.研究区的金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化石丰富,共发现双壳类化石4属6种,叶肢介2属4种,植物化石9属及腕足类化石1属,为海、陆相地层对比提供了桥梁.依据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植物Annalepis-Peltaspermum组合以及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的生物化石时代归属讨论,识别出金钟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该在卡以头组下部.通过与邻区不同相剖面的对比,提出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以及陆相的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可以作为三叠纪最早期的识别和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5.
依据禄丰县川街剖面修订了昆明小区曾经使用半个多世纪的上、下禄丰系(群、组)岩石地层单位,厘定并重新命名了禄丰组(包括沙湾段和张家坳段),新建川街组、老罗村组、麻地山组,沿用安宁组,首次在禄丰区域内划分出上侏罗统。结合各组产出的化石,建立起侏罗纪早、中、晚3套脊椎动物群序列。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又确认出昆明小区存在上三叠统舍资组和侏罗系的连续沉积。通过对比,确定昆明小区中侏罗统川街组底部和上侏罗统安宁组顶部,缺失楚雄小区张河组下部“绿砂岩段”和妥甸组上部“黄色泥岩段”。首次发现晚侏罗世妥甸组昆虫化石,昆虫化石的类型和叶肢介等门类化石有别于北方动物群。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提出康滇地层分区侏罗系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6.
对藏北羌塘盆地南缘色哇地区的三叠纪与侏罗纪地层进行研究,在下侏罗统曲色组之下发现了一套以灰岩为主的地层,建立了索布查组,该组下部产晚三叠世腕足类、双壳类、六射珊瑚,上部产早侏罗世菊石,因此确定索布查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应在索布查组之内,三叠系与侏罗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青龙县木头凳镇兴隆台村霸王沟的侏罗纪地层产翼龙、蝾螈、鱼类、昆虫、叶肢介、双壳类及植物化石,是一个侏罗纪晚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地点。研究者曾认为其相当于中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经过我们对其中叶肢介的研究,发现霸王沟与这些脊椎动物临近层位的叶肢介与辽宁建昌玲珑塔化石层最常见的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属于一类,壳瓣上都具有较稀疏的微小刻点装饰,而与道虎沟化石层的"真叶肢介"却具有一定差异。霸王沟的叶肢介和脊椎动物组合面貌与玲珑塔化石层相似,属玲珑塔化石层,时代为晚侏罗世最早期,明显晚于道虎沟化石层。道虎沟化石层和玲珑塔化石层的生物组合代表了燕辽生物群早晚两个有明显差异又相互关联的群落。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广布的陆相火山盆地沉积,由于海相生物化石的匮乏造成与层型地区对比的困难,长期以来该地层时代仅笼统被认为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岩石组合、构造层和沉积构造环境的综合对比,确立闽西地区的兜岭群与闽东地区南园群、浙西建德群可以对比,构造不整合面代表区域上由挤压向拉张构造背景转化的相对等时界面。兜岭群的植物群Cupressinocladus --Brachyphyllum 组合可能与北方的Ruffordia --Onychiopsis 植物组合大体相当,叶肢介、介形类、腹足类和双壳类等化石与浙江早白垩世建德生物群、北方的热河生物群均可以对比,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  相似文献   

9.
上黑龙江盆地中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群的地层划分与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砂岩为主,含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的双壳类动物群化石,可划分为Sibireconcha─Cuneopsis,Margaritifera─Unio,Fergannoconcha3个生物组合;上部称马林组,主要由粉砂岩组成,夹有少量砾岩和粉砂质灰岩,含晚侏罗世中晚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化石,可称为Eoparacypris─Rhinocypris─Yanshanina组合。  相似文献   

10.
福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以陆相盆地沉积为主,仅闽西南局部有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分区大致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分为闽西地层小区和闽东地层小区。根据各盆地地层序列及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层单位可划分为陆相沉积的大坑村组、文宾山组、焦坑组、梨山组及漳平组和以海陆交互相沉积的象牙群,包括下村组和藩坑组。其中大坑村组相当于年代地层单位的上三叠统卡尼-诺利阶,文宾山组、焦坑组相当于诺利阶上部-瑞替克阶,梨山组相当于下侏罗统赫塘-托尔阶,漳平组相当于中侏罗统巴柔-卡洛阶中下部,下村组相当于下侏罗统赫塘-辛涅缪尔阶,藩坑组相当于辛涅缪尔-托尔阶。此外,文中还论述了各门类生物群的组合特征及其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叶肢介化石群的时代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沈炎彬  陈丕基  黄迪颖 《地层学杂志》2003,27(4):311-313,T003
内蒙古赤峰宁城县道虎沟含丰富的叶肢介壳瓣及许多珍罕的软体化石 ,计有 1属 4种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 Chen,Euestheria haifanggouensis Chen,Euestheria jingyuanensis Chen,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Niu。这些分子都是我国中侏罗世早期自流井真叶肢介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以个体较小、壳瓣圆或椭圆形、生长带具小网状装饰、种类单调、密集群生为特点 ,主要出现于中侏罗世早中期 (Bajocian- MiddleBothonia)。特别是 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 Niu及其软体化石在道虎沟的发现 ,证明其层位应与冀北滦平九龙山组相当。道虎沟叶肢介群与中侏罗世晚期的假线叶肢介 (Pseudograpta)动物群的面貌相差甚远 ,与比其层位更高的大北沟组的尼斯脱叶肢介 (N estoria)动物群及义县组的东方叶肢介 (Eosestheria)动物群迥然不同 .  相似文献   

12.
地层概况     
本区地层区划属于塔里木区莎车分区的喀什和英吉莎两个小区。区内中新生代地层随断陷盆地呈条带状分布,不整合于古生代地层之上,在天山前缘由北向南从老到新依次出露,而昆仑山前缘则与之相反,岩层北倾。本区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为正常海相及滨海泻湖相沉积。含有以海相双壳类、介形虫及有孔虫为主的动物群及孢粉、藻类等化石。上第三系虽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但下部仍有海陆过渡相的沉积,含有广盐度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上白垩统到第三系总厚4000—9000米,现从老到新将各组地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唐古拉山温泉以东约80km的冬曲一带产出丰富的侏罗纪非海相双壳类化石,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顶部的紫红色细粒岩屑砂岩产Qiyangia,Yunnanopharus,Unio 3属3种,其中有新种Yunnanopharus substratus.这一动物群与过去在本区发现的中侏罗统“Cuneopsis”-Eolamprotula-Protomya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过去一直认为Yunnanopharus是晚三叠世的属,而Qiyangia则主要产于下侏罗统,根据地层层序及上、下层位产出的海相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时代分析,冬曲剖面的Qiyangia-Yunnanopharus动物群时代无疑为中侏罗世巴通期,扎窝茸组产非海相双壳类“Cuneopsis”,Yunnanopharus,Plicatunio,Nipponaia(Eonipponaia),Cyotrigonioides,Danlengicon-cha,Nakamuranaia等7属9种,其中包括新种Yunnanoconcha(?)ovalis,Danlengiconha tanggu-laensis,Cyotrigonioides(?)ellipticus和Nipponaia(Eonipponaia)?bifurcata,基于下伏海相地层中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的佐证,它们的时代最有可能是在晚侏罗世基末里期至早白垩世期间,据化石围岩的粒度分析以及埋藏学研究表明,这些类三角蚌类主要生活于水体安静、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淤泥质基底,繁盛于近海三角洲平原上的湖沼环境,同时,由于海退初期尚有可能受到海水短暂侵漫的影响,造成它们生存环境的咸化  相似文献   

14.
赣东北早中侏罗世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其胜  卢宗盛 《地层学杂志》1998,22(1):65-72,T001
上饶县清水乡林山组、罗坳组剖面出露完好、化石丰富、顶底齐全、地层连续,是赣东北新发现的一条下中侏罗统最佳剖面,有13个化石层位,划分成7个岩性段。野外进行了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古气候特征资料搜集,室内进行了植物、双壳与叶肢介化石详细鉴定,确认1—5段含Ptilo-phylum-Coniopteris植物组合、Pseudocardinia-Tutuela双壳组合的含煤地层为林山组,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6—7段含自流井真叶肢介动物群的杂色砂页岩为罗坳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5.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晋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浅湖一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尔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6.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滨浅湖—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欠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白垩纪叶肢介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个体不大,一般在几毫米到两厘米之间,软体有点像虾,具有很多附肢,雌雄异体,外裹一对几丁质壳瓣,形似蚌壳,但不如后者的钙质壳那么厚实坚硬。叶肢介从泥盆纪开始出现,中生代时其演化中心从欧洲迁移到了东亚,白垩纪它们的分异和演化达到顶峰,到了新生代则进入衰亡阶段。叶肢介化石一般出现在陆相地层中,由于它数量多、演化快、分布广泛,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和邻近地区中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大陆白垩系主要是陆相沉积,按古地理和生物地理区系,早白垩世可以划分为西南湖群和东北、东南、西北两个大区,前者出现的是直线叶肢介(Orthestheria)动物群,后者则是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和延吉叶肢介(Yanjiestheria)动物群;晚白垩世在西南湖群出现的是华美叶肢介(Aglestheria)动物群,在东北松花湖水系出现的是真瘤模叶肢介(Euestherites)动物群,在华中和东南沿海云梦泽水系出现的是薄壳叶肢介(Tenuestheria)动物群。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是联系它们相互对比的共同分子;晚白垩世早期的线叶肢介(Nemestheria)动物群则在上述3个区系都有分布,甚至在西北喀什地区的塞诺曼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同期海相地层的陆相夹层中都有发现的记录,它是将中国陆相白垩系与国际海相标准划分联系起来的重要证据。关于中国白垩纪的叶肢介动物群和有关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产东方叶肢介的义县组以前放在上侏罗统顶部或做为侏罗系-白垩系过渡层处理,这次按全国地层表将东方叶肢介群归入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采自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新河组的叶肢介化石,经室内鉴定为椭圆真叶肢介(Euestheria fabiformis)和靖远真叶肢介(Euestheria jingyuanensis),两者均为我国中侏罗世自流井真叶肢介(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动物群的重要分子。椭圆真叶肢介主要特征为壳瓣小,长椭圆形,腹缘呈宽弧状拱曲,生长带窄而密集,后端在壳顶之后依次与背缘明显相交,交角相对较大,生长带上具有较小的不规则的网孔状装饰。而靖远真叶肢介主要特征为壳瓣中等大小,呈不规则的卵形,生长带后端与背缘相汇于一点,靠近腹缘的生长带较窄,有线状装饰,其他部位的生长带有不规则的网孔状装饰。甘肃宝积山盆地叶肢介化石的研究,进一步补充了研究区中侏罗世叶肢介的化石记录,表明中侏罗世时期沉积环境有利于叶肢介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欧洲白垩纪非海相软体动物群,列出了主要产自英格兰南部、法国和西班牙早白垩世的16个不同沉积层的59个分类单元。淡水动物群以珠蚌类双壳类和田螺类腹足类为主,但在有些地点也存有肺螺类腹足类。这些化石类群与现代类型很相似,说明白垩纪淡水中的水草、氧气与营养环境良好。在欧特里沃期和巴列姆期,淡水与边缘海环境中的动物群组成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欧洲的淡水生物群落早在巴列姆期就已存在,此时的有些类群,如著名的Mar garitifera(s.l.)valdensis在欧洲西部有着广泛的分布。英格兰南部的早白垩世韦尔登群被认为是欧洲最连续的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其上部的生物群可与西班牙的LasHoyas动物群和法国的Wassy动物群相对比。这3个动物群,以及法国侏罗(汝拉)和英格兰南部波倍克的侏罗纪-白垩纪的过渡生物群——Purbeck动物群,是了解欧洲白垩纪淡水动物群的关键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