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新疆测震台网2009年以来使用的"十五"Jopens系统,介绍了新疆地震速报工作流程并对新疆地区2009年以来速报的ML5.0以上的57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合新疆地震台站分布,从JOPENS/MSDP软件应用的定位方法与操作技巧,速报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新疆台网地震速报质量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孟晓琴  刘林飞  吕睿 《山西地震》2012,(3):13-16,20
对山西测震台网有关地震速报处理的技术流程做了详细解析。总结了山西2010年河津4.8级、大同4.5级、阳曲4.6级3次地震速报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地震速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对如何改进地震速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宁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质量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宁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的工作模式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对地震速报质量进行了评估。据2005—2008年的速报资料显示,速报处理工作中地震波传播的时间约占15%,台网的分析处理时间约占45%,数据集合时间约占25%,台网中心对地震速报信息发布的处理时间约占15%。对2005—2008年的地震速报信息报出质量分析可见,震相性质分析错误的占8%,初至震相读数误差小于0.2 s的占65%,后续震相读数误差小于0.5 s的占43%。同时,对地震台网在速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四川地震速报台网及地震速报处理的基础技术,总结了雅江5.0级,6.0级中强地震的速报处理经验,对如何改进速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部署与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是由中国地震局出资,在广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建设的一套全自动地震速报系统.本文介绍了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职责、系统架构、主要功能模块、系统工作原理、部署情况与台网规模,分析了系统2009-2010年运行两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对系统自动产出的地震定位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与比较,对系统运行的总体效果给予了初步...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十五"数字测震台网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并成功地经受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考验。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后至5月31日,陕西测震台网速报地震669个,其中在地震速报规定范围内速报5级以上地震11个。在应对2009年11月5日陕西高陵4.4级地震(Ⅰ类速报地震)和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Ⅲ类速报地震)及余震序列时,两个主震各种速报参数偏差全部符合地震速报规定对相应类别地震速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速报定位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孟玉梅  赵永  王斌 《地震》2001,21(3):65-69
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目前地震速报定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利用1990~1997年的速报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地震震中位置的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张蕙  梁向军 《山西地震》2019,(2):22-24,41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测定了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地区及周边地区M≥3.0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震源深度的优势范围为6~20km,山西地区的震源深度由北到南逐渐加深。在日常工作中,对于速报地震,尤其是4级以上的地震,建议用CAP方法测定的结果与速报结果综合运用,为速报之后地震应急及危险性判定提供更可靠的震源深度参数。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华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在河北省台网开始试运行,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间自动定位结果和河北省地震目录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实时速报系统对于网内天然地震定位结果可靠,平均震中位置偏差2.12±1.46 km,平均震级偏差0.1,平均速报用时86 s.系统在线处理河北滦县M4.2级...  相似文献   

10.
山西数字地震台网地震自动定位系统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山西地震台网速报软件的自动定位结果与"十五"Jopens系统人机交互处理的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速报软件自动定位地震参数与人机交互处理的编目结果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地震速报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部分4级和5级以上地震前地倾斜资料所出现的短期和临震异常变化,统计了异常开始至发震时间、异常持续时间、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异常量级及异常形态等,通过对典型震例的剖析得出了中强地震和远场强地震前的地倾斜短期异常特征。在地震前的短临阶段,异常的项数和异常量级急剧增加;震级不同,异常起始时间和发震的优势时段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仪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哈尔滨市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仪的工作状态,列举了该仪器记录到的多次同震应变阶。分析认为:这种阶跃变化反映了地震因释放应变能而改变了地壳的应变场;从阶变图象可以看出:中强远震的同震阶变幅度较小,中强近震同震阶变的相对幅度较大,同等震级震中距越小,阶变幅度也越大。证明了近震对观测点(台站)附近区域应力场改变大于远震。同时,展示了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省林甸县M5.1级地震的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变化图象,发现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的形态非常类似,但同一方向(分量)仪器对两次异常的响应程度却截然不同,这可能与此次地震孕育过程不同阶段的地壳应力调整和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山西定点形变观测数据,分析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地震的前兆异常,讨论了异常的信度。结果表明,九寨沟和新疆精河地震前,山西地区部分倾斜、应变仪器的观测数据出现了较为可靠的短临前兆异常变化,异常出现在震前3~180 d,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的破年变、转折、加速等。各定点形变台站在异常出现的时间上呈明显的准同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山西地区相继发生4次Ms〉4.0地震,着重对地震前地倾斜资料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汲取地倾斜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从而为准确利用临汾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分析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西省及部分邻区近几年的洞体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在几次中强地震前观测数据的分量均值、倾斜矢量、潮汐因子变化等不同指标的异常特征,找出了区域地震前倾斜的共性异常特征和个体异常特征,并与数字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数字观测资料在今后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腾冲地区潜热通量与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年以来6.4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腾冲地区潜热通量(SLHF)在这些震例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的SLHF动态,不但在其附近发生强地震前常出现异常,而且对周边较远的强地震前也会发生异常反应;异常出现时间大都在震前1个半月以内,汶川地震前异常出现较早,发生在震前2个月之前,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有关;异常幅值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异常表现越强。 比如芦山7.0级地震、缅甸7.0级地震和汶川MS 8.0地震前,腾冲地区SLHF异常幅度很大,远远超过最大参考值,而姚安6.5级地震和宁洱6.4级地震前异常幅度就相对小一些。腾冲地区SLHF异常与周围强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一方面与腾冲地区的活动断裂发育、现今构造变形强烈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腾冲地区火山活动强烈,温泉广泛发育,水热交换迅速,对周边构造活动感应灵敏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乌什、阿合奇台数字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次远场7级左右地震和近场5级地震前形变资料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震前2个台的数字形变资料有明显变化的大多是NS分向,部分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可以认定,远场强震和近场5级地震前7天左右,乌什水管仪NS向大多存在不同程度高频抖动和畸变的临震异常,与天气干扰导致的高频变化不同.同时,对2个台的数字与模拟倾斜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几次中强地震前后形变资料变化所反映的地球物理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形变数字化资料对山西地区地震前兆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张家口、怀来、赤城、宽城、易县和涉县6个地震台站共计43个观测项目的数字化资料,针对2002年至2005年山西地区发生的4次ML≥4.0地震,进行了地震前兆、同震反应及震后效应的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河北省数字化资料对,1次山西4.0级以上地震前兆反应主要以应变为主,包括体应变和线应变,异常形态以固体潮畸变和抖动为主。  相似文献   

19.
对东郭流体观测井在山西地震带几次4级以上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及映震灵敏性进行分析,认为震前多以短临异常为主,异常持续时间具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加的特点;异常形态水位以突降为主,水温则以突升为主,异常幅度表现为随震级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的特点;除汶川地震外,东郭井水位、水温所对应的地震均发生在山西地震带上;东郭流体观测...  相似文献   

20.
选取近年来中国大陆及周边3次7级以上地震,对周边地震一定范围内“十五”数字化水温台站的月超差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前,周边700 km 以内77%的水温台站出现月超差个数的向上突跳异常。2011年缅甸7.2级地震前,未发现此项异常。2013年芦山地震前,周边700 km 内仅有13%的水温台站出现此项异常。这3次7级以上地震,震前不同的月超差个数异常特征,应与每次地震不同的发震构造和孕震过程有关。目前,此项异常震例较少,且仅在青藏高原有明显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