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年龄的高分辨率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DP 1146B孔位于南海北部陆坡,从孔深115.58~116.09 mcd之间厚51cm层段中采取沉积物样品46个,进行了微玻陨石分析。应用古地磁、氧同位素和生物等地层年代资料,计算了位于孔深115.90 mcd处微玻陨石层的年龄,其中依据磁性地层学事件的年代控制点计算得出的撞击年龄为792.6ka,微玻陨石年龄早于B/M界线12.6ka,晚于氧同位素20.2期约7ka,早于19.1期约5ka,表明中更新世撞击事件与全球冰期和间冰期发生及B/M界线磁场倒转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于1985年,一颗独特的凸缘微玻璃陨石被发现于采自北太平洋(9°33′N,167°00′W;水深4928m)深海沉积物中。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它的显微特征、微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凸缘微玻璃陨石的形态和结构与达尔文的凸缘澳大利亚石(或玻璃陨石)和查普曼的人造凸缘玻璃陨石相似,从而揭示了玻璃陨石和微玻璃陨石的凸缘结构是由空气动力消融作用的产物。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据科学家估算,每昼夜约数百吨乃至上千吨陨石坠落在地球上,其中的大部分掉到海洋,杳无踪影。掉到陆地上的陨石大部分坠入沙漠、森林和高山峻岭等人迹罕至地区,踪迹难寻。只有很少一部分陨石坠落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因此,人们只能搜集到为数不多的陨石。随着人类对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日益深入,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南极洲堪称庞大的陨石宝库。自澳大利亚南极探险队于1912年发现第一块南极陨石到1968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极洲总共只找到6块陨石。1969年,人们在南极地区发  相似文献   

4.
在对南海表层沉积物和部分柱状样品进行矿物研究时,发现少量玻璃质微球粒。根据这些玻璃质微球粒的物理、表面结构构造及常量元素等特征,可认为是微玻璃陨石。南海微玻璃陨石虽分布于澳亚散落区内,但不是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对于 ODP提供的深海钻探 5 73B孔始新统顶部 -渐新统底部的地质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和微玻璃陨石的挑选等 ,结合附近区域的其它地质资料 ,探讨了东太平洋中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始新世末期东太平洋地区多种海洋微体古生物灭绝、大面积微玻璃陨石 (或微球粒陨石 )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异常等 ,说明该时期有明显的突变性地质事件发生 ,很可能是由于陨击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南沙群岛南永2井的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标志着两次异常事件,简称为“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这两个特殊沉积层的主要特征是磁化率为正值、锰铝(黑色沉积)和铁铝(红色沉积)含量高。关于它们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火山喷发或地震活动,另一种是气候突变。将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与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资料、南海及其周缘火山活动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进行详细对比,并综合分析几种成因的可能性大小。“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在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中的反映不明显或无反映,表明两事件的影响范围很有限。尽管南海周缘的一些火山活动期次、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代用指标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层在时间上与“红”、“黑”两事件有较好的对比,成岩作用也能使某些沉积层位形成铁富集或锰富集,但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可以排除周缘火山喷发、气候突变、撞击事件及成岩作用等4种成因。火山或地震活动引起的铁或锰热泉上涌可以对“红”、“黑”两事件作出较好的解释,是可能性较大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对于微玻璃陨石、磁性铁质球粒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包括研究其年代学、分布特征、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1~5].人们认为,形成这些微玻璃陨石、磁性铁质球粒的地质事件对生物灭绝、古气候、古环境演变有明显影响[3,6,7].  相似文献   

8.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陨击对地学的影响逐渐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始新世以来,微玻璃陨石事件至少有5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0.83Ma、1.04Ma、2.14~2.30Ma、14.7Ma和35Ma。微玻璃陨石事件及陨击事件对地质历史的气候、环境、生物甚至地质构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极陨石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6,10(3):66-66
收集和研究南极陨石是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之一,对于建立完善的陨石学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自1912年澳大利亚人在南极发现了第一块陨石以来,已收集到6000多块陨石,大部分是由日本和美国等考察队收集到的。使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些陨石几乎都是在南极大陆内部的裸冰带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在雪面上或埋入冰中的陨石是极为罕见的。南极的裸冰带分布在海岸地区和大陆内部山脉的周围,其面积不到南极大陆面积的1%。在南极的一些裸冰带,陨石的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两块,已在一个约4000平方公里的裸冰带找到了1000多块陨石。在收集到的陨石中,有5600多块是球粒陨石,只有很少量的铁陨石、石陨石和碳质陨石。最大的陨石超过5公斤,最小的为10克左右。  相似文献   

11.
尹延鸿等[1] 在东太平洋的 DSDP5 73孔发现始新世末期微玻璃陨石。他们认为始新世末期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为 2 5 0°,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几乎一致 ,提出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撞击引起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突然改变为 NWW。这与万天丰等 [2 ,3 ] 提出的陨星撞击可能诱导板块运动或引起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观点一致。这假说很有创新性 ,很有趣 ,在多学科中都可能有重要意义 ,值得详细研究。始新世末期有两层陨星撞击产物 [4,5] ,上面一层是 microtektites (微玻璃陨石 ) ,稍下一点的一层为clinopyrocene- b…  相似文献   

12.
离石丰义剖面2.50 MaB.P.前后地质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石丰义剖面红土与黄土之间发育的厚约2m的岩性混杂层从磁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天体撞击事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初步认为M/Ga界限位于岩性混杂层中部,从N2红土到岩性混杂层,气候由干热暖湿转变;由岩性混杂层到第四纪黄土,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化 ;在岩性混杂层中发现有蛎量的强磁性微颗粒,可能为微玻璃陨石或铁质陨石,这可能意味着一次天体撞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已被公认为火星来源的AllanHills陨石(ALH84001)因其含有大量带状、类似地表成因的碳酸盐矿物而有别于其它火星陨石.对这些碳酸盐矿物已有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似乎是形成于火星地壳中低温(0-80℃)水体中或者是近地表的热液体系中.本文报道了这些碳酸盐的主要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这些结果限制了它们形成时流体的温度和成分.我们认为对这些化学组成以及缺少共生的水成矿物的最好解释是,在一次撞击事件中,热的(>650℃)富*q流体与超基性宕反应形成了这些碳酸盐.火星陨石ALH84001主要由厘米大小、排成格架的等轴…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6次陨击事件研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陨击事件对古生物灭绝、古气候、古地质环境演化有重要影响。结合我们在陨击事件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新生代6次主要陨击事件的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新的陨击证据被进一步发现,有的微玻璃陨石场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有的相关源陨击坑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当然,还有一些难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太平洋底发现外星撞击地球的痕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偶然发现于太平洋M14岩心中的微玻璃陨石的显微特征和物质成分的全面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坑反弹结构、亲铁元素铱、锇等异常、不定形碳、未饱和无环碳氢化合物、有机质及多种挥发分子,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肯定了发生于大约2.14~2.30MaBP的一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撞击地球的外星可能为一彗星碎片;另根据岩心中微玻璃陨石层同该岩心中地磁事件和地磁倒转的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这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最后,笔者提出了发生撞击事件的时代──2.14~2.30MaBP可作为深入研究和划分地质历史中第三纪-第四纪界线的重要参考时代,有待科学家通过更多的发现和长期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在晚始新世早期的沉积物记录中 ,至少两次地外行星对地球的强撞击产生了至少两个紧邻的冲击抛出物散布场 (含单斜辉石类球粒散布场和北美陨石雨散布场 )。两个直径为90~100km的撞击坑被认为是抛出物散布场的来源 ;切萨皮克海撞击坑和Popigai撞击坑。在某些地区计算的这两个抛出物地层相差10 -20ka。然而 ,在大多数地区 ,由于其中的一个地层缺失或者垂向混合 ,两个地层已无法辨认。北美陨石雨散布场的玻陨石40Ar/ 39Ar测年 (两个地层的上层 )为35.5Ma。生物地层学研究揭示了这些撞击碎屑层与海洋生物的…  相似文献   

17.
青岛铁陨石的发现及其化学成分和矿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铁陨石是在2004年5月发现于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重约30 t。通过初步的化学分析和矿物学分析,发现其铁含量为94.02%,镍含量为5.29%,钴含量为0.45%,主要矿物为铁纹石,局部含有陨磷铁镍石的晶体或集合体,表明它是一块典型的铁陨石。该区历史上没有陨石降落的记载,根据该铁陨石产出在第四系的全新世冲—洪积层中离地表3~4 m的深度处,推断它的降落年代应是全新世。  相似文献   

18.
南沙海区更新世以来的火山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南沙海区17957和17959柱状样中含有丰富的火山灰,它们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块状玻屑、泡状玻屑和微泥球,自下而上构造8个火山灰层(NM1-NB5),记录了8次明显的火山活动,年龄从0.135Ma到1.34Ma,化学成分的分析显示这些火山灰可能来自南沙海区南面的巽他火山带,这些火山灰层具有时间标志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大澳大利亚湾西部新生代丘状生物沉积和埋藏的中新世(?)堡礁:冷水碳酸盐沉积DavidA.Feary等澳大利亚南部的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大的冷水碳酸盐沉积区,在大澳大利亚湾的新生代层序包括澳大利亚以南极分离和向北漂移期间的碳酸盐沉积记录,其环境在始新世为东...  相似文献   

20.
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是世界著名的度假圣地之一,许多人到这里来休闲度假恬淡闲适的生活让人恍如置身天堂一般。塔希提是法属玻利尼西亚最大的一个岛屿,也是其行政及重要的旅游中心。法属玻利尼西亚由130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居民主要以玻利尼西亚人为主,其次是法人与玻人的混血儿,还有约占10%的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