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析中心目前专题地图系统的开发现状,探索专题地图系统可视化定制的关键技术,设计专题地图构建器,实现专题地图系统快速可视化定制,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赵飞  杜清运  彭子风  任福 《测绘学报》2011,40(5):655-661
在线制图是一个复杂的交互过程,任务流是交互制图系统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分析不同的地图制图模型,根据统计数据和专题地图可视化的特点,提出统计指标驱动下以任务流为中心的在线地图制图模型,并给出网络地图符号XML定义描述,结合某市在线动态专题地图可视化的应用实例,研究基于该模型的统计数据Web空间可视化的各种方法和应用,表明该可视化体系和功能流程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种专题地图统计数据动态符号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专题统计数据符号化、可视化地表达于专题地图之上,可使专题地图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现有的专题数据符号化主要以人工方式进行,存在着周期长、工作量大的问题,少量的自动符号化方法又存在可视化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使用"自由图表"JFreeChart来构造专题地图统计数据实时符号化系统,实现专题统计数据的自动可视化。实验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若应用于专题地图制图自动化将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结合电子专题地图多尺度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电子专题地图多尺度表达的内涵,提出了电子专题地图多尺度表达的解决策略。从不同类型专题地图地理要素的自动选取,底图数据的综合及可视化,专题数据的综合及可视化以及底图要素和专题要素的相互关系处理四个方面对解决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C语言为软件开发平台,以二维坐标系中的斜角坐标系中心组合图形为例,设计程序并为开发专题地图量化信息可视化创造一定的前提条件。本文集中介绍了量化图形的数学基础、量化图形可视化变量与算法设计、设计流程以及设计的具体过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阐述开发专题地图量化信息可视化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并为使用面向对象的开发软件VC++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针对信息技术和行业需求对专题地图制图的表达内容、表达方法、表达形式和智能化水平带来的巨大冲击问题,通过总结和分析可视化技术和专题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专题地图自动化制图方法,设计实现了专题地图制图自动化框架。通过对空间数据无缝转换、专题应用模型库构建、开放式制图规则库与符号库设计、注记与符号自动配置、制图要素关系自动处理、地图整饰自动化等关键自动化技术进行研究,基于底层核心制图引擎和内嵌式插件开发技术,研发了专题地图自动制图系统,实现了空间数据库和应用模型驱动的专题地图制图流程。以多种专题地图制图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多场景的专题制图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专题要素表达中,字符云可直观描述空间规律性较弱、总体单位较多、数据差异性较大的抽象对象,以其为基础的表达方式对数据可视化和提高专题地图表现力有重要意义。借鉴字符云的设计思想和原则,研究了字符云在专题地图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民族与民俗专题地图为例,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字符云的专题要素表示方法,以提高地图数据的可读性和图幅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统计数据是地图的重要补充数据,对常规统计专题地图来说,可视化表现手段和方法已比较成熟,但在处理差额较大数据时往往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对统计专题地图性质及用途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了适宜不同的制图要素和不同的用图对象的极差数据可视化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理市情监测是以地理国情监测的相关内容、规范和标准为指导,结合城市地理特点对市域范围内的相关要素和主题进行动态监控与分析等。以天津市为例,总结了现阶段天津地理市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适应于天津地理市情监测的专题地图可视化表达机制,设计并实现了天津多尺度地理市情监测专题地图表达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0.
李林涛  徐笳 《四川测绘》2010,33(4):154-158
空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是GIS发展永恒的主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络专题地图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践,从数据目录管理、多源数据节点的远程访问与调度、专题地图的按需动态生成与发布等关键技术着手,研究实现了面向用户的空间信息与行业统计信息的集成共享与可视化。利用ASP.NET创建了网络专题地图服务门户,验证了所提出的框架体系和关键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是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重要参考,本文利用1980—2015年7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黄河流域湿地矢量数据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黄河流域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转移矩阵对每两个时期湿地资源的转移类型和数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黄河流域湿地率为3.5%,其中自然湿地率约为2.0%,即黄河流域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②斑块面积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12.74km2,表现为人工湿地增加,自然湿地减少;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呈增加状态,主要是在2005—2010年增加了979.22km2,滩地呈减少状态,减少了1218.19km2,主要发生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斑块密度结果显示,随着河渠和滩地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大,两者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最大斑块指数结果显示,水田是黄河流域的主导湿地类型,沼泽和湖泊是自然湿地中的主导湿地类型。③黄河流域湿地类型与非湿地之间转换是黄河流域景观转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沼泽与滩地是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湿地类型。  相似文献   

12.
黄河经常改道,给中国带来肥沃的耕地,也带来灾难。历代黄河河道变迁反映在地图上,可以断定地图的成图年代。先秦至宋代,黄河基本在华北平原用不同河道进入渤海。自1194年开始,黄河夺淮,分两支,北入渤海,南注黄海。1580年治河后,黄河只有南支汇淮河入黄海,到1855年再恢复单支入渤海。黄河4次大改道的历史可以印证地图成图年代。《坤輿万国全图》上的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他们应该目击而未更正,证明两者均没有参加《坤輿万国全图》的测绘,地图存在远较二人时代为早。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黄河只表示南支入黄海,是1580年以后的材料,比1541年的《广舆图》资料更新。地图制作有勘探、测绘、拼合、制版、印刷、翻译等步骤。严格来说,地图最重要的创作者是勘探测绘者,其他的任务是后勤,翻译重绘更是省事。《中国新地图集》主要制作人不是卫匡国,实为中国历代省、县、乡分工测绘,明代统其成,已用经纬线,球形投影绘制。《坤輿万国全图》则是郑和等率领大航海的经验总结。卫、利、李等人只参与翻译,添加地名和序言。这两份外国保存的中国地图重现中国历史,证明郑和时代的大航海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近代地图学为中国原创,中国地图学西传才更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参加黄河三角洲地区专题系列制图研究的体会和经验写成的。文中对遥感专题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系统地提出了区域遥感专题系列制图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以统一的地理单元图为控制进行各专业分类判读、定性协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全国夜间灯光数据的校正和处理,获得全国及流域夜间灯光数据影像,进行经济空间聚合分析,以及与相关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空间聚合高的区域分布在黄河河道附近,从黄河上游到下游,热力强度逐渐增强,并且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向外扩散,即呈现为在旧聚合点聚合度加剧的情况下,聚合区域有向周边分散的趋势;夜间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与城镇化率、人口数量、第三产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流域发展指数(BD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流域9省(自治区)的夜间灯光数据整体变化趋势与全国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值均低于全国的夜间灯光数据,并且差距有所扩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相应的评估模型应用到淮河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中,以淮河流域气象灾害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为重点研究对象,用矢量图形直观地展现出流域中水系、设施、人文等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可视化图文并貌的评估界面,并且把空间分析、专题图设计、模拟分析等功能引入其中,旨在提高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信息化水平和辅...  相似文献   

16.
岳辉  刘英 《测绘工程》2018,(2):13-19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黄河口1977—2017年的Landsat MSS/TM/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大津算法(OTSU)以及最大似然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分别提取6个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海岸线演变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0年来黄河口海岸线总体呈递增趋势,从1977年的253.44km增加到2017年的594.16km,且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显著,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海岸线地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黄河口海岸线变化主要受黄河流路的改变、海水侵蚀、人类活动等影响,入海口流路改变对海岸线的影响尤为明显;时间上,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自然类型转向人工类型,水体和滩涂等自然类型持续减少,盐田和养殖池等人工类型逐渐增多,盐田面积从74.97km~2增长到298.1km~2,养殖池从21.2km~2增加到761.7km~2;空间上,黄河口整体呈现向海边推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设黄河“智能大脑”服务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文、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下游河道变迁和河口变迁历史及生态治理,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等基本背景,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然后重点论述黄河“智能大脑”如何服务流域保护和发展,提出黄河“智能大脑”三要素,即感知系统(天地一体智能感知网)、存储管理系统(资源池)和操作系统(时空大数据平台);论述了流域一体化时空大数据中心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其目标要求,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体制和构建技术,提出采用“共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概念模型及其具体应用模式。最后讨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流域上中下游7大城市群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基于流域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服务保护和发展的综合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支撑流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增强流域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对地观测全天候、全天时优势,成为多云多雨天气限制下洪水动态监测中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之一。由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的兴起和短重访Sentinel-1数据的可获取性,洪水监测与灾害评估目前正面向动态化、广域化快速发展。顾及洪水淹没区土地覆盖变化的复杂性和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基于时序Sentinel-1A卫星数据提出了针对大尺度范围、连续长期的汛情自动检测及动态监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图像二值化分割时序SAR数据实现水体时空分布粗制图,逐像素计算时间序列中被识别为水体候选点的频率。然后,利用Sentinel-2光学影像对精度较粗的初期SAR水体提取结果进行校正,得到精细的水体分布图。最后,针对不同频率区间的淹没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时序异常检测策略识别淹没范围:对低频覆水区利用欧氏距离检测时序断点,以提取扰动强度大、淹没时间短的洪涝灾害区;对高频覆水区利用标准分数(Z-Score)检测时序断点,以提取季节性水体覆盖区。在GEE平台上利用该方法,实现了2020-05—10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域洪水淹没范围时空信息的自动、快速、有效监测,揭示了不同区域汛情发展模式的差异性。本文提出的洪水快速监测方法对大尺度下的汛情动态监测、灾害定量评估和快速预警响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知地图是心理学与地理学跨学科结合的产物,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规划、出行行为优化等方面。本文从认知地图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人们对于长三角地区的认知情况及认知构建原因。运用认知地图法中的圈域图示法,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将获取的问卷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数字化,Corel DRAW软件和Excel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生长三角认知地图与官方所给出的长三角范围的异同及其原因。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认知地图与客观实际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社会大众认知的滞后性。文科、理工科学生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而导致认知地图的差异性。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绝大多数是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角度来构建对长三角的模糊认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持续升高,PM2.5、SO2及NO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2、CO、PM2.5、PM10及SO2浓度均最低;2019年冬季O3平均浓度达到最高(54μg/m3)。研究地区下游的PM2.5浓度高于上游,且沿黄河由北向南其浓度逐渐增加,黄河东侧山西段的PM2.5浓度高于西侧陕西段。研究区域PM10污染浓度由2015—2016年的黄河东侧高西侧低转变为2017—2019年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SO2浓度呈黄河东岸比西岸高的分布。NO2高值区域从2015—2017年黄河西侧下游地区变为2018—2019年中上游地区;CO平均浓度高值区域位于黄河东侧下游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但近5年浓度大幅增加,需要加强对臭氧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