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致柏型枝和拟节柏是我国早白垩世地层中常见的属种。在四川宣汉县七里峡剖面,原被最于“上株罗统蓬莱针组第二岩性段”也含有上述属种。据此,笔者将产上述化石的地层时代改归早白垩世,并和邻区的苍溪组、粤东的高基坪群、鄂东的灵乡群、湖南衡阳的神宝山组、淅西的寿昌组、闵西的坂头组、山东的莱阳组进行对比。雅致柏型枝和拟节柏也是四川盆地中部、东部侏罗系与白垩系分界的重要生物标志。还探讨了Frenelopsic-C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层发育程度和岩石组合特征,以萍乡-广丰深断裂和三南(全南、龙南、定南) -寻乌深断裂为界,可将江 西及广东北部侏罗系-白垩系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地层分区。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以群级岩石地层单 位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为原则,北部地层分区可划分出林山群、火把山群和龟峰群;中部地层分区可划分出林山 群、武夷群、罗塘群和龟峰群;南部地层分区可划分出余田群、武夷群、兴宁群和南雄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以组级岩 石地层单位与沉积岩相或火山岩相组合相对应为原则,林山群可划分为水北组和罗坳组,余田群可划分为水头迳组、菖蒲 组和翰岗组,武夷群划分为双峰岭组、鹅湖岭组和石溪组,兴宁群划分为合水组和优胜组,罗塘群划分为白埠组、周田组 和邓家组,火把山群划分为丘家组、天台山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龟峰群划分为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南雄群划 分为大凤组、主田组和浈水组。根据火山岩锆石U-Pb年龄数据和化石资料,余田群和林山群属相变关系,地质时代属早侏 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武夷群属早白垩世早期,火把山群属早白垩世中期,罗塘群属早白垩世晚期,兴宁群属早白垩世晚 期-晚白垩世早期,龟峰群和南雄群属相变关系,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中晚期。通过岩性岩相对比,结合火山岩锆石U-Pb 年龄数据,鹰潭冷水坑矿区的火山岩系属早白垩世早期武夷群,广东始兴-江西全南原武夷群火山岩系属晚奥陶世-早志 留世早期龙头寨群。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层发育程度和沉积特征,以萍乡-广丰深断裂和三南-寻乌深断裂为界,江西及广东北部中生代晚期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层区。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以群级岩石地层单位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为原则,北区可划分出火把山群和圭峰群,中区可划分出武夷群、罗塘群或版石群和圭峰群,南区可划分出余田群、版石群或罗塘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以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与复合岩相或沉积岩相相对应为原则,余田群可划分为水头迳组和菖蒲组,武夷群划分为双峰岭组、鹅湖岭组和石溪组,版石群划分为合水组和优胜组,罗塘群划分为白埠组、周田组和邓家组,火把山群划分为丘家组、天台山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圭峰群划分为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根据同位素年龄数据和化石资料,余田群的地质时代属中侏罗世;武夷群主体属晚侏罗世,顶部石溪组跨入早白垩世;罗塘群或版石群属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火把山群属早白垩世,圭峰群属晚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银额盆地西北部洪果尔吉乌拉山间盆地内首次发现早白垩世叶肢介化石1属2种,包括:Diestheria yixianensis Chen,Diestheria longinqua Chen,植物化石5个属(种)Podozamites sp.,Equisetites sp.,Baiera sp.,Nilssonia sp.,Czekanowskia sp.。上述叶肢介化石均为热河生物群重要分子,植物化石也是中生代晚三叠世—晚白垩世的常见分子,确定这套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划归巴音戈壁组。上述化石的发现,丰富了银额盆地中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内容,为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冀北张家口组和义县组火山岩锆石 U-Pb定年结果表明 ,张家口组的时代为 1 3 5~ 1 3 0 Ma,义县组的时代为 1 2 9~ 1 2 0 Ma,均属早白垩世。揭示出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和火山活动的时代均具由西向东变新的特征 ,即滦平盆地火山活动始于 1 3 5Ma,承德盆地骆驼山一带始于 1 3 0 Ma,辽西始于 1 2 8Ma。根据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资料的对比表明 ,组成中国东部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兴安岭群时代主体为早白垩世早—中期 ,组成东南沿海火山岩带的建德群和石帽山群及其相当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 ,因此热河生物群和建德…  相似文献   

6.
浙江白垩系上部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浙江白垩系上部地层可划分为永康群、天台群和衢江群 ,长期以来 ,认为天台群和衢江群不整合覆于永康群之上。通过对代表性盆地岩石地层层序、古生物、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综合分析 ,发现三个群的下部地层 (馆头组、中戴组和天台盆地的塘上组 )为下白垩统 ,上部为上白垩统 ;天台盆地塘上组与仙居盆地小平田组为同物异名的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层 ,覆于小平田组之上的“塘上组”是两头塘组的下部层位 ;永康生物群和衢江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化石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 ,但就两个生物群所涵盖的永康群和衢江群生物化石总体而言 ,其时代均应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永康群、天台群和衢江群是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时期的同期异相堆积 ,不存在相互叠覆关系。  相似文献   

7.
海拉尔盆地贝16井含油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16井含油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两个孢粉组合:桫椤孢-脊缝孢-罗汉松粉(Cyathidites-Biretisporites-Podocarpidites)组合和无突肋纹孢-紫萁孢-巴彦花孢(Cicatricosisporites-Os-mundacidites-Bayanhuasporites)组合。依据岩性、电性、古生物、同位素和伊利石结晶度(饱和)等综合研究,将贝16井含油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兴安岭群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缺失伊利克得组),扎赉诺尔群铜钵庙组。前人划归为布达特群的1807.5~2030.0 m井段岩石应划归为塔木兰沟组;塔木兰沟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最早期,不排除下部有部分地层属晚侏罗世的可能;上库力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可能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中晚期—Valanginian早中期。  相似文献   

8.
吉林梨树早白垩世非洲叶肢介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五力 《地质论评》1988,34(1):64-70
早白垩世非洲叶?介科分子,在我国东北地区尚未发现过。本文记述了吉林梨树地区早白垩世营城组-登楼库组产出的非洲叶肢介科两个属Migransia和Zhestheropsis gen.nov。这些化石为中国北方以辽西热河群为代表和中国东南地区以浙西建德群为代表的,陆相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大致对比,提供了叶肢介化石的重要依据。此外,初步讨论了有关的非洲叶肢介科分子的演化和迁移。本文共描述了2属、4种,其中1新属、2新种。  相似文献   

9.
邓胜徽 《现代地质》1998,12(2):168-172,T001
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的平庄—元宝山盆地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为含煤地层,时代归属有争议。杏园组所产6属7种植物,主要为早白垩世的常见分子,反映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凡兰吟期到欧特里夫早期,与辽西的沙海组、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可以对比。元宝山组含19属21种,主要为阜新植物群的常见代表,说明其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欧特里夫晚期到巴雷姆期,可同辽西的阜新组、内蒙古的霍林河组上段和伊敏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和时代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地层由上、下两个岩系组成,上岩系包括横山组、永康群、衢江群及天台群,下岩系包括建德群和磨石山群。这两个岩系的同位素年龄范围分别在110~90Ma和135~120Ma。根据同位素地质年代结合该区火山—沉积地层的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资料,我们提出上岩系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下岩系为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18属31种植物大化石和18属21种孢粉化石。该植物群以有节类、真蕨类、银杏类及茨康类最为丰富,其次为苏铁类、本内苏铁类及化石果类,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早中期。根据植物特征及伴生的热河生物群生物特点,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总体上可能处于温暖湿润的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并伴有短暂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古环境应为沼湖环境,并在湿地和山坡上生长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2.
衡阳盆地红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葛同明 Vinde.  H 《地质学报》1994,68(4):379-388
本文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衡阳盆地白垩纪-第三忆地层,建立了该地层的磁极性序列。以地磁极性年代表为时间标尺,并辅之岩石的^39Ar-^40Ar同位素年代测定值,研究了各地层单元的生成年代,为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研究认为,衡阳盆地东北组时代属早白垩世;神皇山时代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载家坪组时代为晚白垩世;东塘组和霞流市组时代属古新世。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和鸡西群时代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金庚 《地质学报》1991,65(4):376-383
本文论述了黑龙江东部的含煤地层龙爪沟群和鸡西群的时代。这两群的时代长期以来被归属或主要归属于侏罗纪。但龙爪沟群上云山组和鸡西群城子河组下部产中Barrem Jan—早Albian期的双壳类Aucellina化石,龙爪沟群七虎林组产早白垩世双壳类和菊石化石。因此,这两群的时代主要甚至全部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唯一的一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分布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泽库县之间的麦秀山一带,位于西秦岭地层区泽库地层分区。根据剖面研究和区域地层对比,将这套地层新命名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K1M),下部的紫红—灰紫色中基性火山岩夹砂砾岩新建为多禾茂组(K1d),为一套典型的陆相裂隙式喷发的碱性玄武岩+陆相红层沉积建造,上部的紫红色砂砾岩组合延用万秀组(K1w),为一套冲积扇相陆相红层的类磨拉石建造,二者之间为明显的整合接触关系。根据麦秀山群与上下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多禾茂组火山岩中的同位素年龄和万秀组的昆虫、叶肢介、植物化石,可确定麦秀山群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沿近南北向张裂带分布,是在早白垩世陆内环境下产生并在陆内环境下消亡的陆内裂谷相沉积,它的形成标志着西秦岭地区在早白垩世进入区域性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江西贵溪毫纲山剖面原罗塘组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巫建华 《地层学杂志》2000,24(1):72-77,83
分析了江西贵溪毫纲山剖面原罗塘组红色碎屑岩系的沉积特征、化石特征及时代意义 ,讨论了岩石地层划分及其命名。原罗塘组是一个完整沉积旋回的产物 ,其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 -晚白垩世早期 ,它不能与弋阳盆地的周家店组对比 ,也不能与赣州盆地的赣州组或“赣州群”对比。建议将罗塘组升组为群 ,并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白埠组、周田组和邓家组。  相似文献   

17.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晓鸥 《地质与资源》2014,23(4):339-342
柏杖子金矿系辽西凌源地区重要的岩浆热液型金矿.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长城系大红峪组,其次为太古宙建平群变质岩系.长城系大红峪组为金矿的主要容矿围岩,太古宙建平群变质岩系为金矿的矿源层.柏杖子岩体为区域上大柱子岩体的分支岩体,柏杖子岩体由地壳深部上侵的过程中萃取了建平群变质岩系中的成矿物质,沿北北东-北东方向上侵并在长城系大红峪组地层中形成金矿体.通过总结、分析成矿的主要过程,建立了柏杖子金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李祥辉  张朝凯  王尹  刘玲 《地质学报》2018,92(6):1107-1130
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岩石地层单元的精确时代和对比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总结新近发表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本次工作补充基础上,修订并厘定了华南赣杭带晚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盆地中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和关系,取得了5个方面的基本认识。(1)浙西磨石山群、建德群和永康群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早-中期(~145~120 Ma、~140~115 Ma)和晚期(~125~105 Ma),显示形成有先后,有共存时段;建德群的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之间,永康群的馆头组与朝川组之间存在同时异相的侧向叠加关系;中戴组下部年龄98 Ma指示衢江群始于晚白垩世初期;建德盆地经典寿昌剖面和丽水盆地经典老竹剖面均由两个相似的地层层序重复组成。(2)闽西永安盆地发育赣杭带晚中生代最老地层,兜岭群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2~125 Ma),石帽山群主体构建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5~95 Ma),赤石群的沙县组时限为Aptian晚期-Cenomanian早期(~115~93 Ma),白牙山组存在时限甚短(~100~97 Ma),崇安组可能晚于~100 Ma;坂头组与下渡组之间,寨下组与黄坑组之间,沙县组、均口组、崇安组及白牙山组之间并非单一上下关系,大多存在侧向叠加的同时异相现象。(3)赣东武夷群建造于早白垩世早期(~145~125 Ma),火把山群沉积晚于Aptian早期(~122 Ma),赣州群初始沉积时间可能晚于Albian早期(~110 Ma),圭峰群可能始于晚白垩世初期(~100 Ma之后);打鼓顶组、鹅湖岭组、石溪组之间,河口组与塘边组之间主体为同时异相建造,侧向叠加可能性甚大;罗塘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河口组与莲荷组分别可能为同物异名。(4)赣杭带晚中生代地层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Ⅰ-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阶段,Ⅱ-早白垩世晚期火山-沉积地层阶段,Ⅲ-晚白垩世沉积地层阶段,相应时期的地层记录或许可以各自用一个超群统名,这3个地层演化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3个构造演化阶段。(5)赣杭带火山-沉积盆地"组"岩石地层单元广泛的侧向叠加同时异相关系表明,有必要对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地层上下和侧向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兰州阿干镇及其外围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祖望  段文海等 《甘肃地质》1992,1(2):17-31,T001,T002
兰州阿干镇及其外围中生代地层有大西沟组、阿干镇组、铁冶沟组和河口群。我们在这四个地层单位中采到了不同丰富程度的孢粉,并在前二组中采到了丰富的植物化石。本文报道的孢粉是这一地区内的首次报道。 大西沟组 孢子以Osmundacidites Wellmanii为主,混有少量繁盛于晚三叠世的Taeniae-sporites sp.;植物属我国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早期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 阿干镇组 孢粉中Cyathidites minor和Cycadopites typicus含量丰富;植物属我国北方Coniopteris 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组合。时代属中侏罗世,并大致属Bathonian期。 铁冶沟群 下部的孢粉以Cycthidites minor居优势,上部没见化石。整个铁冶沟群的时代暂定为中—晚侏罗世。 河口群 下岩组内海金砂科的孢子多见,Cicatricosisporites sp.、Schinaeoisporites sp.仅少量存在。时代为早白垩世。 经过研究,我们在验证前人对四个地层单位时代归宿的同时,进一步认为阿干镇组可大致属于Bathonian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