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 and 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eng)的重要分布区域.近十几年来,已有近50个天坑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被发现.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目前的研究表明,天坑主要发育在特定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下,并因此区别于常态的喀斯特漏斗.  相似文献   

2.
宜兴南部的喀斯特地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潘凤英 《中国岩溶》1985,4(4):369-375
<正>我国喀斯特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具地带性分布规律。江苏省宜兴县南部地处31°N,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之间,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喀斯特以馒头状的石灰岩缓丘为其特征。溶沟、石芽、漏斗、落水洞、溶洞、地下河、喀斯特泉等各种类型皆有,是江苏省溶蚀作用较强,喀斯特发育较好的地区(图1)。   相似文献   

3.
桂林附近陷落地震分布,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落地震是石灰岩喀斯特区溶洞或上洞塌陷所引起的特殊类型的地震,在我国南方及西南喀斯特区域分布较为广泛,是一类低震级高烈度的地震,在震中区造成较大的震灾。本文以桂林附近喀斯特区为研究范围,从古往今来的地震记录中分析提炼出其分布、形成及特征。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天坑略论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15  
上世纪80 年代, 人们知道我国四川省兴文县的石海洞乡(石林)风景区有个“ 小岩湾” 的大型喀斯特漏斗, 但多少年来并未引起喀斯特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这类喀斯特形态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区的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 为我们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研究提供了机会。在初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应该将这类形态从大型漏斗中分离出来, 并命名为“ 喀斯特天坑”(karst tiankeng)。本文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初步小结, 内容包括:国内外天坑的现有发现;喀斯特漏斗与天坑、天坑定义;天坑的成因类型、形成条件与发育阶段;天坑在科学研究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水文学有多方面都值得深入地和分别地研究。碳酸盐岩石对水文体系之上或其内部天然作用的不同敏感性,导致了环境方面的很大变化,其中很多直接地或间接地与渗透性有关。单一的研究已多样化了,对显著的喀斯特环境及其有关的水文学特征的局部区域描述已是常见的事了。喀斯特过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并没有集中起来从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岩溶环境的研究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通常出现在喀斯特地区的实际问题起因于如下几个方面:(1)预报性差,而且水源分布不均匀;(2)没有足够的土壤;(3)缺少常年性河流;(4)地基不稳定;(5)不可靠的废物处理环境。所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喀斯特地区的各种渗透性有关,喀斯特地区的天然水均衡可能已被人类的活动干扰了,故应将它加到环境影响的问题中去。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导致:(a)在世界范围内对喀斯特景观进行系统地描述,从而对常见的和似乎异常的特征进行鉴别和分类;(b)对过程进行更广泛地研究,以显示出各种景观的形成过程是如何进行的;(c)把科学知识应用于土地和水管理的方案以及各种喀斯特地区的基本原理之中。对喀斯特地区关注的不断增加是有道理的,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将使人类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及其土地的生态效应——以贞丰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贵州贞丰县2004年的ASTER遥感影像,解译了全县的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指出轻、中、强、极度石漠化存在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此同时,作者还把石漠化的景观格局和其土地生态价值的分布频率结合起来,并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定量计算了相应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相对生态价值,评价了研究区石漠化土地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贞丰县270个村的生态价值整体偏低,全县极大值为1.016,极小值为0.286;不同区域之间的总体生态价值差异较大,生态价值相对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喀斯特地带,而在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生态价值很低.  相似文献   

7.
作为区域水文地质介绍的文章,对地块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方面已有几篇著作,但对褶皱山区方面尚鲜见,本文所要探讨的滇东南的一般水文地质条件便是后者,但它又有自己独有的性质。著者1954年以来在著名的箇旧锡矿区搞了两年多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而从这一地区对滇东南水文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少人多,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山区尤为突出。科学计算该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努力寻求土地承载人口的最佳容量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兴文县石海镇为例,针对喀斯特山区地形特点,提取适宜耕地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融合研究区气象、土壤特点,利用潜力递减法、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模型(AEZ)进行基于行政村尺度的粮食生产潜力分析,并对比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提供比较客观的研究区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人口承载量低,特别是峰丛峰林所在的个别行政村,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角度看,移民在所难免,政府应作好相应的规划和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9.
一、何谓深喀斯特所谓深喀斯特就是在地表看不到的喀斯特,而是埋藏于地下深部的,也就是穿过喀斯特区域的最深河谷也达不到共底部者就是深喀斯特,而浅喀斯特则与此相反,是指喀斯特地块底部露出于谷底,同时喀斯特岩层呈孤岛状,也就是说在该地区下切最深的沟谷水平标高以上者是浅喀斯特,以下者是深喀斯特。二、深喀斯特的一般性质对于喀斯特性质问题的意见许多学者曾经发生过  相似文献   

10.
对法国阿尔卑斯山(M t. Alps, France) 6个溪流型喀斯特瀑布水生苔藓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报道典型瀑布水生苔藓群落14个,苔藓植物种类由11科16属20种(含变种亚种) 组成; 生殖系统由雌雄异株( Dio ecious, 95% )和雌雄同株异苞( Auto ecious, 5% )两种类型构成,无性繁殖是繁殖的主要方式; 区系地理成分含北温带分布( 60% ) 、欧洲- 北美分布( 10% )、旧世界温带分布( 5% )和世界广泛分布( 25% ) 等4种成分; 生活型含高丛集型( 20% )、矮丛集型( 10% )、交织型( 60% )和平铺型( 10% ) 4种类型。根据喀斯特沉积环境特征, 划分瀑布水生苔藓群落为峡谷瀑布苔藓群落、温泉瀑布苔藓群落、瀑布水帘洞苔藓群落、悬崖瀑布苔藓群落和悬崖季节性瀑布苔藓群落等5种生态类型。法国阿尔卑斯山溪流型瀑布生物喀斯特沉积物具有分布广泛,但沉积规模较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明德  祝安 《中国岩溶》2004,23(2):101-106
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地区重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首先揭示了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发育的四大特征: ( 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 ( 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 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 ( 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旅游价值评价,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 ( 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 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 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 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云贵高原喀斯特瀑布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极为发育,瀑布数以千计,有许多瀑布的成因与喀斯特河流演化密切相关。我们将那些与喀斯特过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者称为喀斯特瀑布,作为河流喀斯特(Fluvial karst)进行研究。自W·M·Davis“峡谷与瀑布”一文发表(1884)以来,一百年内虽有一些瀑布分类方案先后提出(Lobeck,1939;姜达权,1958;Schwarzhach,1967;Monkhouse,1970),但很少论及喀斯特造瀑问题。直到近年,喀斯特瀑布这一术语才明确提出(关玉华,1979;张英骏等,1979、1982;杨汉奎1981)。由于它是喀斯特区的良好水资源(水利与水能),有的又是优美的风景资源,并且对于区域喀斯特研究有相当的意义,故有必要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喀斯特的性质及“ 残余峰林” 质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94,13(3):220-228
西藏高原面上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各种有关地貌现象, 其中之绝大部分, 是在第四纪冰缘气候条件下由物理风化作用( 机械剥蚀) 形成的。可以鉴别出属于喀斯特形态的只有一小部分洞穴、溶蚀裂隙、泉钙华、洞内一些痕迹状次生碳酸钙沉积、灰岩表面的现代溶痕和流痕,以及一些喀斯特泉等. 西藏地区从不具备峰林喀斯特形成的必要地质条件.以“残余峰林” 的分析所得出的一些重大相关结论, 目前尚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作者建议更替离原灰岩地貌所使用的一些典型喀斯特术语, 并提出了具体方案. 同时建议命名西藏高原喀斯特为“ 高寒半喀斯特” 或“ 西藏高原式” 喀斯特类型   相似文献   

14.
许多矿床(尤其是金属矿床)往往产在喀斯特化的石灰岩区,而这类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这类地区进行矿产勘探时,水文地质工作就成为勘探阶段的一个重要关键。根据作者从事矿床水文地质工作二年多的一些体会,愿在这里发表一些意见,供今后在喀斯特地区工作的同志做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Tony WALTHAM 《中国岩溶》2009,28(4):355-369
“峰丛”和“峰林”是在中文文献中使用的两种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术语。而在其他国家,这两种地貌通常被定义为“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但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塔状喀斯特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喀斯特分布广泛,本文把西方和中国的喀斯特专业术语连接起来,能让西方地貌学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喀斯特。本文是朱学稳教授近期发表于《中国岩溶》第28卷第2期上的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苦干问题讨论”论文的英文附加篇。 峰丛喀斯特地貌遍及贵州省及其临近省份大部分地区,其锥体石山较爪哇、牙买加和菲律宾群岛的更高更陡。尽管后者为西方所熟知,但贵州的峰丛可以说是峰丛和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不过广西的峰林仅在中国以外东南亚的小部分地区可以看见。许多被西方认为是塔状喀斯特的地貌并非真正的峰林。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西方学者通过山体形状来区分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而中国的学者是根据石峰之间是否存在喀斯特平原来区分峰林和峰丛。 峰丛喀斯特是一种发育成熟的石灰岩地貌,具有深厚的包气带、完整的地下排泄系统,以及发育时间长并免遭更新代冰川破坏的山体形貌。峰林喀斯特是一种极端地貌,仅在横向夷平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定环境中形成。峰林形成条件是:(1)石灰岩质纯;(2) 石灰岩层厚;(3)喀斯特平原上有冲积层发育;(4)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5)冲积平原有外源沉积物的流入补充;(6)缓慢构造抬升与喀斯特平原表面剥蚀相适应;(7)具有使石灰岩快速溶蚀的炎热湿润气候;(8)周围喀斯特平原下降时,地面蚀低和石灰岩山体边坡后退平衡。如果构造条件合适的话,峰丛可以演化为峰林。但如果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峰林和峰丛似乎可以并行发育。二者的起源仍然备受争论,并且峰林的起源恐怕是多种的。建议国际学术文献中应更加广泛地应用“峰丛”和“峰林”术语,“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则主要用于对形态方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正>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属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该湿地流域汇水区面积为98.5km2,草海区域地层岩性以石炭系碳酸盐岩为主。湿地外围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地下水沿盆地边缘及低洼地带流出地表。湿地内部水生植物群落分异明显,浅水区以挺水植物为主,主要有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等;深水区以沉水植物为主,主要有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和狐尾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大学博昭仁教授和成都理工学院蔡学林教授著的《变质岩区构造地质学》是我国迄今为止比较系统地论述变质岩区构造的专著和教科书。该书是在学习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院士所著的《变质岩区构造工作方法》和《构造解析刍议》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作者20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该书是按解析构造学为主线进行编著的,全书共分3篇13章。第一篇阐述了解析构造学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其重要特点是将巨、大、中、小、微型尺度与浅、中、深层次的构造融为一体,以物质和环境为背景,以变形为主体,运用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冰  杨胜天  王玉娟 《中国岩溶》2007,26(2):98-104
在构建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基础上,依托遥感手段,利用MODI S数据和气象资料,完成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1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 PP )的估算,并通过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 P P 的对比,重点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植被NP P 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 1)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N PP 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非喀斯特地区的N PP 平均值高出喀斯特地区约13. 3%。( 2)非喀斯特地区的N PP 频度分布呈似双峰型,而喀斯特地区的NP P 值似正态分布。( 3)年内植被N PP 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现在7月和1月,但喀斯特地区比非喀斯特地区的整体波动性大。( 4)喀斯特地区植被N P P的季相空间变化显著,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其植被N P P 明显小于其它地区,且季间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贵州山区水利水电工程的喀斯特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景春 《中国岩溶》1989,8(4):276-281
喀斯特区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再塑了新环境(第二环境)。它改变或调整了“稳定”的地貌、气候、生态、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自然应力、污染等一系列条件。在这个复杂的再塑与改造的全过程中,良性循环始终战胜着恶性循环的效应,最后趋于新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以治理石漠化、维护喀斯特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择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 贵州清镇王家寨流域为研究区,并建立了源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其步骤如下: 首先以2005年SPOT影像为基础,依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研究区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同时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两种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 ,并按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分级;其次对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进行综合优先级评价;最后在IDRI SI软件中建立生态恢复耗费表面模型。随后通过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廊道(这些廊道可组成一个生态网络)的构建,探讨了本小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途径和生态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