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辽东湾地区是沿着郯庐断裂系发展的新生代大陆裂谷型断陷,其深部构造制约浅部结构。总结和分析辽东湾地区的重力场、磁力场、地震波场、热流场、地温分布及岩石层速度研究成果,表明辽东湾地区具有高值深部重力、浅居里等温面、浅壳幔电性高导体、相对低热流值等特征。该区Pn波平均速度较低,可能由于上地幔顶部热流物质向上侵入所致。NE向快波方向体现的是东侧右旋走滑响应,推测是辽东湾东部走滑作用弱于莱州湾及渤中地区,西部更弱或者未发生走滑的结果。辽东湾地壳发生明显减薄,居里等温面抬升区对应地壳厚度减薄区,在地壳减薄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了伸展拆离。  相似文献   

2.
南海磁静区位于南海北部的洋陆结合带上,在磁异常图上位于陆架高值正磁异常带以南,海盆磁异常条带区以北。收集了南海北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总结了南海北部磁静区的研究现状,对ΔT磁异常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参考磁静区周围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划分了南海磁静区的分布;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讨论了南海北部磁静区及周围区域的重磁场特征,对主要界面的反演发现磁静区内存在磁性基底深度增加、居里等温面隆升、磁性层厚度减薄和莫霍面抬升的现象,认为南海磁静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区域内磁性层厚度的减薄,包括中生代末期地壳的拉张沉降使区域老地层断陷,磁性基底深度增加,磁异常减弱;拉张减薄促使深部地幔热物质向上运移,莫霍面抬升,磁性层发生热退磁,居里等温面抬升,磁性层厚度减薄,磁异常减弱;南海扩张期和张裂以后磁静区的热活动剧烈,深部高温物质底侵,形成高速层,进一步减弱了区域磁异常。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85年9月墨西哥地震为比照,分析了台湾历史强震对福建沿海尤其福州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的紫菜人工采苗养殖事业起始于1966年9月,当时从福建运回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的丝状体采苗养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广东省开展紫菜人工养殖创造了条件。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水温较高,坛紫菜在汕头地区的收获时间只有2个月左右,生长期短,再加上养殖技术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产量一直不高,远远不如福建、浙江。据汕头地区水产局的统计,全区平均产量最高亩产仅81公斤,最低只有13.5公斤(干品,下同)。这对广东沿海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紫菜养殖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基于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和电荷等温衰减测量系统地研究了等温结晶化条件对氟化孔洞聚丙烯(PP)膜电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结晶化温度和时间对氟化PP膜的电荷稳定性或电荷陷阱的构造具有显著的影响,即使90 ℃,0.5 h的等温结晶化处理也能显著地加深其电荷陷阱、改善电荷的稳定性.而且随着等温结晶化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电荷陷阱进一步被加深、电荷稳定性进一步被改善,如130 ℃,2 h以上的等温结晶化情形.衰减全反射红外分析和宽角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电荷稳定性的改善归因于PP膜的组成和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主要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硫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的13个红树林区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中硫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中国红树林地区沉积物中硫含量为0.009%~0.809%,平均含量为0.214%,远高于非红树林生长地区沉积物中硫的平均含量.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省区红树林沉积物中硫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19%、0.20%、0.18%.13个地区含硫量高低顺序为:三亚、东寨港、云霄、钦州、俄湾、姚家屿、高桥、山口、大冠沙、北仑河口、福田、洛阳桥、浮宫.各个不同红树林地区沉积物中的硫含量差异显著.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盐度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土壤粒度组成以及铁含量对土壤中全硫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福建长乐-诏安地震断裂带闽南段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4~1999年福建长乐 诏安地震断裂带闽南段地下水水质月监测数据,对该地区地下水的主要离子成分、化学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的矿化度、咸化系数和钠吸附比,同时,对研究区域地下水中矿化度和8种主要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矩阵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荣峰 《台湾海峡》2000,19(1):107-112
本文通过对福建及其周边地区地震活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基于该区域地震活动性指标的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选用含一个中章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BP算法,以该地区1971~1997年的地震活动性资料为基础,用神经网络进行实际计算、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对福建及其周边地区地震震级的预测检验效果较好的,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使震级预测的内符率达100%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调查,参考前人成果,研究了福建海岸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应用。结果表明,福建海岸存在着E-W、S-N、NE、NNE和NW向五组断裂带,其中明显的断裂有40条。这五组断裂生成先后顺序大致为:E-W、S-N、NE、NNE、NW向,它们既控制了福建海岸的形成与发育,也为沿海地区找矿、港口开发、地震预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2—2015年ARGO网格化的温度、盐度数据, 结合卫星资料揭示了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的季节内和准半年变化特征, 探讨了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 障碍层厚度变化的两个高值区域出现在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北部。在赤道区域, 障碍层同时受到等温层和混合层变化的影响, 5—7月和11—1月受西风驱动, Wyrtki急流携带阿拉伯海的高盐水与表层的淡水形成盐度层结, 同时西风驱动的下沉Kelvin波加深了等温层, 混合层与等温层分离, 障碍层形成。在湾内, 充沛的降雨和径流带来的大量淡水产生很强的盐度层结, 混合层全年都非常浅, 障碍层季节内变化和准半年变化主要受等温层深度变化的影响。上述两个区域障碍层变化存在关联, 季节内和准半年周期的赤道纬向风驱动的波动过程是它们存在联系的根本原因。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西风(东风)强迫出向东传的下沉(上升)的Kelvin波, 在苏门答腊岛西岸转变为沿岸Kelvin波向北传到孟加拉湾的东边界和北边界, 并且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顶部(95°E, 16°N)激发出向西的Rossby波, 造成湾内等温层深度的正(负)异常, 波动传播的速度决定了湾内的变化过程滞后于赤道区域1~2个月。  相似文献   

11.
用三种放射性核素137Cs、131I和32P(海水),分别浸泡贻贝和马粪海胆的精子、卵子和受精卵的不同发育阶段,将各试验组所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发现低浓度放射性核素(10-10居里/升),对试验动物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有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发生不利影响(如发育成幼虫的百分率降低等)的放射性核素要高至10-4居里/升。试验的初步结果支持Brown和Templeton的看法,即不能把个别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说成是放射性核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东北部居里面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居里面是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因温度升高达到居里点而由铁磁性变为顺磁性时的温度界面, 在这个面以下的岩石由于温度超过居里点而被认为几乎无磁性。1985年中美双船地震扩展排列东剖面(ESPE)和1993年中日合作海底地震仪剖面(OBS93)均穿越南海东北部各主要构造带和盆地, 获得了完整的地震及重、磁资料。通过上述剖面的磁测异常反演出其磁居里面, 同时由热流探测资料计算其地温场并从中获取了热居里面(575℃等温面)数据(热居里面是笔者相对于磁居里面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即指由海底热流探测资料经地温场模拟而获得的居里面)。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得到的居里面深度在很多地区并不一致, 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在有可能存在未知热事件的地区, 计算稳态地温场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立, 因而由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热居里面在这些地区并不能真正反映居里面的深度, 从而形成了它与磁居里面的显著差异。通过计算研究区磁及热居里面并根据其差异可以快速判定该区下部是否存在10Ma以来的热侵事件以及是否有浅层热源, 这对于研究南海东北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深部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烃源岩成熟生烃作用以及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等, 均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和地球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台风“杜苏芮”(2305)是1949年至2023年9月登陆福建第2强台风,引发福建极端强降水。利用双偏振雷达、FY-4A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福建强降水发展的主要特征,指出2个明显的降水阶段分别由台风眼壁与内螺旋雨带、台风外螺旋雨带造成。“杜苏芮”登陆后眼壁附近中β尺度对流云团发展,云团低层以大雨滴为主,对流云团分裂进入内螺旋雨带中发展为线状对流,数密度更高的较大雨滴产生极端雨量。而台风移出福建后外螺旋雨带后部对流组织化,形成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通过“列车效应”持续影响福建沿海,产生极端强降水,高浓度小雨滴是主要的云微物理特征。降水与鹫峰山、戴云山地形密切相关,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区利于形成强降水中心。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岸地区红树林的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1998年11月至1999年1月对福建沿岸地区的红树林进行了调查,就福建红树林的种类组成、面积、分布情况、人工造林情况进行了论述,并就制约福建发展红树林的因素及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准3~5、7、9a和13a周期振动,特别是准9a的周期振动相当显著(2)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福建夏季易于(不易于)出现干旱;(3)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将影响到福建夏季降水;2003年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偏南与福建夏季严重干旱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振动对中低纬度地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论福建沿岸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刚  李从先 《海洋学报》1988,10(5):635-645
福建沿海的第四纪地质研究课题甚多,已发表的论文涉及海滩岩、老红砂、风成砂、第四纪地层及环境变迁、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等诸多方面[1-11],这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第四纪地质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近年来,特别是在福建沿岸海平面变动及新构造运动方面,某些研究者还曾提出过一些引人注目的结论和意见,正确地认识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找到判断海平面遗迹和新构造运动的确切标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建沿岸多年来已有的当地平均海面高程资料和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联测成果,分析并研究了福建沿岸主要验潮站的当地平均海面的高程情况和变化趋势,对福建沿岸当地平均海面的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阐述了福建沿岸与浙江、广东沿海平均海面高程的连续性和与我国海区平均海面高程的一致性,论述了当地平均海面高程的应用方法,以解决福建沿海海岸地形图和水深图的基准统一及高度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电热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海水中痕量元素的现状,着重介绍了基体改进剂排除海水基体的干扰,等温平台炉结合基体改进效应,探针等温炉降低海水中某些盐类的干扰,并讨论了该方法直接测定海水中痕量元素的主要障碍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福建将建为海洋强省。分析福建海洋经济现状,用TOPSIS法分析福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建模预计福建海洋经济数值,预计海洋经济与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研究发现有重点地发展海洋经济,对福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较大贡献,海洋经济将成为拉动福建区域经济的有力引擎。  相似文献   

20.
选取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沉积物风干研磨后筛分为4个不同粒度的样品(40~80目,80~100目,120~200目及200目以下),考察粒度及磷浓度对动力学吸附的影响,比较了处理方式、介质pH及所含腐殖酸HA对等温吸附的影响。结果发现:(1)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可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沉积物粒度越小、初始磷浓度越大,对磷的吸附速率越大;(2)等温吸附曲线可用Langmuir-交叉型等温式拟合,磷的吸附量随粒度减小而增加。沉积物经HCl处理之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与介质中HA的浓度正相关,pH对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较为复杂,"稳定pH范围"约为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