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衔山是兰州河谷盆地南部边缘的最高峰,是祁连山系东延的余脉之一,最高点海拔3,625米。 马衔山系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组成,山顶基岩裸露,块石残积,但山形浑圆,缓坡地段土壤及基岩风化层厚达3—4米以上。该山3,500米以上不仅见有地质历史时期古冰缘遗迹(山顶岩堆、冻胀石林、基岩陡坎);而且现代冰缘过程亦有明显表现(冻胀草丘、触冻坡坎)。因此,多年来曾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以此给地质、地理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正> 全国首届现代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生学术讨论会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教育局90年51号文件精神,并在院教育局的指导和大力资助下,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人教处—研究生会筹备,于1990年11月16日—19日在南京召开。会议收到论文和论文摘要42篇,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贵阳地球化学所、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国家教委所属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保定师专;地矿部长春地质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古油藏与油气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从早古生代至中、新生代,中国南部确实形成过相当数量和相当规模的油气藏。而后经较高的演化和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最终成为古油藏。如麻江、瓮安、泰山、米仓山、天井山、中和、龙街及小古山等古油藏。它展示了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质时期及各种地质条件下,油气藏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充分揭示了油气藏的成藏、发展条件及破坏因素。因而运用其成藏规律,可以为油气远景评价、勘探部署做出重要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中等倾角岩层顺向坡,受坡体结构和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控制,多存在变形、崩塌、滑坡等工程地质问题,常常会诱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该类斜坡潜在滑动面不直接出露地表,一般具有变形机制复杂、隐蔽性强和危害大的特点,是滑坡领域关注与研究的重点。拖担水库大坝左岸为一古滑坡,在水库扩建开挖过程中,诱发古滑坡体复活。在分析古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勘察和变形监测结果,研究了其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左岸古滑坡具有岩层倾角“上陡下缓”、滑体底部存在反倾坡内的剪切破碎带、滑床岩体产生弧状弯曲的特点;②古滑坡体为一基岩顺层滑坡,滑动模式为“滑移(弯曲)—剪断”型,其变形破坏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弯曲隆起阶段、滑移剪出阶段和扰动变形阶段;③该类斜坡变形破坏后,坡体易沿“上陡下缓”的椅型软弱层面发生二次滑动,滑坡控制关键是对下部变形区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本书是“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01—13专题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负责,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参加工作。该书从构造地质、沉积相、遥感地质、古地温、有机地球化学、气源岩热演化和储盖层物性等方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准噶尔、柴达木、酒西等盆地的天然气赋存条件,计算了天然气资源量,并预测了含气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干湿交替引发的风化现象等等。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古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米家山隆滑构造的发现及地质意义(摘要)冯秦阳(甘肃省地勘局区调队兰州730050)米家山隆—滑构造由米家山序列深成岩体和早奥陶世阴沟群变质岩系组成,出露于1∶5万老龙湾幅和赵家水幅相邻的部位,深成岩体呈椭圆形东西向展布,产于米家山背形褶皱的核部。岩体...  相似文献   

8.
西藏昌都地区夏通街滑坡是在古滑坡体上复活的新滑坡。自2001年以来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日趋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并对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在分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古滑坡体的复活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夏通街新滑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如河流冲刷、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质条件等。其中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修建214国道对坡脚的开挖,使其抗滑段遭到破坏,抗滑力减小。另一控制因素则是连续3a的强降雨,使坡体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最终导致古滑坡体复活。根据对滑坡变形破坏情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主动防治与被动防治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等倾角岩层顺向坡,受坡体结构和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控制,多存在变形、崩塌、滑坡等工程地质问题,常常会诱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该类斜坡潜在滑动面不直接出露地表,一般具有变形机制复杂、隐蔽性强和危害大的特点,是滑坡领域关注与研究的重点。拖担水库大坝左岸为一古滑坡,在水库扩建开挖过程中,诱发古滑坡体复活。在分析古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勘察和变形监测结果,研究了其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左岸古滑坡具有岩层倾角"上陡下缓"、滑体底部存在反倾坡内的剪切破碎带、滑床岩体产生弧状弯曲的特点;(2)古滑坡体为一基岩顺层滑坡,滑动模式为"滑移(弯曲)—剪断"型,其变形破坏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弯曲隆起阶段、滑移剪出阶段和扰动变形阶段;(3)该类斜坡变形破坏后,坡体易沿"上陡下缓"的椅型软弱层面发生二次滑动,滑坡控制关键是对下部变形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龙游石窟群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发现的龙游石窟群 ,由于其规模之大 ,地下开挖水平之高 ,也由于存在着许多疑团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其工程地质条件、古石窟群开挖技术中的科学技术亮点、围岩的主要变形破坏类型以及这一古石窟群的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昂达尔错白云岩古油藏位于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是羌塘盆地规模最大的古油藏带,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铸体薄片、储层物性、沥青族组分分析,剖析了白云岩古油藏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昂达尔错古油藏的储集体可归类为低孔—低渗型到中孔—中渗型储层,为较好储层类型;其石油族组分呈现饱和烃含量低、非烃+沥青质含量高的特征,为芳香沥青型、芳香环烷型石油。划分出两套生储盖组合,其中的下侏罗统曲色组—中侏罗统布曲组组合为较好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认为古油藏在晚侏罗世成藏,在喜马拉雅期遭受逆冲破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寒武纪古地理及古地理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允 《地质论评》1950,15(Z2):119-133
作者在黄汲清光生的指导下,依照地质时代的划分,编制中国古地理图。三年以来,已完成自寒武纪到三叠纪共一十九幅。此文拟就中国寒武纪的古地理,及古地理图,作一扼要的说明。古地理学,乃对地质史各时代之海陆分布及性质,海浸的来源和去向,地壳的运  相似文献   

13.
引言本文所指的新线包括兰银线的兰州—狄家台段、兰新线的兰州—乌鞘岭段以及专用线兰州—阿干镇段。沿着这些线路开挖的黄土边坡揭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质现象。在以往这些地区没有铁道路堑边坡可以利用为地质剖面的条件下,这些现象是不易被观察到的。从这些现象所表现的地质特征上来看,可能是对研究本区黄土成因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下坂地水库Ⅷ号古滑坡稳定性分析预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水库内古滑坡历来颇受关注,它能否对水利枢纽工程构成威胁应进行多方面分析而不是仅以简单的力学计算为依据。本文以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Ⅷ号古滑坡为例,通过地质鉴别、成因机制分析及运动特征反演、工程类比、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水库蓄水后古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预测,分析古滑坡变形破坏方式。这种综合分析方法可供普遍存在的水库滑坡稳定性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宁洱县普治村古滑坡体近年来活动迹象明显,已造成房屋变形开裂,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滑坡体有进一步复活迹象。该地区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是古滑坡体复活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监测、实施一定的工程治理,同时合理规划,控制人类工程活动,以减少对古滑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该古崩滑体位于拟建水库坝址线上游27.7 km处,体积巨大,水库三个设计蓄水高程均在滑体剪出口之上,且该区属高烈度区,滑体一旦失稳,可能造成涌浪,甚至堵江和堰塞溃坝,影响严重。本文通过对古滑体地质背景、结构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条件分析,确定该滑体属崩滑性质。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到较为频繁构造作用,斜坡岩体块裂化较明显,节理切割严重,产生了不利结构面的空间组合,一旦破坏面贯通,则导致斜坡沿着滑面崩滑下座,覆盖到冲洪积物堆积体之上。其稳定性通过定性、定量两方面评价,其中定量计算中,通过试验资料,结合参数反演确定计算参数,利用规范传递系数法和毕肖普法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暴雨、蓄水及水位骤降工况下,滑体均处于稳定状态。而在考虑地震时,其稳定性迅速降低,滑体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宝鸡市狄家坡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宝鸡市狄家坡斜坡是一个古滑坡。在调查滑坡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前提下, 本文描述了滑坡的形态与物质结构、滑坡表层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了古滑坡的发生机制。引用可以任意条分块体的Sarma方法, 研究了该滑坡在自然、地震、饱水和三者同时存在共四种状态下的稳定性, 并进行了斜坡表层黄土坡体的稳定性对于地下水位上升的敏感性分析。基本结论是, 狄家坡滑坡在整体上是稳定的, 其表层的黄土坡体在地下水位上升时会发生失稳破坏。最后, 提出了进行滑坡防治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甘肃省石油学会、甘肃省地质学会、甘肃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筹)、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生物、气体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油气地化及地化勘探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10月6日至10日在兰州地质所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国内石油部、地矿部、高等院校、煤炭部,出版单位、甘肃省及中国科学院等各方面的有关代表近百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的四位学者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期间,代表们展示了油气地化及化探方面的最新成果。大会宣读论文30篇,另有一些成果在分组讨论会上交流。中外学者聚集一堂、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19.
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地表古油藏作为了解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良好窗口,经过多年来对古油藏详细解剖,通过详细的地表构造填图、二维地震和地质浅钻综合揭示了盆地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古油藏为盆地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至地表的大型构造岩席,主要表现为中生代海相地层推覆至晚白垩—中新世湖湘红层之上,古油藏含油层位是中侏罗布曲组砂糖状含油白云岩。针对古油藏石油地质条件解剖表明逆冲推覆构造虽然破坏了上坪油气藏,但是该构造活动不但能够使地层增厚利于有效烃源岩二次生烃,并对下坪地层有效遮挡封盖,同时构造活动有利于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为二次成藏创造了良好的生储盖时空匹配关系,有利于逆冲推覆型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冷洋洋  刘武  卓国锋 《江苏地质》2014,38(1):169-172
通过调查大榕古滑坡典型变形特征,研究了古滑体复活的滑动机制。结果表明:古滑体滑动机制为蠕滑-拉裂和滑移-拉裂。古滑坡在其特定的脆弱地质环境条件下,不仅受降雨因素影响,更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