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矿构造应力场研究是控矿构造研究、认识矿体空间展布形态、位置、预测及布置探矿设计的基础。依据弹性力学和莫尔库仑剪切破裂理论,推导出形成共轭及在剪切构造带内形成羽列、雁列等构造应力场的产状和形成羽列、雁列主应力大小的数学解析表达式,进而应用计算机对新城金矿床主矿体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该矿主容矿构造是在NNW向缓倾拉张主应力、NE向陡倾主压应力、焦家构造带平面呈右行扭动下形成的。NWW向中间主应力控制新城Ⅰ号主矿体在NW向倾斜平面上延深的长轴方向。该轴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倾伏向为281°,与水平面的夹角倾伏角为26°,在N40°E纵投影面上向SW侧伏,侧伏角为45°,富矿柱产状亦与中间主应力轴产状一致。在已获取容矿构造产状基础上,据相关岩石力学性质测试成果,分析并建立了主容矿羽列与控制剪切构造带两者的力学关系和剪切破裂方程式。联立解出成矿应力场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的量值,再由陡倾主应力大小估算出该矿头部的成矿深度在2 750 m左右。  相似文献   

2.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体系多层次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了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水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成矿构造研究、测量和资料分析证实,成矿阶段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轴面是近于水平的,而中间主应力接近于垂直;区域成矿期应力场呈水平反钟向扭动剪切状,具有新华夏系应力场特征。从中生代应力场分析发现,除了区域反钟向挤压剪切构造特征外,主要成矿阶段构造环境还表现出应力松弛和拉张的特点,有普遍的断裂上盘下滑的构造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一系列A型褶曲;在构造挤出阶段,剪切带产状由缓变陡,构造体制逐渐由非共轴剪切转变为近共轴挤压,形成挤出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在倾竖褶皱阶段,剪切带叠加了顺层非共轴右行剪切,形成八卦庙倾竖褶皱,并在挤出构造体中形成一组NE向剪裂控制的构造脉型成矿构造。挤出构造主要包括:剪切带边部呈叠瓦状分布的内倾弧形逆冲断层系;剪切带内条带状构造大理岩与构造千枚岩间的滑动构造;构造千枚岩带中发育一系列呈倒水滴状、平面上呈不对称"鱼状"的挤出构造体;挤出构造体中含炭泥砾-角砾岩脉。蚀变岩型金矿体发育于挤出构造体中,其空间排布规律及挤出构造结构完全受控于构造挤出时的动力学机制。单个蚀变岩型金矿体向西侧伏,侧伏角约65°;而南、中、北矿带则整体向东侧伏,侧伏角约25°。  相似文献   

4.
胶东型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断裂控矿规律一直是地质勘查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深入研究断裂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大量矿床勘查和地质调查资料,通过对典型断裂剖面和断裂与矿体空间关系的构造解析,判断了成矿期断裂的性质和应力状态,讨论了断裂产状变化的控矿机理,提出了胶东型金矿新的构造成矿模式。将胶东主要控矿断裂分为Ⅰ级缓倾角断裂、Ⅱ级陡倾角断裂和Ⅲ级陡倾角张裂脉,三者分别控制了破碎带蚀变岩型、复合类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产状转折部位,蚀变岩型矿体赋存于断裂的倾角变缓部位,石英脉型矿体赋存于断裂倾角变陡部位。缓倾角断裂控制的矿体具有总体侧伏角小、富矿柱侧伏角大的“双向”侧伏特征。矿体产状与断裂产状的关系指示,三山岛、焦家和招平三条控矿断裂成矿期均属右行正滑或右行张扭性,金牛山断裂具有左行正滑特征。根据金矿体产状分析的胶西北金成矿小区区域构造应力场σ1为294°∠82°和269°∠78°,焦家断裂的σ1为300°∠67°、311°∠78°和321°∠81°,招平断裂北段σ1为130°∠65°和138°∠69°,反映了胶西北玲珑花岗岩体分布区域总体以垂向主压应力为主,其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处的主压应力方位分别沿SE向和NW向指向岩体,成矿期断裂处于NW—SE向拉张状态。胶东东部邓格庄金矿田的σ1为287°∠0°,以水平主压应力为主。综合分析认为,产状变化的具张扭性质的断裂是金的有利赋矿构造,断裂的产状变化对金矿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结构和流体性状的变化是金矿阶梯成矿的关键因素,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产状转折联合控制了金矿体的侧伏。胶东地区早白垩世深部大量岩浆岩快速侵位,导致地壳强烈隆升产生伸展构造,来自不同深度和层次岩浆房及不同源区的岩浆梯次上侵,为深部含金流体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和流动通道,含金流体到达地壳浅部在断裂产状变化的减压扩容空间卸载成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勘探工作发现,单个矿床存在“上脉下层”的空间分布形式,即上部为陡倾斜的脉状矿体和下部为与地层产状一致的似层状矿体共存。为了探讨脉状矿体与似层状矿体的构造成因,以广西大福楼大型锡多金属矿床为例,结合两类矿体的特征和构造分析,认为脉状矿体受形成于脆韧性剪切环境中的裂隙控制,从早至晚经历了剪性雁列脉、张性桥、脉贯通、含矿溶液充填四个构造阶段;似层状矿体则受控于NW向复式背斜层间裂隙,其形成经历了层间滑动、水扩溶、褶皱-断裂和含矿溶液充填四个构造阶段。成矿构造形成于印支期,其中层间裂隙形成于印支期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中的早期破裂,而陡倾斜裂隙形成于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中的中期破裂,两类矿体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东段果洛龙洼脉状金矿床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洛龙洼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为该成矿带内典型的大型脉状金矿床。笔者采取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坑道-岩心综合调查等手段对矿区构造系统进行了解剖,将矿区主要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分为4个期次:东西向左行韧性剪切、东西向右行韧性剪切、东西向逆断裂和东西向正断裂。基于矿体与构造的时空关系,确定中-晚三叠世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脆性逆冲断裂为矿区成矿期构造。该期断裂是早燕山期昆中断裂带活动形成的次级断裂。矿区内,自含矿断裂向外,矿化和蚀变的发育程度随构造变形强度的减弱而依次降低,因此,矿体附近发育的钾化、绿帘石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可作为该类矿床找矿标志。受断裂控制,矿区矿体平面上呈东西走向;剖面上可见矿体在产状变缓处膨大,在产状变陡处收敛甚至尖灭;纵投影剖面垂向上,矿体具有南东侧伏的规律,单个矿体侧伏角约75°,矿化在3 400m和3 700m标高分2个富集带,标高下限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矿化富集带侧伏角约3°。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了矿区三维矿化富集规律模型,认为在矿区深部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狼山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复杂,主要发育有南北、东西、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从南北向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性质、构造应力场特征入手进行研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求出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位,进而对本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研究区发育的近南北向断裂至少受到过两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第一期是在晚二叠世,由于华北克拉通向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活动而形成碰撞拼贴运动所产生的近南北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此时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偏东10°左右,向北倾伏,倾伏角为15°~20°.在这一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狼山地区发育了一套破裂系统,它们分别表现为近东西走向的挤压构造带和逆断层、近北东走向的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层、近北西走向的以右行为主的走滑断层以及近南北走向的张性断层.这些早期的断裂系统也制约着该区域后来的构造活动,第二期构造应力场是侏罗纪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而产生的.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西-南东向,倾伏向为150°左右,倾伏角为10°~20°.第二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使早期南北向断裂由原来的张性破裂面转为左行走滑,早期东西向断裂转为右行走滑,早期北东向左行滑动面转为压性面和褶皱轴方向,而早期的北西向破裂面则转为张性破裂性质.   相似文献   

8.
对陕西小秦岭地区金矿体分布特征、成矿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主要金矿体进行了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小秦岭金矿成矿流体物化特征,分析了成矿模式。认为贯通全区的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形是陕西小秦岭主要控矿构造格架,复背形所派生次级脆韧性断裂控制矿体的展布,其中平行于褶皱枢纽近东西向断裂带是区域主要含矿构造;构造带产状陡变形成的虚脱部位是含金石英脉产出部位;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主成矿期(Ⅲ、Ⅲ阶段)形成脉束状、网状、浸染状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矿;成矿流体为低盐度富CO_2流体,发生于中温热液作用、中压环境;成矿流体的扩容减压和大气降水混染是矿质沉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霍明宇  王莹  解国爱  等 《江苏地质》2013,37(2):284-291
研究区位于安徽池州市梅村镇西峰庙—马头平移断层东北端,该处岩体和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区域发育了一中型铜钼矿.分析了研究区铜钼矿赋存条件和容矿构造的发育特征,统计了容矿节理的产状,整理绘制出成矿期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图.认为研究区内的容矿节理以张性节理为主,经极射赤平投影后得到的优势产状为285°∠87°,容矿节理和主断裂产状基本一致.研究区内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轴(σ1)的方位为15°,最小主应力轴(σ3)的方位为105°,倾角近水平.此构造应力场与燕山晚期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一致,最大主应力均为NNE-SSW方向.在此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形成了区内广泛发育的NNE-SSW向、具走滑性质的断层以及张性节理.  相似文献   

10.
母山含矿斑岩体内及附近发育NNE向、老EW向、新EW向构造及属于局部构造的NNW向构造和弧形构造.其中,NNE向构造为成矿构造.随着时间演进,成矿构造应力场活动强度逐渐减弱,频率逐渐增强.并且,主应力轴σ1的产状也随时间由向SE陡倾变为水平,最后倾向NW.在成矿构造活动强度较大时,控制了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侵入;在成矿构造活动频率较大时,控制了热液活动及有关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帕卢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基于1976年1月至2018年4月全球CMT目录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帕卢地震震源区及苏拉威西地区构造应力场,得到以下初步认识:赤道0°两侧南、北区域的应力场呈现出整体的一致性和局部的不均匀性,北部是以向北倾伏的低倾伏角挤压和向南倾伏的高倾伏角拉张作用为主;南部是近水平的NNW-EW向挤压及低倾伏角的近N-S向拉张的应力状态.摆堆易逆冲推挤及西里伯斯海阻挡导致北部地区的应力场显示俯冲带的特征,也导致北苏拉和马纳都块体的应力场出现差异性.在班达海自东向西的挤压及西部马卡萨盆地的阻挡作用下,南部地区呈现出近E-W向的挤压状态,并沿着NNE-SSW向呈现出地壳物质的构造逃逸现象.深部地幔物质上涌致使苏拉威西中部的R值偏小,形成活火山.受到桑吉双俯冲带和麦纳哈撒海沟的推挤及火山喷发作用,东部交汇区的应力场呈较大倾伏角的拉张为主及R值复杂突变.西部交汇地区的应力场是走滑为主兼有正断应力机制,该应力场有益于此次地震的触发及超剪切波破裂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构造演化及成矿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达门沟金矿是内蒙古迄今最大的金矿床,具有超大型金矿床规模。金的成矿作用对岩性没有明确的选择性,而主要是受褶皱断裂构造的控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积成矿。研究表明,该区的构造变形从早到晚,力学性质往往从塑性到脆性,构造规模从小到大,构造类型则是褶皱与剪切带同时形成,或相间发育。该区主要经历了4个期次的强烈褶皱剪切作用,并形成了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一期构造变形时岩石的流变性较强,褶皱幅度较小,一般多表现为小规模的塑性流变褶皱,并产生了小规模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主期)褶皱以乌拉山主峰为主的东西向区域规模的复式背、向斜(形),并在主期褶皱的倒转翼发育了一系列与褶皱同向延伸的脆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区域性构造薄弱带;第三期为横跨叠加褶皱,使近东西向褶皱发生了南北向蛇形弯曲,伴随该期褶皱作用形成了低绿片岩相韧脆性剪切带,为深源成矿流体的贯入与集聚成矿提供了很好的赋存空间,是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四期构造变形则以区域性隆升作用为主,使早期褶皱发生横弯褶皱的同时,还将深部形成的金矿体抬升至浅部。文中在成矿控矿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3.
焦家构造带控矿作用探讨——以莱州新城金矿床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俊英 《山东地质》2001,17(2):37-42,47
概略陈述了新城金矿床及焦家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对焦家构造带成矿前后的构造应力场,矿体侧伏规律,NWW向矿化带的形成及成矿时代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讨论。  相似文献   

14.
孟公界花岗岩型脉状铀矿床成矿构造研究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运用大陆构造体系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桂北苗儿山矿田孟公界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构造特征,初步查明了北北西向矿脉的形成是受区域性北北东向左旋剪切的次级剪应力场控制,成矿前形成的韧性剪切带既是矿液运移的通道,也是矿体赋存的有利空间;剪切作用造成矿脉、脉体在空间上呈雁行排列并向北北西方向侧伏。根据成矿构造预测,该矿床在1号矿脉的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2~6号脉矿化地段由西向东逐渐加深,盲矿体应埋藏在较深部位。  相似文献   

15.
王埝沟铁矿床为隐伏矿床,产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地层中,发育2条主矿带,总体走向为280°~290°,平行展布,相向而倾,具不对称向斜构造特征.该铁矿床2条主矿带发育5个矿体,北翼矿带发育3个矿体,南翼矿带发育2个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综合分析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理论,并充分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成果,二者有机结合的综合式找矿方法,是目前寻找深部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盲矿体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数学力学的角度定量分析了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时各类构造结构面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并推导出相关的公式。首次提出了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时在预测或预报对区域稳定性或岩体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的断裂构造的产状要素和派生构造应力场的方位和大小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中间主应力对构造结构面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CCSD主孔100~2950m榴辉岩、退变榴辉岩类岩石叶理倾角明显较片麻岩类岩石叶理倾角陡,前者总体倾角55°左右,后者28°左右,局部可见片麻岩类叶理切割榴辉岩类叶理,因此两者叶理可能形成于不同时期;两类岩石之间现部分为韧性剪切带接触关系,韧性剪切带形成于苏鲁地体折返主期自SEE向NWW的韧性剪切作用。榴辉岩、退变榴辉岩类岩石叶理产状对发育于该类岩石内的微断层产状有一定控制作用,而片麻岩类岩石叶理产状对发育于该类岩石内的微断层产状控制作用相对较弱。孔区脆性变形主要反映白垩纪以来SEE-NWW向伸展构造应力场的变形特征,主孔100~1620m倾伏向以SEE向占绝对优势的微正滑断层擦痕即为该期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王建光 《地质与勘探》2017,53(2):406-412
坦桑尼亚太古代马拉-穆索马绿岩带位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维多利亚湖东部地区,是坦桑尼亚重要的金矿聚集区。该地区主要金矿床类型为受陡倾或缓倾剪切构造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本文通过对亚斯罗利、瑞万科玛和尼亚布隆渡等3个典型金矿床进行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总结了马拉-穆索马绿岩带金成矿规律,认为金矿床的形成与镁铁质火山-沉积岩、韧-脆性剪切构造带及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是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构造,控制着主要工业矿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雷时斌  姜伟 《黄金地质》1998,4(1):29-34
以山东新城-河西金矿区为例,通过新城、河西和候西矿床容矿断裂的形态、断裂活动、构造因素、构造应力场和变形场的数学、力学半定量及定量分析,探计断裂构造控矿规律以及成矿的力学机理。提出了金矿成矿受主断裂面形态、次级小断裂、节理的发育强度,断裂构造的力学特征、变形强度等控制。矿体多位于波状起伏的主断裂面凸峰的下盘、凹谷的上盘。矿化强度与次级断裂、节理的发育强度正相关。断裂构造带和次级构造裂隙带是内应力低  相似文献   

20.
构造因素分析是成矿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各古构造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褶皱测量统计,恢复了本区白垩纪以来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发现各期古构造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轴均为近水平状态,其中建德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衢江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始新世–渐新世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W向。指出本区球川–萧山断裂等NE向区域大断裂构造开启的期次,决定了成矿期次,开启的时间决定了铀矿形成的年龄,其开启时序明显受古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控制。建德期晚期,随着NW向挤压应力场转为应力松弛状态,区域大断裂处于开启状态,火山喷发期后的深部含矿流体沿区域大断裂向上运移,形成了本区早期铀成矿(125~115 Ma),衢江期NN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使本区区域大断裂再次开启,带来了深部成矿流体,形成了第二期铀成矿(90~70.2 Ma),两期铀成矿叠加最终形成了本区的铀矿化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