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西瓦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西瓦断裂西起中苏边境的乌孜别里山口,向南东经布伦库勒、慕士塔格西、塔什库尔干、买尔洋、麻札北、赛图拉、康西瓦、慕士山南、吉什瓦帖南和河河勒克南,再向东被北东向的库牙克断裂斜截。其总体走向为北西—近东西向,呈舒缓反“S”形或波浪状延伸,向北东及北陡倾,全长约千余公里(图1)。它是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两板块的分界断裂。七十年代后期,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在编制新疆构造体系图的过程中,对航、卫片进  相似文献   

2.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西延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西北部康西瓦走滑断裂带(Karakax fault)为一条经过长期演化且现今仍在活动的重要大型断裂带,该断裂对该地区形成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大多学者们认为该断裂在东段沿喀拉喀什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延伸,后在其西段麻扎地区向北西方向延伸。然而,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该断裂带西段的麻扎地区新发现了一条NEE-SWW向的断裂,将之命名为麻塔断裂。实测地质剖面和显微构造分析发现麻塔断裂与康西瓦断裂具有相似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同样经历了早期右旋逆冲的韧性走滑变形和后期左旋脆性走滑变形,理应划分为一条断裂,前者是后者自麻扎向西的延伸部分。麻塔-康西瓦断裂共同参与调节了自古生代以来板块碰撞拼合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构造变形,现今西昆仑-帕米尔地区的构造地貌格局正是康西瓦和喀喇昆仑等大型断裂新生代活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近EW向延伸2000多公里, 它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重要地质边界。康西瓦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呈WNW-ESE向延伸约 700km。文章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印度遥感卫星5.8m分辨率)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观测,对康西瓦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沿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典型构造地貌特征表明,该断裂晚第四纪经历了强烈的左旋走滑活动。同时,研究还揭示沿康西瓦断裂发育了一条长约80km的地表地震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水平错位为4m,估算产生该地表破裂带的地震是一矩震级为Mw7.3的大地震。 另外,文章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左旋错位距离,估算出康西瓦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长期走滑速率为8~12mm/a,远低于早期估算的20~30mm/a,但是与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的地质估算结果9±2mm/a及GPS测量结果9±4mm/a接近。  相似文献   

4.
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的构造地貌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受三条大型断裂:康西瓦断裂、主帕米尔-铁克里克断裂和公格尔断裂的制约.通过野外考察、卫星遥感图像解译、ASTER GDEM高程数据的分析,对上述三条断裂及整个区域进行构造地貌研究,并探讨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康西瓦断裂为左行走滑断裂;主帕米尔-铁克里克断裂为逆冲断裂;公格尔断裂和塔什库尔干断裂分别为右行、左行走滑正断层,连接两者的是塔合曼正断裂.通过ASTER GDEM高程数据的高程分布、局部高程差和坡度分析,表明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至塔里木盆地存在三级特征地貌(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缘山前褶皱逆冲带和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西昆仑地区受印度/亚洲板块碰撞而产生垂向物质运动,由于三条大型断裂控制在西侧断裂附近存在水平方向的物质运动,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的存在促使靠近康西瓦和公格尔断裂形成高山地貌.  相似文献   

5.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西昆仑南缘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主要由宽7km的孔兹岩质糜棱岩组成.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右行走滑剪切、后期自东向西的左行走滑剪切的剪切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带孔兹岩质糜棱岩中典型造岩矿物的晶格优选方位的电子背散射(EBSD)测量结果表明,钠长石具(010)[001]或(100)[001]滑移系,矽线石具{hk0}[001]滑移系,均反映了高温(〉650℃)和中-高温(650-550℃)的应变特征。差应力作用下的变质生长与剪切所致的刚性旋转进一步增加了矽线石的组构强度。然而。石英却具形成于中温→中低温→低温环境(〈550℃)的{10T0}〈a〉→{10il}〈a〉→{0001}〈a〉3组滑移系,均指示自东向西的左行剪切指向,EBSD组构的结果与野外剪切应变的判断一致。Ar/Ar同位素年代学及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右行韧性走滑作用形成于加里东期(445~428Ma),继后的左行走滑作用主要经历了3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250Ma、203Ma和101-125Ma)。在白垩纪时期。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和康西瓦左行走滑断裂连接成一条连续的巨型(长度2200km)走滑构造带.同时康西瓦走滑断裂和铁克里克逆冲断裂之间的挤压转换域的形成制约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塔里木南部前陆盆地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通过横穿青藏高原近 80 0 0km长的 4条天然地震层析剖面 ,获得 4 0 0km深度以上的地壳和地幔速度图像及地震波各向异性 ,揭示了青藏高原 4 0 0km深度范围内的地壳和地幔结构特征。地幔速度图像显示 ,青藏高原腹地的深地幔中存在以大型低速异常体为特征的地幔羽 ,其可能通过热通道与大面积分布的可可西里新生代高钾碱性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 ;阿尔金、康西瓦、金沙江、嘉黎及雅鲁藏布江等走滑断裂可下延至 30 0~ 4 0 0km深度 ,显示了低速高热物质组成的垂向低速异常带特征及大型超岩石圈或地幔剪切带的产出 ;发现康西瓦、东昆仑—金沙江、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缝合带下部存在不连续的高速异常带 ,可以解释为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及碰撞过程中可能保留的加里东、古特提斯和中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化石”残片 ,是“拆沉”的地球物理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的巨厚俯冲板片以 15~ 2 0°倾角向北插入唐古拉山下 30 0km深处 ,并被高热物质组成的地幔剪切带分开。结合新的横穿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的地幔层析资料 ,提出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新模式 :青藏高原南部印度岩石圈板片的翻卷式陆内超深俯冲 ,北缘克拉通向南的陆内俯冲 ,腹地深部的地幔羽上涌 ,以及地幔范围内的高原“右旋隆升”及物质向东及北东方向运动及挤出。  相似文献   

7.
康西瓦断裂位于新疆西昆仑地区,为青藏高原西北缘重要断裂构造,构成了西昆仑板块和喀喇昆仑板块边界,前人已在该带发现有麻粒岩.近年来,在康西瓦结合带西段马尔洋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硬玉岩,证实其为一板块俯冲带,应为中央复合造山带西延部分.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康西瓦加里东期孔兹岩系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青藏高原西昆仑地体南部的元古宙片麻岩穹窿南侧 ,发育一条近 EW向规模巨大的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岩石由 7km宽的糜棱岩化的孔兹岩系组成 ,孔兹岩原岩为富铝质泥质沉积岩夹火山岩及大理岩。孔兹岩系的 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了其为富铝泥质沉积岩 ,具有明显的 Th正异常及 Ce、Zr等大离子的正异常 ,而变质火山岩中出现 Nb、Zr正异常 ;稀土元素含量展示上述两类岩石均具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及 Eu中度亏损的特性。康西瓦孔兹岩形成的温度为 70 0℃ ,压力 6 .8GPa。锆石 SHRIMP同位素年代测试表明 ,孔兹岩的碎屑锆石来源于 6 4 4~ 873Ma或更老的周缘古老变质基底剥蚀区 ,孔兹岩形成于加里东期(42 8~ 4 4 5 Ma) ,并遭受印支期 (2 5 0~ 2 10 Ma)强烈的剪切应变。康西瓦孔兹岩的原岩、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形成的温 -压条件以及生成时代等与南阿尔金孔兹岩系可以类比 ,表明西昆仑地体与阿尔金地体可能原为同一地体。中国已发现的孔兹岩系绝大部分为太古宙及元古宙的产物 ,西昆仑与阿尔金加里东期孔兹岩的发现不仅显示了加里东造山带山根的存在 ,而且提出沿阿尔金断裂系左行平移 6 0 0 km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西昆仑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类浅识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西昆仑山可能有一个呈NW-SE向展布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带存在.除了地质上的依据和判断以外.带内曾获得两个岩体单矿物钾-氩法年龄资料(445Ma、527.6Ma)及一个锆石铀-铅法年龄值(480.43±5Ma).岩体多属钙碱性系列,可能是一个铜、铅、金、稀有金属成矿远景区.岩带西侧的喀拉塔什—依萨克阿特—他龙深断裂可能是加里东期古板块的边界;而这一深断裂的西南侧的木吉—安大力达坂—康西瓦深断裂则是华力西期塔里木板块与伊朗—冈底斯板块间的界线.  相似文献   

10.
康西瓦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详细调查了康西瓦断裂带发育的断层崖、断层陡坎、地震破裂带、错断山脊、拉分盆地、挤压脊、偏心洪积扇、错断水系等新构造运动形迹,这些新构造运动形迹表明了康西瓦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并兼有正滑运动分量。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分析表明康西瓦断裂西端终止于塔什库尔干谷地东部的瓦恰河谷内,东端与著名的阿尔金断裂带相连。如果以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为参照系,康西瓦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累积位移量可达 80~85km,根据断裂带 8~12mm/a的长期走滑速率,推测康西瓦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约10Ma。结合我们获得的断裂带两侧岩浆岩的年龄,表明康西瓦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的开始时代为晚中新世,现今康西瓦地区的构造地貌格局很可能是中新世晚期以来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康西瓦断裂是西昆仑地区一条极其重要的构造缝合带。利用显微构造方法发现:康西瓦断裂明显经历三期构造演化。第一期为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NE—SW向挤压,由古特提斯洋相继向北持续消减所造成,断裂除挤压碰撞外,还表现为韧性右行走滑;第二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NE—SW向挤压,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东向俯冲所造成,断裂表现为明显左行平移,形成现代露头的宏观牵引;第三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伸展与快速隆升,最终形成现代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2.
川滇地区重力场特征与地壳变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川滇地区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分布及变形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内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川滇菱形块体中内部出现了广泛的地壳增厚现象,并可能一直延伸至菱形块体的最南端。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在重力场特征上表现为龙门山断裂带向西南的延伸,其东侧主体构造走向等特征与扬子地块一致,推测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红河断裂带一起构成了扬子地块的西边界。滇西地区布格重力一阶导数与现今地壳变形格局总体一致,主体构造方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代表了“新”构造主体构造线的方向;上延至45km后,主体构造上转变为以近东西向为主。  相似文献   

13.
新疆康西瓦-大红柳滩伟晶岩带是西昆仑造山带重要的LCT型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密集区,其中康西瓦绿柱石白云母伟晶岩和大红柳滩锂辉石伟晶岩分别为矿带内具代表性的伟晶岩型铍矿床和锂矿床。该矿带受自然条件所限,研究程度不高。现有的对矿带中伟晶岩的研究主要针对大红柳滩岩体及大红柳滩锂矿床的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时代,获得的成岩成矿年龄为220~210Ma,而对于康西瓦铍矿的研究成果很少。笔者在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康西瓦铍矿床的地质特征,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获得康西瓦绿柱石白云母伟晶岩结晶年龄为(209±4.4)Ma,与大红柳滩锂辉石伟晶岩及大红柳滩岩体形成时代一致,反映了三者为同一期岩浆活动产物。同时康西瓦伟晶岩中锆石还记录了200Ma左右经历了一次热液活动和160Ma左右的变质作用。前人利用白云母~(40)Ar-~(39)Ar法获得康西瓦伟晶岩的年龄为185~156Ma,明显年轻于该地区岩体与伟晶岩中锆石、锡石及铌钽铁矿的U-Pb年龄,可能为康西瓦伟晶岩遭受变质作用使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体系发生热扰动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最新取得的区域重力资料,参考航磁、遥感、区域地质资料,对青藏高原狮泉河—康西瓦地区重力场分区、断裂构造体系、构造单元、局部异常、深部构造、成矿远景区(带)等进行了研究。对阿尔金走滑断裂西南端的走向和延伸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讨论了2条重力低值带的成因;推断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下部莫霍面隆起的高度,从重力角度提出了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认识;认为青藏块体在拼合后地壳有2个加厚中心;新圈定了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地质、矿产、航磁等资料,初步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15.
耿涛 《物探与化探》2007,31(5):391-398
利用最新取得的区域重力资料,参考航磁、遥感、区域地质资料,对青藏高原狮泉河-康西瓦地区重力场分区、断裂构造体系、构造单元、局部异常、深部构造、成矿远景区(带)等进行了研究.对阿尔金走滑断裂西南端的走向和延伸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讨论了2条重力低值带的成因;推断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下部莫霍面隆起的高度,从重力角度提出了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认识;认为青藏块体在拼合后地壳有2个加厚中心;新圈定了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地质、矿产、航磁等资料,初步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16.
位于西昆仑山腹地的瓦卡、班迪尔两幅1:5万区调填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是西昆仑造山带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前震旦系变质地层和下拉夫迭组的系统研究和时代、层系的重新厘定,为该区构造系统的建立和构造单元的重新划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新的资料出发对康西瓦一西昆中断裂的性质、延伸及形成时代提出了新的看法,这些认识会对西昆仑造山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古陆(板块)是以地理上的塔里木盆地为核心,呈东西拉长的平行四边形(或菱形)展布,面积大约6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古陆西南缘蓟县系火山岩分布区,系指康西瓦断裂以北,库牙克断裂以西至国境线以东的西昆仑山地区(图1),即前人所划的西昆仑冒地槽褶皱带。西昆仑元古代的蓟县纪火山活动比较强烈,其规模也比较大,在建造和岩石特征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阿尔泰山活动断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军  李莹甄  汪一鹏  宋方敏 《地学前缘》2003,10(Z1):132-141
文中介绍了位于亚洲腹地阿尔泰山地区的活动断裂。中国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西南麓 )和蒙古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的东麓 )以NNW向大型走滑断裂为主 ,科布多断裂是阿尔泰山东麓的一条主要NNW向走滑断裂 ,长度近 70 0km。第四纪中晚期右旋走滑速率可达 6 10mm/a ,其上发现有长逾2 0 0km的古地震形变带。富蕴断裂则是阿尔泰山西南麓的一条主要NNW向断裂 ,中晚第四纪的走滑运动速率为 (4± 2 )mm/a ,在中国阿尔泰山的西端还发育规模相对较小的NNW向右旋走滑断裂 ,中晚第四纪走滑速率为 (2± 1)mm/a。中国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的西南麓 )还发育NWW向右旋走滑逆断裂 ,其规模相对较小 ,至中国阿尔泰山西端NWW向的额尔齐斯断裂具有明显的右旋走滑性质。蒙古阿尔泰山的南端则发育近东西向的左旋走滑逆断裂。在与戈壁阿尔泰山交汇部位 ,左旋走滑运动具主导作用。戈壁阿尔泰山发育的戈壁阿尔泰断裂带断续延伸可达 10 0 0km以上 ,目前的研究认为 ,其滑动速率为 12mm/a。其中的博格德断裂上 195 7年发生了戈壁阿尔泰 8.3级地震 ,形变带长约 2 5 0km。阿尔泰山活动断裂的规模、运动强度和强地震活动表明这里不仅受到遥远的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的影响 ,而且受到较近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或控制。  相似文献   

19.
阿尔金-康西瓦剪切-推覆系统和帕米尔推覆构造的遥感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发现了阿尔金康西瓦剪切推覆构造系统,并从宏观上阐述了它和帕米尔推覆构造的主要构造特征及两者间的复合关系。认为该系统使塔里木板块沿阿尔金左行平移断裂向WS仰冲于青藏地块之上,康西瓦断裂掩覆了阿什库勒、泉水沟等陆缘盆地和阿克赛钦隆起带,对研究区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全新的遥感构造解析。  相似文献   

20.
密云—喜峰口断裂是燕山地区一条重要的近东西向断裂.前人关于该断裂在几何学形态、运动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关于该断裂到喜峰口后往东延伸的问题存在重大分歧.在延伸方向上主要有两种观点:①继续向东延伸,其整体呈近东西向展布;②转为北东向延伸,其整体呈向南东突出的弧形断裂.在具体延伸途径和延伸距离方面每种观点都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以航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与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密云—喜峰口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密云—喜峰口段呈近东西向展布;自喜峰口往东转为北东向延伸,经宽城县东大地、亮甲台,一直延伸到汤道河附近,其整体为呈向南东突出的弧形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