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研究以杜塘水库大坝断面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试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上覆水中氨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变化以及沉积物中氨氮和总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物中与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微生物对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灭菌组沉积物氨氮和硝酸盐主要通过上覆水-沉积物浓度梯度作用力进行扩散释放,较快达到平衡;而未灭菌组氨氮和硝酸盐的释放受溶解氧浓度影响,缺氧环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促进反硝化作用以及氨氮的释放,沉积物中含有10^4CFU/g的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暗示着沉积物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较为激烈.  相似文献   

2.
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功能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春雨  王光华 《湿地科学》2012,10(2):243-249
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特点,以及主要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在地域、环境、湿地类型中的差异;概括了主要功能微生物在湿地中污染物的降解、温室气体释放等方面的作用;概述了氨氧化微生物、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真菌以及硫酸盐还原菌与硫氧化细菌等主要功能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植被和养分元素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成果。针对各种外在因素影响湿地微生物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湿地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存在争议,以及湿地微生物在净化污水、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功能类群及分布特点研究相对匮乏等问题,提出了湿地功能微生物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反硝化作用是湿地生态系统实现脱氮功能的最主要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及生态环境可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反硝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湿地土壤反硝化作用的环境影响因子较多且作用方式复杂。目前,针对湿地土壤反硝化作用的测定手段日益丰富,但由于方法本身的缺陷和测定对象的复杂性,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比较分析不同反硝化速率测定方法的优缺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测定方法的适用性。文章比较了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反硝化速率,探讨了湿地土壤反硝化速率影响因子的作用途径和效应,并对~(1 5)N同位素技术、乙炔抑制法、N_2产生测定法和硝酸盐剩余法等常用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和探讨,最后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盐水入侵及外源有机碳输入对河口潮汐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通量的影响,运用中型实验生态系模拟法,通过添加人造海水和醋酸盐,结合气相色谱测定,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CH_4和N_2O通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盐分输入在短时内(24 h)显著抑制湿地CH_4排放通量(P0.05),有机碳输入显著促进CH_4排放通量(P0.05),盐水入侵耦合有机碳输入对CH_4排放无显著影响。2)盐分输入、有机碳输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在短时内(24h)对湿地N_2O通量无显著影响。3)4种处理形式综合作用下,湿地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P0.05),N_2O通量与土壤pH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h显著负相关(P0.05)。4)短时内各添加处理对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湿地土壤理化特征对潮汐的响应,对闽江河口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土著种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理化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涨潮前和落潮后土壤理化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②互花米草斑块湿地落潮后的土壤盐度、pH值和Eh与涨潮前的土壤以上指标的相关性高于与潮水以上指标的相关性(p<0.01),短叶茳芏湿地土壤Eh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但盐度、pH值则与潮水相应指标的相关性更高(p<0.01);③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盐度、pH值和Eh潮汐敏感性存在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在潮水盐度、pH值和Eh分别为0~3ms/cm、7.0~7.5和负值的情况下对潮汐的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研究闽江河口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不同底物(醋酸、甲醇和三甲胺)及电子受体(SO42-、NO3-和NH4+)对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湿地非竞争性甲烷产生底物中的甲醇对互花米草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大,高于醋酸和三甲胺,且3种底物的添加均在培养5d后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同浓度的SO42-、NO3-、NH4+的添加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呈现出抑制作用或无抑制作用2种结果,添加电子受体的浓度越高,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系多级分汊潮汐河口,其盐水入侵有外海入侵、倒灌、浅滩通道水体交换及漫滩归槽等4种形式,时间上有周日、朔望、洪枯季、年际等变化特点,南支-南港河段纵向上存在3条盐度梯度急剧变化分界线,形成其特有的盐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宝钢水源长江引水方案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为陈行水库的选址、库容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在长江河口建库,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推算最长连续取不到合格水的天数,它是确定库容的关键数据.  相似文献   

8.
湿地仅占全球陆地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却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排水后,地表水位下降,湿地土壤有氧层增加,CO2排放速率增加,CH4排放速率减少,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湿地排水对土壤CO2和CH4温室气体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森林湿地选择适当择伐可能有利于减缓大气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排放。这将为我国基层林业局湿地恢复和碳管理,以及湿地经营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土壤CO_2释放是土壤碳转化的关键过程。氮(N)添加及植物枯落物的分解对湿地土壤CO_2释放速率有显著影响,在全球大气CO_2浓度和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闽江河口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24 d的短期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氮浓度和不同枯落物添加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两种植物枯落物添加处理显著促进了湿地土壤CO_2释放速率(P0.05),也显著增加了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pH(P0.05)。两种枯落物添加处理下,培养初期(0~9 d)枯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快速释放和pH升高可能是导致土壤CO_2释放峰值时间提前的主要因素。(2)枯落物添加后不同浓度氮输入对湿地土壤CO_2释放速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01),但两种枯落物对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的变化是影响不同枯落物在氮添加后培养前、后期土壤CO_2释放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杨桂山 《地理科学》2001,21(2):123-129
上海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除受沿岸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外,主要受河水盐水入侵的危害,导致严重的水质型缺水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和拟议中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效应相叠架,无疑将影响长江河口段和黄埔江的盐水入侵强度,进而危及上海城市供水水质,着重探讨三峡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营及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可能产生的综合影响,并提出适应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1.
湿地土壤N2O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近年来,湿地垦殖、氮沉降等造成湿地退化、萎缩,湿地功能也因此遭到破坏,这必然会引起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N2O作为备受关注的温室气体之一,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湿地N2O排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综述了国内外湿地N2O排放的研究现状及其产生机制,总结了湿地N2O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N2O排放的模型估计,并对今后湿地N2O排放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闽江河口塔礁洲采集土样,在室内设置4个实验组,分别添加盐度为5‰、15‰和25‰的人造海水以及盐度为0‰的去离子水,通过室内淹水厌氧培养实验,研究模拟海水入侵对淡水洲滩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 d,盐度为0‰的实验组土壤的潜在反硝化速率最大,其次是盐度为5‰的实验组,盐度为15‰的实验组土壤的潜在反硝化速率更低,盐度为25‰的实验组土壤的潜在反硝化速率最小,盐度为0‰实验组的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培养3 d,盐度为25‰的实验组土壤的潜在反硝化速率最大,其次是盐度为5‰的实验组,盐度为15‰的实验组土壤的潜在反硝化速率更低,盐度为0‰的实验组土壤的潜在反硝化速率最小,盐度为0‰实验组的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培养3 d以后,各盐度实验组之间的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对淡水洲滩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可能消失。指数函数模型较好地描述了4个盐度实验组的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与培养时间的关系;除盐度为0‰的实验组,其他盐度实验组的洲滩土壤反硝化活性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洲滩土壤有较好的潜在脱氮效率,整个培养期以盐度15‰实验组潜在脱氮效率最大,潜在脱氮总量为(436.54±45.04)mg/kg,潜在脱氮效率为(87.31±9.01)%。  相似文献   

13.
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湿地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影响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为植被、水文、土壤状况、气候及人为干扰5个方面。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温室气体减量化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湿地温室气体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崇明东滩湿地CO2 、CH4和N2O 排放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青  刘敏  侯立军  程书波 《地理研究》2010,29(5):935-946
通过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长江口崇明东滩四类典型湿地(围垦湿地、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CO2、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尺度下,CO2、CH4和N2O均以排放为主;在昼夜尺度下,CO2和CH4在夜间排放量大于白昼排放量,而N2O的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在潮水退去、潮滩暴露初期,CH4和N2O有大量排放,CO2正好相反。崇明东滩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自岸向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总体趋势是越近岸通量值越大。观测与实验表明,温度、潮汐、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和土地利用变化都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滨海潮滩湿地特有环境因子潮汐以"淹没—暴露"光滩沉积物的方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淹环境下河口感潮湿地枯落物分解及营养动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分解袋法,以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感潮河口--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2个潮水水淹环境差异显著的地段(一个为近潮沟地段,另一个为远潮沟地段)为研究样地,对闽江河口主要的本地种芦苇、短叶茳芏及外来人侵种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经常性的潮汐水淹对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显著;(2)经常性的潮汐水淹促进了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枯落物N、P元素的损失,但对芦苇的影响不大;(3)在2种不同的水淹环境,3种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均是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芦苇,分解速率在0.003166~0.005280 d-1之间,95%干物质分解需要的时间在1.56~2.61 a之间;(4)C浓度基本稳定,N浓度呈上升趋势,总N在研究末期表现为净损失,P浓度呈较大的波动,总P在研究末期也表现为净损失;(5)具有最低C/P的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6.
研究河口湿地土壤硝化作用对水淹频率的响应,对于认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湿地土壤氮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通过测定区内6、7和8月高潮滩(偶尔水淹)和中潮滩(频繁水淹)表层土壤的硝化速率,并进一步通过原位培养实验,探讨水淹频率增加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偶尔水淹样地土壤硝化速率的平均值(8.02、2.82和4.28 nmol·g~(-1)·h~(-1))均小于频繁水淹样地土壤硝化速率的平均值(10.54、7.41和14.82 nmol·g~(-1)·h~(-1)),差异显著。2)原位培养实验表明,除了培养初期(30 d)外,水淹频率增加(从4.15%增加到37.11%)显著促进了土壤硝化作用,培养60 d和90 d后,硝化速率高出的比例分别为241%和121%。3)频繁水淹样地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分别显著高于偶尔水淹样地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17.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中国滨海湿地,对湿地沉积物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选取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PNR)及其沉积物理化学性质,探讨河口湿地沉积物的硝化过程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结果表明: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沉积物PNR变化范围分别为0.19~2.18μg N·g~(-1)·d~(-1)和0~0.52μg N·g~(-1)·d~(-1),变异系数均为63%。短叶茳芏15~25 cm的PNR比表层0~15 cm低(P0.05),但PNR随月份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沉积物PNR随沉积物深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沉积物的PNR显著低于短叶茳芏的(P0.01),PNR减少27.03%~100%,8月及20~25 cm沉积物减少最多。除含水率和沉积物深度与PNR显著相关外(P0.05),温度、氧化还原电位、pH和电导均与PNR不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碱湖N2O释放速率及其对盐度与pH的响应,选取内蒙古大克泊碱湖的五个沉积物样点,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模拟实验,研究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速率、相对比例和气体产生情况,揭示高盐和高pH对碱湖氮移除的影响。发现大克泊湖潜在氮移除速率为0~16.06 n mol N mL-1 h-1,潜在反硝化速率为0~12.62 n mol N mL-1 h-1,潜在厌氧氨氧化速率为0~9.81 n mol N mL-1 h-1;当盐度34.00 g·L-1与pH 10.22时,厌氧氨氧化对氮移除贡献较大,达到43.18%~71.79%。反硝化过程气体产物以N2为主,几乎无N2O气体释出。另外,该区域潜在氮移除速率与pH呈正相关关系,与TOC、NO-3、HCO-3呈负相关关系;未发现氮移除速率与盐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研究的碱湖中,氮移除过程中主要为N2排放,而N2O低于检测水平;氮移除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且不限于最主要的环境变量(盐度与pH)。这些结果为研究湖泊N2O排放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珠江河口区盐度变化周期特征分析——以磨刀门水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河口区具有三江汇流、八门入海的复杂河网,水动力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加之河口区水资源系统受快速城市化、河口挖沙与河道整治、上游水利工程调度、海平面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盐水入侵现象异常复杂。选取磨刀门水道广昌站近10年来(2001―2011年)枯水期逐日及逐时盐度序列,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河口区―磨刀门水道盐度序列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盐度变化周期特征与潮汐周期特征一致,存在明显的日周期(24.6 h)、半月周期(14.8 d)及不明显的半日周期(12.3 h)、月周期(30 d)。  相似文献   

20.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刘子刚 《地理科学》2004,24(5):634-639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 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丰富、碳密度高。湿地还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近百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开发和泥炭开采,导致大面积湿地被排干,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多项研究表明湿地保护和恢复能促进碳积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分析,针对近年来科学界普遍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平衡和土地利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