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使用张家口、怀来、赤城、宽城、易县和涉县6个台站共计43个测项的数字化资料,针对2002~2005年邢台地区发生的3个M>4级的中强地震,进行了地震前兆和同震反应研究。发现我省数字化形变资料对3次邢台4级以上地震的形变前兆反应主要是以应变为主,包括体应变和线应变,并且异常形态以固体潮畸变和抖动为主。同震反应比较明显,主要以同震阶跃为主。  相似文献   

2.
2009-2010年山西地区相继发生4次Ms〉4.0地震,着重对地震前地倾斜资料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汲取地倾斜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从而为准确利用临汾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分析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昔阳地震台和河北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处理软件,对2001年至2008年国内M 6.0以上及国外有较大影响的地震,提取固体潮和地震前兆特征信息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体应变固体潮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选取山西太原、大同、临汾和代县4个台站的钻孔体应变资料,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法对2008年以来13次强远震的潮汐响应和同震响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应变潮汐因子对应地震都有多则半年,少则几周的异常期,且不同台站对同一次地震的潮汐因子响应形态也不一致;4个台站在11次强远震中记录到了同震响应,其中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以突跳为主,其余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以波动压缩为主。  相似文献   

5.
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2010年山西河津4.8级、2009年原平4.2级和青海6.4级地震前,山西形变台网在水管倾斜仪、伸缩仪和体应变观测资料中出现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总结震前形变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6.
山西临汾地区3次ML≥4.0地震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至2003年山西临汾地区发生了3次ML≥4.0以上地震。介绍了这几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以及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异常变化特征,结合目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前兆资料的变化情况对临汾地区未来的地震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详细分析“九五”和“十五”各种前兆数字化和模拟资料,汶川8.0级地震前甘东南地区多个台项如视电阻率、水氡、应变等手段都表现出了异常变化,经震前落实,认为大部分异常变化归因于祁连山地震带的异常反映。针对典型的天水和武都台电阻率的震前、震后资料的变化特征,探讨甘东南地区应力场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的各种前兆异常信息进行识别,发现地震前短临异常尤为突出,出现转折、加速、慢地震等现象.据此总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手段的一些异常演变特征,为山西中南部“十五”数字化资料进一步研究地震前兆信息和预报提供实际震例资料,对获取更多的震前信息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
大同地震台     
大同中心地震台为国家基本台,组建于1988年4月。下辖大同地震台、测震中心、维护中心和灵丘地震台,担负着山西北部及晋冀蒙三省交界区的地震监测预报任务。大同地震台2004年以来经过台站观测环境优化改造及“十五”项目数字化改造,基本建成了“规模适中、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地震台站。现有定点水准、地电阻率、地电场、地磁、钻孔应变、井下竖直摆倾斜仪、气象三要素等数字化前兆观测项目,具有较强的数字化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4日永安地震台观测井进行数字化改造,安装了福建省首台SWY-II型数字式水位仪,并且同步安装了SZW-1AV2004数字式温度计和WYY-1型气温、气压、降水量综合测量仪。以2014、2015、2016三年数字化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水位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及主要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数字化观测水位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情况。结果表明:水位数字化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对大地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度高。观测资料年变规律明显,有望在破坏性地震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在对山西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场地响应和震源新参数各量关系初步研究之后,利用山西地区2008年8月-2012年5月间发生的ML2.0级以上地震612次,计算其中148次地震的震源新参数.着重研究该时间段内山西地震带连续发生的5次ML4.0级以上地震震源区的背景应力降,阳曲震区的平均应力降为2.586 MPa,其它4个震区都在1~2 MPa间.分析发现山西中部的阳曲震源区、原平震源区、大同震源区震后应力降趋于平稳的低位,而山西中南部地区的洪洞、河津2震源区附近的地震应力降在震后仍处于不断积累、逐步增强的趋势,所以应密切关注山西中南部地区的震情形势.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7年至2010年ML≥3.0的49个地震,重点研究该时间段内山西发生的5次ML4.0以上的地震,通过snoke方法的计算结果,与仅用振幅比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noke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山西省2008年以来数字化地下水位固体潮观测数据,并选取大于2倍加卸载响应比值作为异常判定指标,将山西及周边地区发生的ML≥4.0地震的参数与井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异常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地区9口数字水位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变化与附近的地震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利用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能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结合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国家速报台站大地震速报评比标准》的要求,对太原基准地震台2009年速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如何改进工作,有效提高速报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西数字测震台网“十五”数字化之后34次 ML2.5~ML5.2级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反演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 f)=469.5df0.3141;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出41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出仪器安置在山洞且地处外界干扰小的台站没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而其它台站尽管都是基岩台...  相似文献   

16.
于萍 《华南地震》2011,31(1):116-125
利用湖南省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资料,研究了1970年以来湖南地区五次ML≥4.0级地震的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ML≥4.0以下的地震视应变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4.0以上地震的视应变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说明:湖南地区地震视应变的时空演变与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点,研究粤闽交界及其近海地区(N 22.80°~24.00°、E116.50°~118.00°)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1具备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2现代小地震呈北东方向密集成带分布在南澎列岛附近,与北东向滨海断裂的方向一致;3 6级以上地震序列类型多属主余型;4 1971年有小震记录以来,一直存在背景性的ML2级左右地震活动;ML4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特征明显;中等地震(ML4~5级)的发生与本区小震活动增强之间无明显关联;当出现年平均b值低于平均值、且较上一年b值下降幅度≥0.5时,可能预示本区进入ML4级地震活跃时段,东南沿海地震带在未来1~2年内可能有中强或以上地震发生;ML4.5级以上地震前,应变能释放曲线存在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18.
耿伟  李云  韩聚碧  董秋平 《山西地震》2010,(2):12-15,19
选取山西长治数字测震台网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记录到的301个ML≥2.0地震,对其震级等参数进行了重新计算、整理和统计分析,并与山西省测震台网所给出的震级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得到长治台网平均震级与省台网震级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公式、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等。为震级测定提供参考,以减小速报地震震级误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震源深度资料,对山西测震台网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2 535个定位精度为Ⅰ、Ⅱ类且ML≥2.0地震,进行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统计分析。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法,统计平均震源深度,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平均震源深度为0~40km,从0~10km、11~20km、21~30km、31~40km不同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来看,山西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以6~20km为主,个别区域有大于20km的地震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