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2.
《测绘通报》2007,(12):68-69
极地基础测绘与科学考察研究,既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南极重点地区和有国家权益意义的地区分期完成地图覆盖和其他各项基础测绘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考察急需的各种类型地图,增强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障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在南极测绘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黑龙江测绘局作为国家直属测绘局,每年都承担着国家众多的重点测绘项目,其中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极测绘生产任务。2005~…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1月7日上午,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踏上征程,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首批执行极地测绘度夏任务的2名队员随"雪龙号"出征。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共派出5名队员执行第32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其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3人,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人。此次出征的2名队员分别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和  相似文献   

4.
锚泊安全对于穿梭于南北两极、出入冰区等恶劣航行条件的“雪龙”号破冰船至关重要。从“雪龙”号第27次南极考察航迹数据入手,分析其锚泊过程中的GPS轨迹特征,基于决策树原理设计并实现了锚泊状态识别算法。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对锚泊轨迹点进行拟合,得到破冰船锚泊偏荡周期中的逐个锚位,分析发现了2011-02-14“雪龙”号停靠中山站锚地期间发生的走锚现象,结合气象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走锚现象的成因,验证了利用拟合锚位监控锚泊状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6.
《中国测绘》2014,(1):62-69
今年执行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倍受瞩目。黑龙江局韩惠军、颜小平代表测绘地理信息人,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上,执行考察任务。他们与其它船员共同饮风沐雪、破冰航行,无畏艰难险阻,不惧自己安危,勇伸友谊之手,开展国际营救。他们事迹感动众人心。我们特选登他们的科考日记,与读者共同感受测绘地理信息人勇敢、坚强、乐观、浪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极地科考,测绘先行"。伴随着始于1984年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步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派出一百余人次的测绘科学考察队员,参加了全部28次的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测量标志是测绘工作的直观体现,在南极这块没有领土分割的大陆上开展测绘工作,布设测量标志,起到丰富国家基础测绘成果,彰显国家主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图》2006,(1)
2005年11月18日10时25分左右,执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115名队员乘“雪 龙”船从上海民生港码头起航,开始了为期130天、全程2万多公里的南极之旅。按计划 科考船沿途将只停靠香港和澳大利亚进行加油和补给,然后会在30天后即12月20日左 右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完成科考任务后于2006年3月底前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地冰盖关键过程和重要参数研究对揭示极地冰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提高海平面上升贡献的预测精度至关重要。极地科学考察的实地观测数据可以为遥感观测提供校准和验证,降低遥感反演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同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团队近年来针对极地冰盖关键参数的测绘遥感与现场考察工作,重点阐述在极地科考观测验证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在南极冰盖的新型测高卫星的空-地协同验证、卫星角反射器布设、粒雪层内部温度观测与模型验证、多平台无人机海冰探测和雪冰环境调查,以及格陵兰冰盖质量变化评估等。最后,本文对未来的极地科考验证计划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北极航道对于我国海洋与极地战略的重要性,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北极航道适航性研究现状,并对我国未来北极航道适航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北极航道研究,为我国利用北极航道开展极地科考和商业航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