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内蒙古段凌洪灾害及防凌减灾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内蒙古段由于特写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决定了每年都发生凌汛。流凌封冻溯源而上,解冻开河则由上而下,冰水汇流,卡冰结坝而造成凌洪灾害。1968年上游刘家峡水库建成,调节了水量,热量,内蒙古段河床逐年淤积抬升。过流能力明显下降,凌洪灾害逐年增加。因此防治凌害,主要应采取加固提防,整治河道,加强冰情预报,合理运用水库调度和局部破冰措施,并尽快在内蒙古段修建海渤湾水库,才能有效地减轻凌洪灾害。  相似文献   

2.
张孟春 《水文》1996,(4):37-39
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日平均入库流量的预报张孟春(西北电力调度通信局)1问题的提出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担负着电站本身与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及兰州市的防洪任务,设计部门对龙羊峡、刘家峡两库的防洪联合调度作了专题研究,并总结出一套采用日平均人库流量和另一水库要素双...  相似文献   

3.
多维时间序列模型在洮河红旗站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涛 《水文》2001,21(2):51-53
洮河是黄河上的一级支流,红旗站为洮河入刘家峡水库的把口站,预报红旗站年来水量的大小,对于刘家峡水库的调度,洮河流域的抗旱,防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维时间序列模型在洮河流域的应用,经分析计算,证明本流域反映空间分布的特征量较,反映时间变化规律的特征量用周期均值叠加预报方法处延,预报效果较好,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黄河宁蒙段河道水沙输移过程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建立河道水沙仿真系统模型,系统的模拟了天然状态下宁蒙河道泥沙的输移过程,并与现状条件下该河段泥沙输移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建成运行后,由于水库拦蓄作用,宁蒙河段入口下河沿站1969-2003年累计减少输沙量25.9966×108t,说明上游梯级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显著地减轻了宁蒙河段的淤积过程.宁...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腮林忽洞组的岩石地层特征、层序地层、生物(叠层石)地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腮林忽洞组划分为4个岩性段、7个三级层序;根据叠层石组合特征,建立了3个叠层石组合;结合前人获得的两件同位素年龄(207Pb/204Pb)数据,认为腮林忽洞组的时代应归属中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  相似文献   

6.
<正>浩尧尔忽洞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中元古代白云鄂博台缘凹陷带西部,行政上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该矿为一大储量低品位矿床,目前探明储量达213t,矿石平均品位为0.82g/t。矿床产于北东向展布的浩尧尔忽洞向斜南翼,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严格受地层和构造破碎带控制,主要赋矿层位为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第一、二岩性段的炭质变质粉砂岩、炭质千枚状板岩、含红柱石-石榴子石炭质板岩。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变质碎屑岩型。  相似文献   

7.
笔者等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东南约25km处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黑脑包腮林忽洞群下部发现一个厚30余米、呈北西向延伸的滑塌岩块。滑塌岩块的岩性主要为薄层黄灰色微晶灰岩与青灰色泥质微晶灰岩互层,单层厚多为1~2cm。风化面上可见青灰色泥质灰岩层抗风化能力较强,呈突出状。青灰色薄层泥灰岩在宏观上即见大量层间破碎,几乎层层都被小的同生断裂错开,有的薄层被分割成叠瓦状的碎块,有的被邻层的泥质贯入而分割成一个个竹节状块体(即布丁构造)。同生小断裂和布丁构造为同沉积期的地震造成,因此,发育同沉积布丁构造的薄层微晶灰岩可以看作是典型的震积岩。整个岩块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且变形强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弱。岩层在下部强烈褶皱,向上规模和强度都逐渐变小,直到变为未变形的平直岩层,具有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褶皱是岩块受地震影响而整体滑塌过程中的变形记录。震积岩和滑塌褶皱都揭示了盆地边界的拉张背景,同时指示盆地自南东向北西水体变深的地貌格局。这一发现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的早期就已有地震事件发生,与已知的腮四组震积岩和腮五组微晶丘一起,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时期,本地先后至少有两个阶段处于不稳定的地震活跃阶段。腮林忽洞群可能相当于白云鄂博群的下部,后者中产著名的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成矿的同位素年龄值有2.1~0.4Ga多种不同的结果,但多位微体古生物学者均认为是震旦纪至奥陶纪,且在腮林忽洞群中还发现了三叶虫碎片,故作者等在本文取信腮林忽洞群为寒武纪~奥陶纪。在腮林忽洞群顶部产有厚近百米的微晶丘,与白云鄂博矿区的赋矿白云岩相当,可能均是热水沉积形成。所以,本文对于认识白云鄂博地区腮林忽洞群沉积时(寒武纪-奥陶纪?)的大地构造性质及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从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黄河兰州段采集的24个水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并探讨了河流搬运花粉组合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累积花粉的组合状况。结果表明,河流中花粉组合和花粉浓度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变化,春夏时段花粉组合以榆属、杨属、柳属和桦属等乔木花粉为主,秋冬时段以蒿属、藜科等草本花粉为主,且花粉浓度和河流含沙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根据河水流量与花粉浓度积分计算得出样品采集时段的累积花粉通量,其组合特征与各时间点的花粉组合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单个时间节点花粉组合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够反映流域植被状况,而累积花粉组合可以指示泥沙和花粉源区的植被状况。本研究中黄河兰州段河水搬运花粉可能指示黄河兰州段以上至刘家峡水库之间黄土区的植被情况。  相似文献   

9.
黄河内蒙古河段防凌防洪需求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投入运行以后,黄河内蒙古河段的防凌防洪形势依然非常严重,凌洪灾害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除了内蒙古河段自身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外,水沙关系严重失调,水流输沙能力下降,主河槽持续淤积,过流能力降低也是重要原因.本文从分析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运行前后内蒙古河段的凌汛特点、水沙条件变化规律入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段的防凌需求和防洪需求,并初步提出了内蒙古河段的防凌防洪总库容.  相似文献   

10.
计算储量时,求块段煤层倾角平均值的计算程序较为烦琐。尤其是南方几省的煤矿床,构造复杂,煤层变化频繁,投影到图上的煤层等高线间距忽宽忽窄。要求出一个块段内的煤层倾角平均值,需选择几条倾斜方位线,逐个量取等高线水平宽,计算出平均倾角,最后翻表查出函数填入储量计算表。   相似文献   

11.
乔秀夫  章雨旭 《地质学报》1997,71(3):202-211,T002
据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研究,腮林忽洞群是白云鄂博群的一部分。于腮 林忽洞群下部层位的岩石切片中首次发现三叶虫屑,并首次分离出奥陶系疑源类及几丁虫化石;于上部层位首次识别出碳酸盐震积岩组及顶部巨型微晶丘。  相似文献   

12.
<正>浩尧尔忽洞金矿位于华北陆台北缘西段中元古界白云鄂博裂谷带西段。区内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哈拉霍疙特组和比鲁特组,其中比鲁特组第二岩段为主要的赋矿地层。区内主要构造为浩尧尔忽洞向斜,其核部为比鲁特组,两翼分别为尖山组和哈拉霍疙特组,矿床产于NE向展布的向斜南翼。断裂构造主要为一条左行的脆韧性剪切带和一条近NE向展布的平移断层。整个剪切带由一系列呈近EW向到NE向分布的近似平行的挤压破碎带和片理化带构成,是最重要的导矿和容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分析整理刘家峡水库异重流测验资料时,发现按水文测验规范中的方法计算垂线输沙率和平均含沙量,随着垂线流速和含沙量分布不同,其结果与实际有不同程度的误差。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计算成果与实际相差一倍以上这类的错误。为此提出一种较精确的方法。该方法原理如下:沿水深方向分成 n 个计算单元,如图1所示。假定在一个计算单元内流速和含沙量为直线变化,则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198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青、甘、川交界处出现了长达月余的阴雨天气,造成黄河上游自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一度威胁龙羊峡水电站的施工和刘家峡水库的渡汛以及下游广大地区的安全。对于黄河上游这样的高寒地区,维持这一大量降水的水汽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5.
张志红  高治定 《水文》2000,20(3):15-17,58
黄河内蒙古河段冰期一般在冬季封河期和春季开河期0容易出现严重凌情,造成灾害。故良好的封河形势和开河形势是避免凌灾发生的重要条件,自1968年刘家峡水库运用以来,黄河内下河段凌情已大有缓解。但是,由于有峡水库距黄河内下河段较远。对河道凌情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因此,一些年份仍有较为严重的凌灾发生。在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封、开河形势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海勃湾水库用于该段春季防凌调度的作用和能力,为黄河内  相似文献   

16.
张玉清  郝俊峰  孙雨霞  贾和义 《地层学杂志》2004,28(3):235-239,243,i002
阿牙登组和腮林忽洞组是上世纪 70年代 1/ 2 0万区调建立的地层单位 ,当时将阿牙登组置于白云鄂博群 ,腮林忽洞组归于震旦系。通过对以上两个组中疑源类化石进行研究 ,认为阿牙登组应从白云鄂博群中分出 ,与腮林忽洞组一同划归早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的地层中 ,阿牙登组与腮林忽洞组为同一时期不同局限海盆的沉积 ,是早古生代华北地台最北部边缘的沉积产物。这一认识为研究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1991年,笔者等应内蒙古地矿局邀请,对腮林忽洞组及白云鄂博群进行了初步踏勘性研究;在国家攀登附加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资助下,于1994年和1996年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与新的认识。 (1)腮林忽洞组剖面露头良好,被若干个大陆风化壳所分隔,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or-thosequence)。依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应称其为腮林忽洞群。 (2)白云鄂博群以宽沟背斜为轴部可分为南、北两翼。腮林忽洞群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变质  相似文献   

18.
我队某金矿区的岩性普遍具有硬、脆、碎的特点,部分网格状的,节理相当发育的岩层,除有上面的特点外,还具有酥的特性,而有用矿物则充填在裂隙或节理之中,并且,这样的矿层薄、层次多,忽整忽碎,难易掌握,取心较为困难。为了试图提高极度破碎岩层岩矿心的完整度,今年我队在部综合大队第六专题队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系统研究区域控矿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全息光弹实验模拟了内蒙古腮忽洞地区燕山期金矿成矿构造能量场,并依据高能量异常区划分出6个金矿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0.
孙剑  朱祥坤 《地质学报》2015,89(10):1873-1883
内蒙古腮林忽洞群地层中发育含铁燧石团块和微晶丘。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及铁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及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燧石一般呈团块状、脉状发育于腮林忽洞群碳酸盐地层中。燧石中发育铁质丝状体,由非晶质的铁(氢)氧化物(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具有丝状、网状形态特征,类似于现代海底热液Fe-Si产物。燧石的铁同位素组成δ56 Fe为-0.71‰~-0.25‰,与海底热液铁同位素组成(δ56Fe为-0.7‰~-0.1‰)一致。燧石的页岩(PAAS)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La、Y正异常,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这些特征表明含铁燧石为海底热液活动产物。腮林忽洞微晶丘成分主要为白云岩,铁同位素组成比该区域正常沉积碳酸盐岩要轻,与含铁燧石及海底热液的铁同位素组成相似;稀土配分模式与燧石一致,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表明该微晶丘的形成可能与海底热液活动有关。腮林忽洞群含铁燧石团块、微晶丘的发育以及前人报道的震积岩、滑塌岩的发育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过程中可能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海底热液活动活跃。由于腮林忽洞群的沉积时代很可能为中元古代,腮林忽洞群的海底热液活动有可能是整个华北地区中元古代(1.3~14Ga)拉张构造背景的一个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