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北美,有一种叫做“山松甲虫”的甲壳虫,只有米粒大小,看上去微不足道。它们通常降生于美国西部松树的树皮下,一降生便使这些树感染了一种致命真菌,在真菌的作用下,树干变成蓝色,松针也随之干枯变成了锈红色,然后脱落在地。  相似文献   

2.
利用酒精酵母细胞表面展示技术制备活疫苗及其潜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出现把有关的基因在宿主表达之后的目的蛋白分泌并固定在细菌、病毒和酵母菌细胞表面上的技术一表面展示技术。在这些宿主中,酒精酵母菌是最佳的微生物。本文对利用酒精酵母细胞表面展示技术制备活疫苗的基本原理,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蛋白质的优点,以及哈维氏弧菌溶血素蛋白在酵母菌细胞表面上展示及其作为活疫苗的潜在应用作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酒精酵母菌细胞表面上展示的哈维氏弧菌溶血素蛋白在海洋动物中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3.
从大头狗母鱼Trachinocephalusmyops的消化道内检获细尾属1新种:厦门细尾吸虫,新种Eriepturusxiamenensissp.nov.。新种与狗母色细尾吸虫E.trachinocephaliYamaguti,1970和带鱼细尾吸虫E.trichiuriGuetShen,1978相似,但它们可以从虫体大小和虫卵大小以及其他形态特征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贻贝棘尾虫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在哈尔滨郊外水池采集贝棘尾虫标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在扫找镜样品制备中,采KMnO4代替常用的OsO4研究表明,(1)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在第一横棘毛的左前角,这下贪食棘尾虫相同,但不同于鬃棘尾虫。参与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发生的老腹棘毛只有一个,这与前人在其他贻贝棘尾虫株系上的观察结果不同,这些表明,口原基起源的位置和参与形成额、腹,横棘毛原基的老腹棘毛的数目  相似文献   

5.
刘升发 《热带海洋》1997,16(1):75-79
从大头狗母鱼的消化道内检获细尾属1新种:厦门细尾吸虫,新种,新种与狗母鱼细尾吸虫,1970和带鱼细吸虫,1978相似,但它们可以从虫体大小和虫卵大小以及其他形态特征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从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脏和肾脏均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FF003),感染该菌后斑点叉尾表现为体表多处点状出血,特别是在下颌、腹壁、体侧处,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尤其是腹内膜和鳔内膜斑块状出血。该菌为非发酵型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除麦芽糖、甘露糖、果糖、海藻糖、D-甘露醇以外的多种糖类不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阳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908709)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FF003株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聚为一个分支,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氏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哌酸、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对其高度敏感,头孢拉定、克拉霉素、磺胺甲基异唑、庆大霉素、麦迪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4):8-8
当大西洋鲱鱼相互靠近时,它们最终会形成一个极为庞大的团体。最近,科学家利用海洋成像技术发现:一个大西洋鲱鱼的“超级团队”中有几亿个成员,而整个团队的覆盖面积可达几十平方千米。这项研究的带头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海洋学家尾古拉斯·马克里斯表示,目前,大西洋鲱鱼的数量正在减少,了解它们的群体特征将有助于人类对其进行保护。大西洋鲱鱼聚集在一起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更容易找到配偶,  相似文献   

8.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61-63
雄性尖嘴鱼(海马和它的亲戚们)是鱼类世界的“居家爸爸”。从孩子们还是受精卵的时候,爸爸们就开始在类似于胎盘的“育儿袋”中哺育它们,直到它们长大后游人大海。新研究表明,这些承担起哺育之责的父亲们不但保护着孩子们,还通过“胎盘”给孩子输送关键的营养物质,补充那些无法从母亲的多口黄中获得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9.
徐亚东 《海洋世界》2004,(10):16-17
对于企鹅来说,这些金属身份标识牌绝对是个十分明显的障碍物,它们使企鹅的身体产生了伤口,在企鹅迁移的过程中,大量能量会从伤口流失,所以它们不得不寻找食物以补充能量,造成它们行动的迟缓;并且还使它们的繁殖能力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捻螺科(Acteonidae = Pupidae)是一群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它们的侧脏神经索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象其它后鳃类那样再经过逆转,仍然保持着不对称而互相交叉呈“8”形;它们具有螺旋形的外壳,身体能完全缩入壳内,具有角质厣。这些都表明它们在演化上仍保留着前鳃类的特征,所以是一群原始类型的后鳃类。 这科动物在潮间带与潮下带浅水区,直至水深数百米的泥砂质海底营底栖生活。由于它们具有较坚固的贝壳,所以在海底沉积物及地层化石中也常见到。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尤其在印度-太平洋区种类较多。它们大多是暖水性种,有些既是化石种又是现生种。 在我国已报道5属,共14种, 在报道过的14种中有2种——Acteon secale, A. mariae 我们尚未找到标本。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调查采集、潮下带底栖生物调查及东海地质取样中所获得的标本,选行整理鉴定,共有20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2新种,6个新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5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坚固蛹螺 Pupa solidula,纵沟蛹螺 P. sulcata,红斑蛹螺 P. coccinata,火焰斑捻螺 Punctacteon flammeus,线红纹螺 Bullina lineata;其余的种均为西太平洋种。同日本共有的种为14种,其中5种是日本-中国特有种:卵圆捻螺 Acteon teramachii,吉良斑捻螺 A. kirai,希氏捻螺 A siebaldii ,宽带斑捻螺 Punctacteon kajiyamai,华贵红纹螺 Bullina nabilis。在这些种类中,仅黑纹斑捻螺可向北分布到黄海、渤海。可见我国的这科动物为暖水性种,在区系上与日本南部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海豹一家亲     
莫知 《海洋世界》2010,(3):27-34
海豹科的成员一般都身体肥胖,皮下脂肪厚.颈粗头圆.后肢和尾连在一起,不能折叠.永远向后,在陆地上只能借助身体的蠕动而匍匐前进.行动非常笨拙.但是在水下则它们却相当灵活,而且善于深潜.  相似文献   

12.
主编手记     
有时候我们会好奇,动物们都是以何种状态在海洋里生活呢?它们每时每刻都是怎样在广阔的大洋中穿梭,又是怎样跨越大洋找到自己的伴侣?它们是独自出击还是结伴而行?其实,这些海洋动物的生活基本可以拿来与人类相比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树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带不同树龄的桐花树茎上白条地藤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条地藤壶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17龄植株上平均达到182cm,此高度为潮高约512cm海水才能浸及,在一年中约有将近90%的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附着高度(h)与树高(H)比值h/H以5龄树最大,达91.9%。树层最大密度达46600Ind/m^2,最小为172Ind/m^2。在同一树龄的不同树层,密度表现为先随树高增大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密度后又下降。在不同树龄的同一树层,密度高低变化,分布一般出现多个峰。白条地藤壶最适宜附着和生长在桐花树茎上100-120cm树层(浸及此树层的海水潮高约为430-450cm)。树层最大生物量为1719.05g/m^2,最小为5.39g/m^2。生物量分布与密度的相似。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潮间带的后鳃类软体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过去仅有零星报道,计有:张玺、齐钟彦和张玺与本文作者记载的19种。为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潮间带栖息的后鳃类,给我国沿海软体动物区系和潮间带生物生态的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在西沙群岛潮间带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42种,分隶于14科,25属。其中有2新种,19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在42种中,属环热带种的2种:黑指纹海兔,斧壳海兔;属西太平洋热带种的10种:凹穴踊螺、枣螺、东方枣螺、卵圆月华螺、美丽全缘侧鳃、条凸卷足海牛、素色舌尾海牛、天青叶海牛、无饰燕尾海牛、多肉翼簔海牛;属印度-太平洋热带种的20种:四带枣螺、柱形阿里螺、阿地螺、隐肺螺、截尾海兔、燕尾海牛、眼斑多叶鳃、缘六鳃、波叶海牛、斑刺海牛、被球片海牛、革质扁海牛、粟斑扁海牛、薄片扁海牛、革皮星背海牛、黑枝鳃海牛、叶海牛、丘凸叶海牛、华贵叶海牛、鸡冠卷足海牛;属我国沿海地方种的4种:西沙凹缘侧鳃、红斑舌尾海牛、西沙舌尾海牛、西沙瘤背海牛。在这些种类中,31种是中国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共有种。可见,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为热带、亚热带区系,与日本南部沿海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这些种类中分布到海南岛的有19种,向北分布到台湾沿岸的仅有4种。可见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极相似。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1,(3):18-21
人类是不是脆弱的生物?答案可以在对比中寻找。在海洋的一些极端环境下生活着一群顽强的生命,它们以自己独特的.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生存。它们在引起我们惊讶的同时.也应该获得我们的尊敬.因为.在它们生活的那种环境中.人类是必将死亡的。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这些致命求生的海洋生物Ⅱ巴。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应用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降解,可以提高鱼类对粗纤维的利用率,促进养分的良好消化吸收的机理,将浮萍作为辅料与"菜籽饼"等饲料配比发酵养殖巴西鲷,适应其杂食性偏植物性的需要,主养巴西鲷越冬种396尾.经过144d养殖,产成鱼223.7kg,投入与产出比为13.18,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溶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21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沉积物主要由化学或生物化学组分组成.碳酸盐颗粒可能为骨架、碎屑或合成颗粒.近岸钙质沉积物有时具商业意义,可以用于制造水泥和石灰.这些沉积物由海洋贝壳破碎后形成,在水动力过程中集中于贝壳滩.Bostrom和K。nzendotf(98o认为,目前砂、砾和贝壳是大规模建筑所需的唯一的矿产品,由于它们不是高价值的资源,它们的用途主要和搬运距离一样受局部需要控制.根据他们的观点,钙质砂岩和贝壳经过生物过程后,可以看成是可更新物质.Kent(1980)提出在墨西哥湾开采钙质碳酸盐沉积,指出在巴哈马滩人工岛上发现了细粒文石.本…  相似文献   

20.
从湖南常德某养殖场死亡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肝脏、肾脏、腹水及血水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zy02。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D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经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zy02株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的半致死浓度为3.89×10~6CFU/mL。菌株zy02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克林霉素及利福平等5种药物耐药。本研究为斑点叉尾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