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胶南-威海造山带基底主要由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组成 ,另有少量变质表壳岩、浅变质碎屑岩、基性—超基性岩及榴辉岩。变质花岗岩可分为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花岗岩。造山带之上曾经有过古生代盖层 ,造山带中侵入有三叠纪闪长岩及花岗岩体。在榴辉岩及其围岩中发现了许多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 ;确认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分早期的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晚期的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变质地层、超镁铁质岩及部分片麻岩等围岩与榴辉岩经历了相同的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部分花岗质片麻岩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后或发生过程中侵入榴辉岩中的。苏鲁造山带是一条以韧性剪切带为格架 ,穹窿构造、褶皱构造相伴随的“无山”的造山带 ;造山带可分为南、北二部分 ,北带主体属于华北板块南缘带 ,而南带主体则属于扬子板块北缘带。南、北带的界线大致与连云港嘉山断裂及近岸断裂一致。造山带南界与响水淮阴断裂一致 ,北界位于五莲—王台—朱吴—牟平一线 ,西侧被郯庐断裂带切割。  相似文献   

2.
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南-威海造山带基底主要由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组成,另有少量变质表壳岩、浅变质碎屑岩、基性-超基性岩及榴辉岩.变质花岗岩可分为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花岗岩.造山带之上曾经有过古生代盖层,造山带中侵入有三叠纪闪长岩及花岗岩体.在榴辉岩及其围岩中发现了许多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确认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分早期的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晚期的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地层、超镁铁质岩及部分片麻岩等围岩与榴辉岩经历了相同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大部分花岗质片麻岩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后或发生过程中侵入榴辉岩中的.苏鲁造山带是一条以韧性剪切带为格架,穹窿构造、褶皱构造相伴随的"无山"的造山带;造山带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北带主体属于华北板块南缘带,而南带主体则属于扬子板块北缘带.南、北带的界线大致与连云港-嘉山断裂及近岸断裂一致.造山带南界与响水-淮阴断裂一致,北界位于五莲-王台-朱吴-牟平一线,西侧被郯庐断裂带切割.  相似文献   

3.
胶南-威海造山带基底主要由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组成,另有少量变质表壳岩、浅变质碎屑岩、基性-超基性岩及榴辉岩.变质花岗岩可分为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花岗岩.造山带之上曾经有过古生代盖层,造山带中侵入有三叠纪闪长岩及花岗岩体.在榴辉岩及其围岩中发现了许多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确认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分早期的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晚期的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地层、超镁铁质岩及部分片麻岩等围岩与榴辉岩经历了相同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大部分花岗质片麻岩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后或发生过程中侵入榴辉岩中的.苏鲁造山带是一条以韧性剪切带为格架,穹窿构造、褶皱构造相伴随的“无山“的造山带;造山带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北带主体属于华北板块南缘带,而南带主体则属于扬子板块北缘带.南、北带的界线大致与连云港-嘉山断裂及近岸断裂一致.造山带南界与响水-淮阴断裂一致,北界位于五莲-王台-朱吴-牟平一线,西侧被郯庐断裂带切割.  相似文献   

4.
北祁连早古生代俯冲杂岩带分布于青海省祁连县清水沟-百经寺地区。主要由裂谷型火山岩、蛇绿构造混杂岩、变质沉积岩和高压变质岩(蓝片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各岩石单位均以构造岩片形式产出,构成由北向南的逆冲叠瓦式结构样式。俯冲杂岩带的变形特征、构造序列及变质作用特征,揭示了北祁连造山带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5.
十堰—武当地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内部发育的变质岩可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在该地区含石榴子石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变质作用条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方滩—王家山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的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44℃~410℃和368℃~431℃,属于低绿片岩相;由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十堰—大木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22℃~440℃和535℃~540℃,属于低—高绿片岩相。结合区域变质变形研究成果,认为十堰—武当地区中低级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南秦岭构造带印支期洋盆闭合伴生的俯冲-增生过程有关,它使得不同变质级别的岩石发生并置然后一起抬升。  相似文献   

6.
秦巴造山带是夹持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印支期陆内造山带。其内部自北而南可分为北秦岭变质-构造-岩浆岩构造带、中秦岭褶皱构造带及南秦岭伸展-滑脱构造带等三大不同构造面貌及演化过程、不同物质建造差异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7.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又称大别-苏鲁造山带,西自陕西,经湖北、河南、安徽,向NE进入江苏、山东等地。EW向延伸达1000多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也是继阿尔卑斯和挪威超高压变质带被确定之后发现的世界上第三条超高压变质带。大别-鲁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造山带,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并发生碰撞,其后使深部复杂岩石组合快速折返,后剥蚀裸露至地表。由于部分洋壳和陆壳俯冲至地表之下数十公里,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了大量榴辉岩,碰撞后快速折返被带至近地…  相似文献   

8.
湖北英山—安徽太湖地区位于大别山造山带东段,在对区域构造岩石地层调查与分析基础上,确定大别山造山带结构主要为构造岩片堆叠体,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罗田岳西变质杂岩带、英山潜山超高压岩片、宿松变质岩片等3个构造岩片,分别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别山造山带提供了可靠的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9.
秦岭群中解体出花岗质古深成岩体从所周知,很多中高级变质地体中都揭示出以片麻岩形式出现的中酸性侵入体,这已是世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一大进展.作为秦岭造山带核部中深变质岩系的秦岭群,一直认为是一套副变质岩系及少量的变质火山岩系,其内部是否也存在以片麻岩形...  相似文献   

10.
豫西双龙韧性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由两侧到中心依次发育了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及假玄武玻璃一系列动力变质岩。该韧性剪切带是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网结状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的一条,对其开展显微构造研究,对了解东秦岭造山带的变质变形环境及构造演化具有一定地质意义。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韧性剪切带进行岩石学和矿物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对韧性剪切带的性质及温度、古差应力、应变速率等变质变形环境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双龙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性质为左行剪切,变质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古差应值约为51~61MPa。  相似文献   

11.
大别造山带西段的新县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 ,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榴辉岩。研究发现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峰变质条件 ,但都经历了相同的绿帘角闪岩相前进变质 ,具有相近的峰变质年龄和相似的退变质轨迹。其形成和折返可能与华北、扬子两大古陆在早奥陶世末的陆—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秦岭碧口群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碧口群是扬子板块西北缘中晚元古代古海沟—岛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其下部为蛇绿岩组合,以大洋E型拉斑玄武岩为特征,代表古俯冲杂岩;上部为重力流沉积组合,以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及陆源碎屑浊积岩为特征,类似于海沟型复理石组合,代表古海沟堆积。同时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特征表明,在蛇绿岩分布区发育有大型韧性剪切带和高压低温变质的蓝闪片岩。由此可见碧口群属于中晚元古代扬子板块西北缘的古海沟—俯冲地体。  相似文献   

13.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首次从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中发现太古宙麻粒岩,并取得3450Ma Sm-Nd等时线同位素年龄。该麻粒岩以包体产出于元古代变质侵入体中,原岩为拉斑玄武质岩石,其形成于大洋岛弧构造环境,经高温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4.
太白庙小型岩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川─云镇复向斜中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星红铺组变泥钙质石英粉砂岩中,受层位、岩性和NWW向次级断裂带的控制。矿化与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关系密切。金主要以自然金矿物形式存在,或包裹或充填于黄铁矿、石英、铁方解石、绢云母晶隙及裂隙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成矿热液属大气降水热液。成矿温度低,压力小。在矿床地质特征上,经初步研究认为属于岩浆变质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经混汞、重选、氰化浸出及堆浸半工业试验,金回收率较高,且选矿工艺简单,工业利用可行。  相似文献   

15.
对豫西小秦岭太华群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华群具明显的两分性特征,下亚群属下部基底岩系,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及TTG岩系;上亚群属上部基底岩系,具孔达岩系特征的一套沉积变质岩。根据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提出了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上下亚群是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下亚群时代为晚太古代,上亚群时代为古元古代,故太华群应予以解体.或给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陶湾群分布于洛南—栾川一带,分三个自然段出露。本文描述了各地段陶湾群代表性剖面,论述了层序划分和区域对比。文中依据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以及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陶湾群的时代为奥陶纪。  相似文献   

17.
秋树湾铜钼矿床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南侧靠近商丹断裂,铜矿赋存于北山角砾岩筒中,黄铜矿发育于角砾岩胶结物中。金属矿物简单,主要为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和辉钼矿。矿石铅、硫同位素等表明成矿物质与深源浅成小斑岩体有关。氢氧同位素以及包裹体成分指示大气降水参与了成矿作用。铜钼矿形成于统一的接触交代成矿作用体系,后期热液使早期形成的矽卡岩发生退化蚀变并形成铜矿。  相似文献   

18.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绝佳场所,其形成记录了新元古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程,主要由一系列微陆块、岛弧、海山/大洋高原、增生杂岩及蛇绿混杂岩构成.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除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分外,大多发育典型的海山岩石组合,即枕状玄武岩、火山...  相似文献   

19.
利用LA-ICP-MS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超高压变质的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及共生的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金红石显示Si成分环带,且Si含量(质量分数,下同)随变质压力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进变质到峰期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升高趋势,峰期金红石的边部Si含量达到最高,退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降低趋势;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主要呈包体产于多硅白云母、石榴子石、角闪石和钠长石中;在相同的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石榴角闪钠长岩中多硅白云母包体金红石的Si含量((1018~2741)×10^-6,平均为1924×10^-6)明显高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的峰期金红石((450~2397)×10^-6,平均为952×10^-6)。综合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和石榴角闪钠长岩的产状、变质演化和全岩成分以及前人对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富硅金红石的研究结果提出,超高压变质岩石中金红石的Si含量与变质压力成正相关关系,金红石中Si含量大于500×10^-6可以作为榴辉岩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标志。超高压金红石中Si含量与全岩成分中SiO2和TiO2含量有关,随SiO2含量的升高和TiO2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20.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